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 75 章 念奴娇1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在行者问津的思虑之下,他另有自己的精神资源。
    欧阳修眉头一挑来了。
    6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旁边的梅尧臣若有所思“行者问津,典出夫子旧事。当年夫子周游列国,一日,曾使弟子仲由向长沮、桀溺询问渡口所在。
    二人不答,反倒劝说仲由,天下混乱如滔滔洪水,无人能力挽狂澜,你与其随孔子,不如同我们一起避世隐居。
    仲由回告夫子,夫子感叹说,我等既无法与鸟兽同群,不和天下人一道,又能同谁一道若天下太平,我便不用再为天下寻出路了。
    夫子是忧道之人,言语间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者的无畏,苏轼为官一途,差可类夫子,这所谓的另有精神资源,莫不是苏轼准备效仿陶靖节”
    与此同时,东晋。
    陶渊明同样想起了自己曾作的那首诗,他轻叹一声,低声吟道“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他还记得先前楚棠曾说,他的桃花源理想给此后的士大夫了一座精神堡垒,体积的人里,就有苏轼。千载之下,他要多一个同路人了么
    我们首先来看几则材料。第一,众所周知,苏轼号东坡居士。东坡,是黄州城东的缓坡,苏轼谪居期间在此地开荒种地为生。这个东坡和白居易还有点关系。
    白居易愣了一下,忽然笑开“和我相关”他倒以为是陶靖节了。
    北宋,苏轼有几分欣喜,他对白居易也颇为欣赏,看到水镜里的材料,只略一思忖就明白了个中关节
    “先时,白香山调任忠州,曾于忠州城东的山坡之上植花种树、饮酒赋诗,借山水而疗救放逐之忧。我彼时的处境,倒与香山颇似。”
    犹自心中不平的苏辙奇异地看了一眼他哥,又几不可察地松撇了撇唇兄长是怎么做到像局外人似的看待自己未来的波折的
    不说这些,水镜里,楚棠开始解释东坡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果然与苏轼所料不差。她接着说道
    和白居易一样,苏轼也很喜欢到东坡去饮酒赏玩,他的代表作之一临江仙就曾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二更。”
    水镜的底色变为沉沉的暗蓝,圆月低垂,月下江边,有人影缥缈,茕茕孑立。画面中间字符跳动,出现了那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二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其记叙之浅淡、情理之圆融、格调之超脱,直让人拍案叫绝。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庄子里的句子,苏轼喜欢庄子啊”
    “夜阑风静縠纹平。平静的不止是夜风与江波,更是他的心境,苏轼当真入了庄子的门径”
    “嗯只有我觉得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很生动吗夜里出去喝酒,结果被锁在门外,家童呼呼大睡根本无法唤醒,
    所以他只好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看起来不像是大诗人,倒跟俺们小老百姓一样了”
    “你别说还真是不过”那青年学子挠了挠脑袋,迟疑着说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他不会寻短见了吧”
    u特别喜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句,丰神萧散,感觉苏轼就要“乘桴浮于海”了。
    不过这句确实给人的想象空间比较大,宋代人喜欢写杂记闲谈,有本书里就写,苏轼和人游玩,半夜作了这首词,把衣冠挂到江边,乘船飘然而去了。这可把时任黄州太守徐君猷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把朝廷的犯官给丢了,急吼吼驾车跑去查看。一到东皋亭,发现苏轼鼻息雷鸣睡得正香,这才发现是个误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啊这怎么有些像在看笑林、解颐之类的感觉
    未央宫。
    刘彻哈哈大笑“这宋人的杂记写得有趣,苏轼也是个奇人呐”
    他寻思着,大汉的文学也太贫瘠了,不说没有后世那样的好诗好词,连好看的杂记都没有对比一下,他这个皇帝过得不好啊
    北宋。
    苏轼沉默了又沉默,最后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未曾想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他人杂记中的闲谈。”
    还未遇到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徐君猷摇摇头,想象了一下楚棠描述的情景也是一乐。苏轼其人当真有趣,他倒是想见上一见了。
    不过,他忽然叹息一声,二人的缘分若在黄州,那苏轼岂不是还要历一次乌台诗案这么想着,徐君猷的心思也淡下来了。
    他也不能期待人家被贬啊。
    另一边,叶梦得越听这个故事越觉得耳熟好像,是我前些日子记在避暑录话里的吧
    居士,指的是在家修行佛法的人。白居易也叫香山居士吧苏轼真还挺喜欢白居易的。
    唐朝。
    白居易嘴角微扬,没有人听到别人欣赏自己会不高兴,更何况那个人还是个诗词绝佳的大才子。
    辋川。
    王维听得那句“居士”,眼眸亮了亮,联想到苏词结尾的“人生如梦”,忽然有所明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苏轼与佛有缘。”
    话音刚落,楚棠放出第二则材料,恰好就是王维刚刚吟的金刚经。一旁的裴迪看着好友眼中的欣然没有说话,他还是不懂信佛有什么好的,不过苏轼似乎,确实从中得到寄托
    他说人世间的一切缘起缘灭,就如同梦幻一般,像泡沫中的幻影,像露水、像闪电,刹那逝去无痕,我们应该以这种态度看待世间万物。滔滔江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淘尽了周瑜的功业,自然也会淘尽他的苦难。
    人在痛苦的时候总会向宗教里去寻求解脱,苏轼在定慧院中与僧众一起诵读佛经,后来又造访山寺,佛家的平和圆融慰藉着他,“
    如梦”一句,已有释音。
    客栈。
    苏轼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他笑着说“先前父亲雅好佛经,与名僧交游、谈论佛理,母亲亦笃信佛教,宽仁慈爱。我长于父母膝下,经年之后异乡漂泊,竟还受着二老的荫庇。”
    说到最后,话里已经有了慨然。
    苏洵唇角动了动没有说话,这个儿子机敏博学,颇通释典,他向来是欢喜的。只是,一想到儿子最终将目光重又投向那些佛经文字,竟是为了抚平心中惊惶伤痛,他心里就难受得厉害。
    唐朝。
    白居易似有所感“彼时东坡之上的我,该是与苏轼一样吧”向释典中求安宁。
    百代诗人,有哪个是心甘情愿隐向山林
    另一边,向来对佛教颇有微词的韩愈面无表情,时下人心动荡,古道不存,九重之上的帝王也溺于佛理,他对佛教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脸色。
    苏轼信什么不好要信佛,哪怕他信道呢
    这个念头刚在脑子里转了一圈,他就看到楚棠放出下一则材料了苏轼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成人后,他也经常与道士交往。他除了自号“东坡居士”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号“铁冠道人”。
    韩愈这么准
    终南山。
    一听到这个李白可来精神了“道家风神,萧散天外,我观苏轼长恨此身之句便有庄子之音,原来竟是吾辈中人”
    谁不知晓,他李太白最爱寻仙问道。
    苏轼是四川人,蜀中道教气氛浓郁他有道缘倒也正常。李白也曾长在蜀地,唐宋两位顶流,受到过同一种文化的滋养。
    这话一出,李白和苏轼俱是一笑,他们都知晓,这个水镜是在各个时空同时播放的,不其然的,两位诗人都油然而生一种隔代相交的感觉。
    苏轼执起桌上杯盏,举酒起身,神情朗畅“如此,也算是与诗仙共饮了。”
    不约而同地,终南山上的李白也向着夜空举酒。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大家会发现,苏轼心中不仅有儒家的兼济之志,更有佛家的圆融、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山水在他的眼中不再是山水,而是可以神交的知己。这一点在他的赤壁赋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未央宫。
    刘彻要素觉醒赋啊,这朕熟啊
    同样要素觉醒的司马相如也竖起了耳朵,除他的作品之外,这还是水镜上第一次出现赋吧不,他的子虚、上林只出现过名字,苏轼这赋是独一份的。
    司马相如突然也生出了一丝不平衡的感觉苏轼的赋能写得有多好
    不独是他们,汉廷的其他大臣也或多或少地打起了精神抬眼往水镜上望。
    先前楚棠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赋正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还说只有大一统的王朝才能孕育出那样深广宏富的作品,这些话他们可都还记得现在水镜要放出后代的赋了,他们当然得好好瞧瞧,这赋比起司马长卿的到底如何。
    一时之间,未央宫的君臣格外团结。
    赤壁风流犹未尽,一首小词如何能说尽胸中言语呢更何况赤壁给苏轼的慰藉不止于此。让我们把目光回到那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之时。
    伴随着轻灵的讲述,水镜的画面倏然一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