海棠文

第687章 隔山打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翌日,咸王宣布停朝,太子监国,长史高勋辅政,太子看似近了一步,实则大权仍在长史手中,此时的长史已经等同于相国。

    百里燕上午入宫请奏,未得咸王召见,只得将凑本转给高勋代为呈报。他心里很清楚,咸王在为昨日未能赞同其罢黜西寰而恼火。

    百里燕只得连忙去轩亭侯府,搬请岳母兰渊公主前去透气,以免再节外生枝。

    毕竟,他如今已非是当年的先锋将军,他的一举一动,关乎王室,关乎国体,咸王有生杀予夺大权,万一嫉恨上了自己,杀他是轻而易举。

    当天未得咸王召见,又等了一日,仍不得咸王召见,永兴事急,百里燕只好赶去永兴处里砡工派之事。

    抵达永兴城先是去见了宗伯泰询问口风,程济源、包宁二人正为中计一事大为恼火,很显然百里燕骗了他们,御客也骗了他们。

    “宗伯先生,砡工派此局可有解乎?”

    “侯爷放心,永兴事变,砡工派既无损失,亦无交争之利,其多半是心中过意不去罢了,待过几日,定能平复怨气。且有苏军师的面子从中作保,在下料定砡工派不会再有反复。”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呀。本侯在砡工派身上下了不少本钱,要是就此放跑了,还真比痛失二十万大军的损失还大。”

    “在下深知侯爷良苦用心,这才出此下策铤而走险,若是不能将砡工派诓入其中,怕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哦,先生此话怎讲?”

    “侯爷你想,此番长孙军所阻,是被咸军所阻,还是被御客所阻?”

    “应该都不是,是被砡工派所阻。”

    “正是。此番是御客以砡工派之名与侯爷联手做下圈套,故而长孙记恨咸国同时,也记恨砡工派。待数月后咸军打下了四郡,新式钢炮公之于众。长孙国势必更加迁怒与砡工派,必疑其是窃取长孙铸炮之法,即便毫无证据,其依然可籍此向砡工派发难勒索讹诈,或是施以惩罚,届时主公出手相助,砡工派岂能不感激涕淋。”

    “原来如此,先生此言不错,长孙国素以无赖着称,其还真能做得出来此事。届时我等施以援手,砡工派必感恩戴德。”

    百里燕肯定道,略作思考转而说到咸王:

    “对了先生,本侯日渐发觉咸王性情大变,其行为举止似乎与数年前大相径庭,总觉有异,不知先生可为本侯详解?”

    “哦,咸王有何变化?”

    “要说本侯财势日盛功高震主,咸王防我倒也说得过去。然本侯也深知帝王之道,决不可恃功凌主,因此自出仕以来,无不是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从无半点违逆之心,但咸王防我却是甚于防晋人,先生可知为何?”

    “这个……深宫之事,属下倒也不知详细,若要知其中缘由,非得演算其中奥妙。请侯爷稍等,待我演算一番,便可至其中端倪。”

    话音落下,宗伯泰起身起前去简陋书阁,取来一块略显泛黄的方形白布。

    此布百里燕此前多次见宗伯泰演算时用过,布上绘有类似与八卦、周易、甲子、洛河图等有规则文字与符号,名曰《玄演图》,全图所有文字与符号按八边形、六边形均布于图。

    说是八卦周易甲子倒也不像,但说是神似或是异曲同工,此图神秘之处远在现代意义的周易八卦之上。

    此图运作极为精巧,百里燕观察多次,感觉更像是某种抽象数学模型,从宗伯泰只言片语中分析,似乎还有抽象微积分甚至时空理论的影子,即便外界获得此图,也无法得知《玄演图》的奥秘,而运作此图的规则就是传说中的《玄演算轮》。

    将玄演图摊于案上,传统印象中应该拿出几枚铜钱掷于图上,然后看铜钱的正反面和落位朝向,籍此解读演算结果,实则大错特错。百里燕还为此曾经喧之于口,引得宗伯泰嘲笑。

    不同于影视剧和人口相传中的演算占卜玄术,掷几枚铜钱观察天相星位,亦或是拿出罗经定立方位。

    但很显然,拿出越多的铜钱,每次扔出正反面的概率都是不同的,十枚铜钱绝不可能扔一百次,每次都保持与第一次相同的面向,也不可能保证每次落在同样的位置,真正的推演卜算,更像是某种抽象而神秘的代入法则,怎么运作的难以知晓。

    只见宗伯泰循着玄演图目不转睛,时不时掐算手指,且是双手都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的五指正巧构成简易八卦与六十甲子,一双手十根指头可做算盘掐算,十分巧妙。

    约莫过去半个时辰,宗伯泰一言未发,额头隐有汗水,绝非说是他练了什么神功,神游九天去问仙人,应该是复杂的演算过程耗费大量脑力。

    见其将手按在图上,百里燕心知定是有了结果,便是问道:

    “宗伯先生,可是有结果?”

    “嗯,此乃大变之象啊。”

    “哦,怎个说法。”

    “在下推得谶语一句,可窥端倪。谶曰,高悬无争,吏(隶)从戈矛,晦中覆海,玉口含珠,曰,天地变。”

    “嘶…这个…好生令人捉摸不透啊,先生,此句谶语作何解?”

    宗伯泰摇了摇头,眉头紧蹙:

    “不知,事端未发,难知其意。但这天地变已是极为清楚,于王相关,天地将变。”

    “那是变好还是变坏?”百里燕追问。

    “这吏(隶)从戈矛隐隐暗指有权臣披坚执锐之意,像似不祥之兆,然晦中覆海,玉口含珠,又像似将前者推翻,而至天地大变,又似是吉兆,故而此算是吉兆。”

    “吉兆?吉兆为何会有权臣披坚执锐,莫不是本侯?”

    “不像。此算乃是为侯爷所演算,侯爷应在此算之外,故而算中之人不应是侯爷,但侯爷受此算牵动,也不可不防。”

    “那,此算发于何时?”

    “咸王寿尽之日。”

    “寿尽?莫非有佞臣夺权!”

    “谶语中似乎未见佞臣之相,在下推测,是同僚相倾。”

    “这不会吧,同僚怎能相倾?”

    “那侯爷怎知若干年后朝堂局势,况且咸王之变,恐怕就出在此人身上,或是有何缘由,尚未见其真面目。”

    宗伯泰说的玄之又玄,矛头直指朝中党争,但实在想不出谁人日后能够撼动永兴、轩亭、卤侯、赵逊、卢皋、高勋如此庞大的集团,除非内部出现分化,而这种可能显然微乎其微。

    百里燕、高勋都是赵逊门生,百里燕与轩亭侯、卤侯、咸王互为姻亲,又有利益交织,除了咸王自己,谁也撼动不了,也不可能分化,谁叛离了这个群体,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这股政治力量只能是来自外部,或是日后新兴崛起的势力,而这个势力很可能一直站在咸王的幕后操弄着一切。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有人敢于阻挡永兴城向前发展的大道,百里燕将义无反顾的将之扼杀,决不手软。比之内部的叛乱,他更担心大洋彼岸那个另类智慧物种带来的巨大威胁。

    久思不得深意,百里燕只得作罢,黄昏前去了苏方义处试探口风,遂又在苏方义作沟通下,见了程济源与包宁。

    程济源倒是还好,常言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其左门得了百里燕好处无数,实物现金也好,技术学术也罢,没有那一样不是白送,于是顾忌也就多。

    包宁是刚到不久,右门得到的好处远不及左门一个零头,自然不买百里燕的账,疾言厉色骂了个狗血淋头。

    当然,批判的武器,永远也无法代替现实武器的批判,包宁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反悔搬迁一事,显然天下没有比永兴城更合适的地盘作为技术基地,仅铁料价格一项,足以让砡工派心动。

    包宁作为门主,其首先是实用主义者,其次是现实利益主义者,最后才是政治考量,其没有道理,也无法拒绝永兴城中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学术基础。

    长孙水军仍停留在永兴城以北二十里处,得知晋王吃瘪之后,国主曹衍一面遣使去往陔陵试探风向,一面派出太子曹琼与姬通积极交涉,将永兴事变推给晋国,淡化永兴事变带来的恶劣影响。

    “刘相国,咸王可有答复?”曹衍问道。

    “启禀大王,咸王停朝不见外臣,现由太子监国,长史高勋辅政。”

    “太子不是对太子妃西寰言听计从吗,出了此等大事,咸王还能放心令太子监国?咸王没老糊涂吧。”

    “回大王,臣以为,定是咸王不想令晋王颜面丧尽,故而以退为进,让晋王面上过得去,而且西寰已经说服晋王退兵,咸王如若得寸进尺,必落得把柄被晋王所趁。”

    相国刘卞只说对了一点,明抬太子地位,是给外界以咸王得过且过的错觉,但并非主要原因。咸王真实想法是清理内务,将太子党羽一并清洗。

    太子地位抬升,随之而来将是太子原有班底架构,与既有的内阁架构无法配套,且除丞相一职外,现有内阁与内阁各部各司属臣编制已满,在不增加员额情况下,一个萝卜一个坑,太子既有班底的这些人是爬上来的。

    而且内阁平均年龄较轻,至少七八年甚至十年之内没有重大变故和过失,内阁不会出现重大调整,至于鼎炀侯如若过世,没什么意外,也是由其长子张佑承袭太尉一职。

    如此一来,咸王四五年内若有不测,姜蛰即位后,将无法撼动现在的内阁局势,现有的内阁架构将长期执政,并将太子党羽扫出核心权利圈,保证咸国政局的平稳过渡,籍此限制姜蛰的王权。

    此外咸王籍此通过阻断太子党羽进入内阁的机会,为日后姜璨接位提前扫清下层障碍,不使基层政权落入太子党羽之手,令咸国陷入长期内战,重蹈姜赫叛乱的覆辙。

    姜赫叛乱最大的教训,是其控制了太多地方基层政权,致使叛乱始发,各地郡兵丧失了中央联系而沦为叛军,咸王当时能用的只有远在边关的戍兵。

    而戍兵驻扎于城郊和关隘边防,内部一乱,第一时间无法从边境调集军队,于是给了姜赫攻取地方的喘息之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