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八十章 寇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八十章  寇深
    安南战事暂且休战。
    无论是占城之战,还是广宁海战,算得上都是各有胜负。
    但是安南的战略企图,也算是完成一大半,最少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以而今的占城情况,是要缺席即将爆发的安南与大明之战。
    即便打,也只能是占城内战,规模限制于占城内部。
    安南绝大多兵力都能解放出来,放在北方。
    而乘着这个时间段,郭登也完成了第一步,以果断的手法,插手岑家内乱。奏请岑睿为思恩伯。
    并将岑睿调入京营序列之中。成为郭登副将之一。
    当然岑睿如此待遇也不会不付出代价的。
    他的代价,就是思恩府改土归流,并岑睿以岑家的威望为背书,在广西旧地征召士卒。
    岑家解决的还算平和。
    但是其他几家土司解决的并不算平和。
    不过,他们都逃不过郭登的手掌心。
    从北京源源不断发来的军饷,以及岑家还有大藤峡中侯家等土司的帮助之下。几乎源源不断的广西人有身份的没有身份的,以后户籍的没有户籍的,都从山中走了下来,愿意从军。
    当然了,这固然是因为岑家等土司的威望。更是因为孔方兄的威力。
    因为朱祁镇很早就要求郭登征召这些军队,是为了未来南京驻军,以及将来南洋征伐所用。
    毕竟,让河北士卒去南洋打仗,别的不说伤病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这些广西征兵的条件,可以说是与京营一样。
    每年十二两,每月一两,还有其他待遇等等。
    这个待遇是朱祁镇根据顺天府附近,乃至于河北附近而制定的。
    要知道顺天府附近,在大明范围之内,也许算不上最富有的,但要比广西强上多了。所以在个军饷在河北乃是一个比较高的军饷,但是放在广西,却是一个可以卖人性命的价格了。
    故而,大量原本隶属土司的百姓,愿意吃这一口卖命饭。
    说起来,这些翻山越岭的壮苗僮族作为兵源还是相当的合适的。
    唯一有些问题的是,就是方言的问题。
    还好广西卫所军队,在广西驻扎多年,又经过大藤峡之战,有一批合适的军官。
    郭登预计在广西编练十五万军队,其实说起来,将广西土司的军队以及广西驻军也就是毛胜所部。
    所以真正的新兵,也就是五万上下。
    再加上原本京营所部,总共有二十万人马。
    只是大军编练也是需要时间,后面的军械物资运输,也需要时间的,这一次编练以及训练,大概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所以安南的战事暂且告一段落。
    但是经过一场皇宫之中一番鸡飞狗跳一般,朱祁镇拼着被太后训斥一番,还是让太子去江南了。
    太子妃自然不可能跟随太子而去。
    所以太子带了汪氏南下。
    而这个时候,大明清丈的重点已经推进到了江南了。
    在清丈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自然是善择长官,特别是最重要的江南清丈之上,朱祁镇更是慎之又慎。
    特别是徐有贞告发之后,更是如此。
    对于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思来想去,只能请出一位本该致仕的老臣。
    寇深。
    这位老臣乃是河北唐县人,在永乐初少冠以太学生入仕。
    而永乐时期的太学生可不如进士吃香,故而这位少年太学生,足足用了二十年,才在宣德初坐上了刑部主事的位置。
    但是正因为这么多年内外上下的浮尘,让他看清楚了世事变迁。
    很多事情一眼就能看出度端倪出来。
    可谓法眼无双,在刑部任职的时候,凡是他经受的案子,从来不会出问题。人送外号神断。
    但是年纪实在太大了,在正统二十三年的时候,老母病逝,回乡守制,但是之后,寇深就绝了出仕之念。
    毕竟,说起来。当时他就年近七旬了。
    虽然在都察院之中工作也算得利,但是当时朱祁镇压在刘球在都察院上,寇深也没有什么升迁的空间了。
    既然如此何不回乡。
    毕竟,这些年来河北发展相当不错。寇深干脆不想回京任职了。
    朱祁镇本来想批准。
    毕竟让一个年近七十的老臣再出来为朝廷办事,有些太没有人情了。朱祁镇虽然没有亲手插手清丈具体工作。
    但也知道,这是一件相当繁琐,工作量相当大的事情。
    只是,朱祁镇一时间真想不出来,可以信任的人。
    寇深是老臣。资历老,年纪大,能镇得住场子。最重要是北方人,是河北人。与南方人的关系并不是太深的。
    而且有能力有手腕。
    谁也不要在这位老臣麾下算花样。
    而除此之外,还下令让南京留守曹鼐密切配合。
    注意曹鼐也是河北人。
    这已经很说明了朱祁镇的倾向性。
    太子这一次出来,还是与之前一样,是半公开。
    在大明前期,皇帝派太子出京办差的事情,有很多先例,故而大臣们也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就好像太祖派太子朱标就出京好多次,太宗更是让仁宗皇帝一直在南京留守,至于宣宗皇帝,仁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宣宗也是在外办差。
    故而太子出外,并不是什么大事。
    唯一有区别的是,朱见濬没有打太子依仗。各地高官自然是知道,但是下面的府县小吏却未必全知道了。
    太子在南京见过曹鼐,就立即去江南见寇深。
    曹鼐虽然官职在寇深之上,但是更多的是主持大局,真正处理清丈这一件事情,却是寇深。
    寇深见了太子,都没有多客气。
    无他,寇深而今都七十了,还能活几年,当今陛下春秋正盛,等太子登基,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
    寇深实在是没有什么指望太子的地方,仅仅是客客气气的,不得罪而已。
    两人如此寒暄一般,太子这才问道:“孤来的时候,父皇说,这一切都交给两位大人,而曹公让孤听从寇公的意见,却不知道寇公怎么如何安排孤?”
    寇深长叹一声,说道:“江南这一片地方不过办事,以老臣的意见,太子与随从暂时隐藏身份,到老夫幕中,就说是从北京调来的吏员,为老夫整理文书,等太子熟悉这里的一切之后,老臣在让太子到下面的县里,主持一县的丈量。”
    寇深对皇帝的用意还是比较了解的,无非就是让太子看一下民间疾苦。
    说实在的,太子朱见濬一出身就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但是这些教育之中,没有一个能让他深刻的知道大明底层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他高居九重的时候,一道命令,就会给下面什么样的影响。
    这也是朱祁镇屡屡将太子下放的原因。
    只是寇深这个老臣,思量却更多一些。
    他之所以留着太子,是要看看太子的能力。既然皇帝将太子托付给他了,他一定要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也就是说,太子要做的事情一定会成功。如果太子在这里将事情搞砸了,影响到太子的威信,寇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如何保证太子绝对成功。射箭之后再圈靶是一个办法,但是寇深还不至于如此做,但是先掂量一下太子的能力,给他一个合适的题目,然后他在后面稍稍照应一下,就能让太子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一次完美的答卷。
    太子并不知道其中内幕,心中还有一些高兴,似乎想起当初在兰州组织修建河渠的事情。这种事情做好了,其实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孤就听寇公号令。”太子说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