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 74 章 念奴娇1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新党的李定,因为不确定病逝的是否是自己的生母,所以没有以这个理由服丧,而是以侍奉父亲为名解官了,守了心孝。
    但苏轼听说后,还是非常耿直地开喷了,说李定不孝。一顶帽子扣了下来,又借着苏轼的知名度大肆传开,李定也被弹劾,如此,两人又怎么可能不结怨
    这种私怨可能苏轼本人也不记得吧,但这一张嘴确实是给他招祸了。加上司马光退隐洛下,抓不到把柄,其他元老重臣又动不得,自然就盯上苏轼了。
    北宋。
    不妨被水镜被提上一嘴的李定脸色黑了一瞬,苏轼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经他之口一说,无论事实如何,自己的名声便是污了。这样写着,先前得知自己后来做了御史中丞的好心情也没了。
    “苏轼这一张嘴,真真是招人恨”
    不过经此一遭,苏轼的名声只会更盛吧
    算了。李定一甩袖子,被提到就是机缘,自己以后更谨言慎行一些吧再清廉些,做些实事,他可不想后世之人再提到他,便说他是乌台诗案的祸首。
    流芳百世的诱惑总是极大的,不知不觉间,有些人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宅邸。
    司马光悠悠一叹“唉,看来是我连累后进同仁了。”
    客栈。
    苏辙看向自己的兄长苏轼,欲言又止。苏轼摸了摸鼻子,也觉得有些尴尬。但是,他也不知道李定回去守孝了啊不就是嘴快了些吗他为自己叫屈。
    他们用的还是老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个新人沈括。
    宁国县。
    沈括的头猛然抬了起来“介绍我”
    在这个情况下,别是坏事吧
    大家对这个名字也许有点陌生,但可能听过他的书梦溪笔谈。这部书的内容非常驳杂,天文地理、气象医药、文学音律等无所不包,能写出这样作品的沈括,学识可想而知。
    沈括是一个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数学方面,他研究出了隙积术、会圆术,物理方面,他发现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规律、应弦共振等等,都领先世界好几百年。
    他还改进了浑仪、漏壶、能够观测天象,改革历法。好多人不是说吗,现在天文学界最认可的就是中国的相关文献,我们国家的天文学真是历史悠久,提到了就得叉会腰
    她的语气骄傲极了,惹得众人不禁也笑了起来。不防得了好大一通夸赞的沈括脸色微微涨红,神情显得有些激动
    “后世竟然如此记我”
    客栈。
    被一大堆专业名词糊了一脸的二苏难得懵了片刻“这些小道,竟也会被后世推崇至此吗”
    沈括对地理、水利、医药也有些研究,我国古代的科学家还是蛮多的,比如说墨子、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宋应星等等,可惜这些都不太受到重视。
    我们明明有
    领先世界的许多发现,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最后带清又搞什么闭关锁国,直接让自己落后于时代,其后百年屈辱,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还是欠奉,想想就有些遗憾。
    说起来u有次看到了一个说法,说安史之乱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使中国从一个外放的王朝变得内收了,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异族也可以在朝为官,但由于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安禄山是异族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就逐渐深入人心了,于是后来变得越来越保守。
    这些话固然是一家之言,不过不少人感觉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历史好像就在走下坡路了,虽然后面有永乐盛世,但出了个堡宗,就e问就是国运吧。
    唐朝。
    李世民难以置信地微微坐直了身体,一张脸疏忽沉了下去“安史之乱的祸根竟然埋得这么深”
    那李隆基岂不是成了历史罪人大唐王室怎么出了这样的祸种
    他气不打一处来,一家之言也好,祸及后世也罢,百代之后既然有这种说法,就由不得他不留心。深吸一口气,李世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食指轻叩桌面,他道
    “虽然有些话语不甚分明,但这个科学,后辈已经多次提到,如今更是直言其重要,我等是否也该筹谋一二了”
    他这么说着,其实心里已然有了决断。殿中诸臣都是一路跟过来的,自然心知肚明,当下房玄龄便拱手道
    “依老臣所见,不如仿照当年的稷下学宫,召天文、术算以及其他诸类人士入学,再择期考核,取长而用,陛下以为可否”
    李世民微一颔首“然。此策可算作一途,诸卿若再有良策,亦不妨直言。相关事宜,总要群策群力才好。”
    “诸卿,”李世民环视堂下,神情郑重“为大唐谋盛强,为后世谋福祉,便在此间了。”
    君王的话字字入心,诸臣敛容,肃然下拜“臣等谨受教。”
    明朝。
    朱元璋咂摸了一下“水镜这意思是永乐盛世可以追踵汉唐,再续汉家天下辉煌”
    平日里也看不出老四有这本事啊朱元璋还没来得及高兴,忽然反应到后半句,当场拉着脸一拍桌子“这个该死的堡宗到底是谁”
    听听那后辈说的,大明的国运,岂不是败在那堡宗的手上
    秦朝。
    嬴政微微沉吟,先时他召农家、墨家入咸阳,本是为了食、行二事,如今看来,那墨家的能力到底还是被低估了。
    冷峻的帝王眼神犀利,他有他的骄傲,他既对自己手下的大秦有信心,自然也与后世同气连枝,既然所谓的历史环环相扣影响甚深,那他便助力一把又如何
    说到这个又扯远了,回到沈括。作为科学家的沈括是耀眼的,但作为官员的沈括就有些不足了。沈括支持新法,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和苏轼分属两个阵营。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沈括去巡查两浙的
    农田水利,顺道和苏轼联络了一下感情,还叫苏轼把自己新写的诗文给他作纪念。
    苏轼心大没多想,爽快地送了,结果沈括回京之后转手给皇帝打了个小报告,详细地标注出了苏轼诗文中不敬的地方,说他“词皆讪怼。”讪是讽刺的意思,就是说苏轼讽刺朝廷,对皇帝不满。
    沈括小人也”
    苏辙脸色忿忿,与此同时,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大跌眼镜“噫,怎么这样啊刚还挺喜欢他的,幻灭了。”
    他们倒是有样学样,迅速掌握了后世的语言,并能熟练运用。
    没料到是这个展开的沈括笑容僵在脸上,连闻讯而来祝贺他的哥哥都愣在原地,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
    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沈家。
    这件事苏轼后来自然也知道啦,不过他觉得宋神宗是个英明的君主,不会相信,还有空写诗跟朋友自嘲。当然宋神宗也没让他失望,根本没理沈括。久而久之这事苏轼就忘了,不过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像是乌台诗案的预演了。
    有论家称沈括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这个说法的准确性有人存疑,但对照来看,李定他们确实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反正苏轼嘴上没个把门,笔下诗文又大胆直露,想做点文章简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苏轼在狱中被关了一百多天,李定他们“查出”有问题的诗也有一百多首,在那一百多个死生难料暗无天日的日夜里,他只能以窗外的榆树、松柏之节鼓舞自己,更多的时候,还是听着寒鸦的叫声,“伴我此愁绝。”
    “唉”
    有人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苏轼的经历让人唏嘘,更是使得一干文士心有戚戚。
    唐朝。
    元稹不无感慨道“当年,碍于司马氏势大,阮嗣宗谨小慎微,口不臧否人物,以求全身避祸,然心中到底不平,故又托言咏怀,言在耳目,情寄八荒。虽彷徨苦痛,终得命全。而嵇中散峻疾刚烈,抗颜傲世,最后却落得个广陵长绝。名高为累,笔下祸端,不外如是。”
    他看向自己的好友,眼中竟有动容。
    一旁的白居易心领神会,名高为累,笔下祸端,岂止前贤后进但他知晓好友并非以此相劝,因为对方同自己一样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人,有此一说,不过是感同身受罢了。
    为苏轼一叹,也为自己,为千古耿介文人一叹。
    然
    “文章为时,歌诗为事,吾但知为心言,为君王百姓言,岂可以畏祸而作违心语”
    元稹笑了,眼中又燃起灼灼光彩,一扫先前哀戚“确是如此,当浮一大白”
    不论那一桩乌台诗案如何,他们有自己的坚守。
    北宋。
    宋神宗摇首但笑还好,未来的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诗文的事,哪能那样解他看向堂下的王安石“先生,沈括其人,朕还要考校一番。”
    王安石拱手“理当如此。”
    后世对科学的态度,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仁宗年间,宁国县。
    沈披终究是踱步进去,叹息着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好好地做那什么科学家吧,为兄盼着你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科学家么
    沈括看向天空中的水镜,神情若有所思。
    客栈。
    室内的气氛有些沉闷,连旁人都心有戚戚,更何况苏轼与他的血肉至亲。眉山才子,阶下之囚,莫说那时的苏轼接受不了,就是此时听完一切的苏轼也都有些恍惚。
    少顷,还是苏洵一声长叹,语气低沉地开了口“子瞻机敏,然锋芒外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为父为你取名为轼,又以子瞻警之,望你处世能瞻前顾后,谨慎小心。为父如今不喜于己之远见,但悲你不听父训,将自己置于危墙啊”
    他话中痛过于责,没有一个父亲听到儿子遭厄能无动于衷,哪怕那只是缥缈的后事。
    苏轼见父亲如此,慌忙垂首“父亲,是孩儿有负父亲的告诫。孩儿日后以此为戒,必当谨言慎行。”
    “是啊父亲,兄长敏哲,此后定会力戒口舌、慎重笔墨的。”苏辙跟着说道。
    苏洵看着面前垂首而立的一双儿子,又将目光落到苏轼的身上,无声一叹。知子莫若父,力戒口舌、慎重笔墨,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他也是文人,最知晓笔下心思,不平则鸣,鸣有长短,他的儿子,到底学不了阮嗣宗。
    元丰二年新岁,苏轼出狱,转押黄州,规定“本州安置”,不得暂离州境,相当于还在被管控。但比之死亡,总归幸甚。苏轼高兴不已,一口气写了两首诗。所谓“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不是,他怎么还写诗呢”有人不理解了,“这什么诗案不就是因诗获罪吗他还一出狱就写。”
    “诗以咏情,劫后余生,苏轼这是高兴啊”
    皇宫。
    宋神宗失笑“窃禄从来岂有因,他倒是旷达。”
    盛唐。
    李白和杜甫对视一眼,也轻笑出声“苏轼真是,天生的诗人。”
    不过据说这两首诗写完之后,苏轼也对自己深感无奈,扔下笔感叹怎么自己就是改不了,怅恨自嘲,尽在这一句了。
    贬谪途中,苏轼得以与弟弟苏辙一见,苏辙替他哥复盘,说这一桩祸事都是源于诗笔口舌,劝他哥谨言慎行,免生是非。生死面前走一遭,弟弟又言辞切切,苏轼自责不已,以诗应答。
    黄州在长江边上,是荒远之所,自是比不上曾经的苏杭。苏轼是犯官,在黄州又没有什么熟人,暂时下榻在寺庙之中。他的生活终于平静了,死生风波远,他日日睡着觉,享受这难得的安宁,可心中苦楚又有谁知呢
    他不敢见来人,只趁着夜色,才悄悄出门散步,偶尔喝些村酒,却不敢多喝,只怕酒后失言。他后来作词,记录此时情境,是“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水镜上出现了那阕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很简短,却与苏轼此前的词都不相同,清洁、萧索、空灵,不似凡间语。
    欧阳修阖眼,仿佛见才子寂寥“幽人、孤鸿,俱是一体,拣尽寒枝不肯栖,又隐隐为内心操持表态,词在苏轼笔下,倒是如诗了。”
    客栈。
    苏辙望着水镜里的词悄悄辛酸,人似孤鸿,不肯向凡尘,兄长向来如此孤高自许,可那“有恨无人省”的日子,真是苦啊
    御史台的那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到底是在苏轼的心里留下了难言的隐痛,而他一介犯官,纵有惊世才,又有什么指望呢
    他的人生向来顺风顺水,然而一夕风波恶,竟然落拓至此,看似平静的日子里,是彷徨孤寂,心中隐痛,唯有自己知晓。
    他望着赤壁江水滔滔,看尽古代英雄功业,想到自己前半生的繁华与失落,怎么不会生出人生如梦的怅惘
    轻飘飘的问句入了心,轩窗下,李贺目光哀哀,他一时不知道是自己苏轼幸运,还是自己幸运。苏轼虽有乌台之祸,但到底科举扬名,一展所学;他虽不得科考,但却无生死之厄。可是无论哪种,不都是如梦一场,缥缈虚幻么
    另一边,柳宗元也觉得有些寂然了,他想起未来的自己,被贬永州的自己,是不是也是这般心境他觉得自己也似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了。
    北宋。
    梅尧臣微微摇首看向欧阳修“只怕你是要看走眼咯。”
    功业难成,韶华易逝,苏轼分明是无可奈何。
    欧阳修但笑,悠悠反问“若当真如此,苏轼又怎么会说他的平生功业,只在黄州、惠州、儋州”
    梅尧臣倏然一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