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三十二章 格物致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032
    在座的学子,除了沈郁以外,都是有过在书院跟从夫子求学的经验的。
    与后世推崇的那套看似有教无类其实毫无重点的教育方式不同,这个时代,人们学习知识,讲究的是个人体悟。
    先生是同一个先生,但学生要学会提问,而每个学生得到的回答,都是有所区别的,如此才能够因材施教。
    并且,书院里也没有什么考试制度,只有先生的提问,看你答得如何,再给出相应的评语。
    显然,这最后一关,就等于是提前入了王门做了弟子,然后听听先生给自己提的问题究竟怎么回答。说白了跟后世的面试差不多,需要你的急智。
    而这,正是海瑞最看重沈郁的地方。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沈郁会不会脑子短路跟王阳明对着干,毕竟这家伙是属轮子的,喜欢拐弯……
    王阳明没让他们等太久,开口问道:“格物当作何解?”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偏偏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全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弄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来探讨这个出自《礼记·大学》里的命题。
    按照程朱理学的说法,格物就是要穷尽事物的原理,从而致知,开启智慧;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格物就是正心,去除一切的心中不正,从而找到良知。
    不管哪种说法,在沈郁看来都相当的无语。
    事实上,儒家文化的局限也在于此。无论它多么正确,最后的格局相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发展而言,都太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人沿着修齐治平的道路,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也就是所谓的圣人。
    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都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矫正人心,让人人皆可为尧舜。
    扯淡!
    因此,当王阳明提出这个问题后,沈郁立即答道:“格物者,探查事物也。”
    有熟悉王阳明的人立刻就笑了:当着心学的掌门人谈理学的观念,这是找虐么?
    果然,王阳明的眼神中微微有些失望,但还是耐着性子道:“吾曾格庭前之竹,终不可解,又如何致知?”
    旁人脸上戏谑的笑意越发浓厚了:瞧瞧,立马被打脸了,先生亲自现身说法,告诉你探查事物是没法获得智慧的。
    海瑞也有些遗憾,沈郁究竟还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啊,居然讲了这么一个过时的理念。没错,在王阳明不遗余力开展全国巡回演出传扬心学后,理学已经逐渐被时人唾弃。
    “不知先生昔日是如何格竹子的?”沈郁并没有慌张,反问起了王阳明。
    “吾静坐于庭院七日,目之所及,依旧是竹子,人却思虑成疾,倒下了。”
    “如此,先生非是格竹子,是看竹子罢了。”沈郁笑道,“若这也算格竹子,圣人之道未免太儿戏也太容易了。”
    是的,这位先生年轻的时候中了书毒,亲自实践,找了张板凳,坐在院子里看竹子,看了七天也想不出所以然,王守仁还是王守仁,竹子依旧是竹子,并未帮助他朝圣人的方向有什么进展。
    王阳明一时语塞,他皱了皱眉道:“茂文持理学?”
    这相当于问沈郁在学术上的个人倾向了,万一他一个心学大佬,收了个理学拥趸做关门弟子,岂不是贻笑大方?
    “先生觉得我像?”沈郁反问。
    “不像。”王阳明笑了,哪有这么不靠谱的理学后进?行事如此跳脱,恐怕也早就被开除出理学的圈子了。
    “程朱二人只知格物乃是对事物的探究,却从未言说如何探究,先生虽云格物在正心,然若知何等样的心乃是正,则知已尽在其中矣,何须再致?”沈郁对着王阳明侃侃而谈的样子,看得徐良族热泪盈眶:大仙就是大仙,对着阳明先生都不落下风。
    “既如此,茂文以为该如何?”
    王阳明忽然觉得有些颓唐,他年过五十了,自己以为在格物致知这条路上已经再无障碍,谁曾想,被个少年三言两语就差不多要推翻了过去的理念。
    甚至,一个骇人的念头从脑海闪过:这家伙,该不会踩着我开宗立派吧?
    摇摇头,王阳明自嘲地笑了笑,才十六岁的少年郎,学问再高,想立派也得有那个资历才,自己真是有点过虑了。
    “格物需手眼心并用,手眼者,行也,心者,知也,先生所谓知行合一,正是此意。”沈郁这种当着创始人大放厥词篡改核心内容的行径,看得旁人目瞪口呆:还有这种操作?
    王阳明也是哭笑不得,自己的知行合一可没有这种含义,这小子,纯粹就是借题发挥了。
    不过也好,孔子的理论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门人弟子的发扬传承也很重要,从这个角度讲,沈郁还真是个合适的接班人。
    “譬如说,天地万物,皆在身边,可有何人曾格致之?”沈郁侃侃而谈,继续忽悠,“试举一例:古云天圆地方,此道然否?”
    王阳明有些迟疑:“应当为真吧?”
    “非也!”沈郁斩钉截铁,“若以格物之道,当手眼心并用以求知。小子尝临海滨,见汪洋恣肆,巨舟飞渡,而帆影渐远渐消,若地方,何以如此?”
    “你的意思……吾等足下所蹈之地……竟是圆的?”
    不知什么时候,海瑞也凑了过来,实在是因为,沈郁的言论太惊悚,偏偏又挑不出毛病来,可以说,这场比试,不知何时已经成了沈郁的独角戏,其他人愣是一句话也插不上嘴。
    沈郁含笑点头:“正是。格物之道,因外物之貌,以手眼等格之,以心思量之,乃致真知,以达致知。”
    在场的人世界观被冲击得有点厉害。
    啥?脚下的地竟然是圆的?这姓沈的是在胡说八道吧?
    还好大楚不是啥****的国家,没人高举火炬大呼“烧死这个异教徒”,饶是如此,也已经有些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准备好好踩上一脚了。
    比如说,方才一甲的第二名,古易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