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六百二十一节 两路出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大明驻天京公使在最后一次拜会了李秀成之后,迅速在下关坐上了一艘大明军舰,离开了这个前途未卜的地方。

    下关的码头即便在这个时候都很繁忙,因为战争的军需供应本就是最好的生意,而其中以大明商人居多。

    下关是大明在长江上最重要的一个基地,这里最初就是大明軍队开辟出来的,码头是大明修建的,所以自从大明成功救援天京城之后,城里是太平军的地盘,而城外之后就一直在由大明管理,甚至大明海军将这里画在大明军事基地的地图上。大明长江舰队巡航的时候,在这里停靠不是一次两次了。

    穿着一身文人长袍,头带乌纱帽的公使,不由感叹起来,国家正在变卖一切拯救人命,这些商人却竟想着发财,当真是重利轻义啊,难道他们不知道他们送来的物资,最后都得用人命来填吗,难道赚这种带血的钱财就没有一点良心不安吗。

    带着满满的遗憾,广東嘉应州出身的外交官黄遵宪离开了天京,他对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留恋,他并不喜欢太平天国这个国家,他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

    他临走也没有告诉李秀成自己撤走的原因,只说是奉命撤离,李秀成询问是不是担心遇到危险,答应尽全力保护他,清妖是奈何不了天国的,请他放心。最后这次见面,李秀成十分低调,显然他自己也知道,天国的处境并不好。

    黄遵宪并没有告诉李秀成大明也即将对太平天国用兵的事实,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但国际惯例在太平天国这里行不通,洋务司告诉他说,一旦暴露了事实,李秀成恐怕会杀了他,黄遵宪并不怕死,外交官在必要的时候,就要冒险,哪怕付出生命,也不能让国家受辱,所以他很不赞许洋务司的决定,难道为了公使的个人安危就能不讲礼仪了吗?当年苏武牧羊北海边,在最艰险的时刻都不堕汉使的威严,黄遵宪却要为了个人安危让国家失礼于外邦,他深以为耻。

    但是他还是没有说出实情,他必须服从命令,同时他还怀疑,这根本就是軍队的意思,軍队想偷袭,想不宣而战,所以才不让洋务司打草惊蛇。

    黄遵宪还真的小看了掌控軍队那群人的气量,这批少壮派去欧洲学习了五年时间,比任何人都讲宣战那一套程序,他们觉得这样先宣战,在打仗的程序,很有骑士精神,让你做好了准备我在打你,这是自信的表现。

    中国春秋时期才很讲这一套礼仪,比如著名的《绝秦书》,要打仗先断绝盟约关系吗。

    那种不告而打的偷袭作风,是草原民族的劫掠习气,在小家子气不过了。

    文鸢他们早就恨不得大张旗鼓的告诉太平军老子要打你了,然后带领大军平推过去,听说兵部打算北伐,他们一干军官在兵部争得面红耳赤,都想要领兵出征,都快要决斗了,互相争执不下纷纷要求找皇帝评理,似乎皇帝能满足任何人的要求一样。

    但皇帝明确拒绝见他们,皇帝表示,兵事下有兵部主持,上有尚书令决断,没到举国一战的时候,皇帝不闻兵事。

    真的不闻不问吗,当然不可能,陈芝廷带着兵部尚书早就将计划原原本本向皇帝汇报过了,而且所有的计划都是经过朱敬伦签字盖章同意的,这也是列国的通例,没有英国女王的命令,英军在程序上都是不能采取行动的,首相说了根本不算,只是英国王室放弃了这些权力,他们从来不驳斥首相和政府的决定罢了。

    所以实权还是虚权,未必是程序或者法律规定的,最根本还是人用出来的,有的国家宪法写的堂堂皇皇,可依然制约不了统治者的专断,不满意了改宪法跟玩似的。因此同样的执政程序,在英国可能是虚权,在大明就可能是实权。

    之所以不见那些军官,是不想给他们留下一个可以通过皇帝的介入,随时把文官政府的决定扔到一边,这样的话,跟日本的陆军部有什么区别。

    所以哪怕做决定的是朱敬伦,到最后也必须通过兵部来实施。

    总参谋部的计划是,如果只是将作战目标定在浙江,完全不需要进行总动员,福建军区一省之兵足够应付了,福健是人口大省,该军区常备编制八万人,跟广東一般多,后备力量广東有十万,福健略少一些,但也有七万人,动员起来就是十五万大军,足够攻下浙江了。

    就军事而言,浙江较为容易攻取,因为太平军的防御重点始终在长江一线,因此浙江相对空虚。另外由于湘军主力跟太平军主力,主要集中在沿江一带,皖南的徽州府、宁国府以及广德州,基本上不被双方重视,明军如果从江西攻打这里,也相对容易。

    所以这场战争,肯定是由福健军区总兵来负责,老资历的黑狗是第一大军区广東军区总兵,第二大军区福健军区总兵在是邓世才,恰恰是这两个人并没有争,反倒是其他军区的张开山、陈济世甚至文鸢都在争。

    黑狗是早就给自己定为忠犬的位置,已经高官厚禄了,那就该有功成身退的觉悟,这是方山告诉他的,并警告他说,历史上有太多不得善终的权贵,希望他慎重。黑狗对自己的地位很满意,因此这些年都很低调,除了喜欢娶小老婆生孩子之外,没其他不良恶习。一个连鴉片瘾都能戒掉的帮会头目,如果没有超强的自制力,那才是奇怪的事情。

    倒是邓世才也没有争,让人有些意外,有些不符合他风风火火的少壮派的性子,当然也有可能是他非常肯定,要北伐的话,福健军区是少不了的,因此根本就不用去争。

    总之这第一战就由邓世才率领福健军区常备和后备十五万大军来进行,陈济世所在的江西军区的常备兵要做好准备,将大军集结到赣皖边界,随时准备攻占皖南,其余军区不允许进行任何行动。

    之所以不让两广的軍队做准备,连常备兵都不得进行战争准备,主要是担心求战心切的少壮派,会控制不住情绪,主动在湖南边境挑起事端,最终让战争变成一场跟太平军和湘军之间的大混战。

    福健军区的动作很快,几乎在完成集结之后,第一时间就攻入浙江境内,太平军在之前竟然毫无察觉,当他们察觉到的时候,明军已经兵临城下。

    此时李秀成将浙江原本的就不多的一点太平军精锐部队也抽调到了天京附近,他的嫡系主力更是兵出大胜关,势要将湘军挡在天京范围之外,天京再也经不起一次围城战了。

    湘军的战斗作风顽强,李秀成发动多次攻击,都被湘军击退,湘军一步步逼近大胜关,太平军的主力就一点点往天京聚集,其他地方真的已经非常空虚了。

    因此明军势如破竹,基本上没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浙南三府,温州府、处州府和台州府,同时还有两万人在海军的配合下迅速加强了宁波和上海明租界的防御,担心太平军会因怒攻打宁波和上海。

    而同一时间,陈济世派兵三万,开进了徽州,通过江西的商帮势力早就渗透了徽州,已经发动,当地跟江西商人关系密切的王爷们,又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富贵人,哪里舍得跟明军玩命,经商人从中牵线搭桥,明军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后,徽州府也轻松拿下了。

    可是打宁国府就费了劲了,因为要从陆路穿过徽州,徽州产茶,著名的黄山也是著名的茶叶产区,但此时又是跟湘军争时间的时候,如果明军不先将这些地方打下来,等湘军打下来了,在想要可就要跟湘军再打一场仗了。

    此时一心准备着要跟湘军决战的李秀成顿时发疯了,大骂大明背信弃义,但是鞭长莫及,这时候大批大明商人遭了秧,在下关一带正发战争财发的高兴的商人们,突然被抓了起来,关进了太平天国的大狱中,其他地方,包括上海县里的大明商人,苏湖一带的大明商人都很多,李秀成在这些地方的兵力薄弱,但抓几个商人还是轻而易举,很快就有两千多大明商人被抓。

    不过发了一通火后,李秀成很快冷静下来,他强忍一口气,耐心给朱敬伦写了一封信,首次承认了大明当年救援天京的恩情,表示没有当年大明的救援,天国早有覆灭之虞。

    接着回顾了一下这些年大明跟太平天国之间的和睦,堪称邦交之典范,现在大明无故攻伐,必然事出有因,李秀成表示如果有什么误会的地方,请大明明告之,天国必有过改之,无过加勉。

    能让养尊处优,说一不二这么多年的九千岁李秀成姿态放的这么低,证明太平天国的情况确实很不好。

    朱敬伦回复了这封信,在信中表示了惋惜,他告诉李秀成,不是大明要背信弃义,只是形势使然,为了避免浙江生灵涂炭,明军才打算进入这一地区,只是希望保得一方平安,并且明确的表明对太平天国目前的局势很担忧,并且劝告李秀成在实在不可为的时候,不要轻易犯险,大明随时恭候忠王驾到。

    最后才提了提被太平军抓捕的大明商人,告诉李秀成说,两国交兵杀几个商人于大局无补,反而可能断了自己的路,即劝告又威胁,也不知道李秀成能不能听进去。

    结果是李秀成果然释放了一些商人,但都是一些能给太平军在这个不利时候送来战争物资的商人,那些无关的商人,则继续关着,但也没有杀他们,就在大狱中养着。

    李秀成给朱敬伦写信,曾国藩很快也给朱敬伦写了一封信,李秀成的信是希望和解的,曾国藩的信则是商讨合作的。

    曾国藩跟朱敬伦商议,既然大明已经出兵,双方应该约定章法,以免发生误会。曾国藩表示愿意接受大明攻占浙江,而大清收复皖苏。

    这次朱敬伦没有给曾国藩回信,而是发去了一封电报,告诉曾国藩两国若要签订公约,则该派使节前来,于是清朝的使者很快就来了。

    一个朱敬伦很久没见,早就该死却还没死的老熟人,柏贵来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