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264章 千里一线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西安侯今晨看到流星了么?”
    四月甲申,食时,听说西安侯一家回尚冠里来住,刘病已第一时间来拜访,说起早上听闻的一件怪事。
    “里监门说,今晨鸡鸣前后,有流星,大如月,将天空划开了一条线,而众星皆随西行,长安城看得明明白白。”
    任弘摇头道:“起得晚没看到,只听人说及。”
    这在大汉是奇异的天象,又发生在这么敏感的关头,让长安人或担忧,或兴奋。
    担忧的是老人、儒生,兴奋的是刘病已这样的轻侠小年轻。
    “虽然西安侯不相信天瑞,雷电做不得数,但这日月星辰,但似乎还是与世事有些关联。”
    刘病已说起他听来的一些传闻:“建元六年八月,有长星出于东方,长终天,三十日乃去,这之后才有了元光的年号。有卜者占,认为那长星是为蚩尤旗,一旦现世,则王者征伐四方。果不其然,那之后孝武皇帝兵诛四夷,连数十年。”
    “而到了元狩四年四月,长星又出西北。是时,伐胡尤甚。”
    他低声问任弘:“如今长星再现,而乌孙告急,西安侯,朝廷要对匈奴用兵了罢?我这几日在市井听闻了一些消息,说大将军欲发十余万大军,牛马驴亦有此数,效仿孝武皇帝时事,分数路讨伐匈奴,是真的么?”
    当然是真的,既然霍光拍板,皇帝曰可,那基本就定了。中朝还在做最后的筹划,但没有正式公布出来,却被人泄露了。
    任弘仔细捋了捋整件事,知道此议的人还挺多,某位中朝大佬的酒后多言,尚书台官吏的碎舌头,都有可能泄密。
    但他怀疑的对象,却瞄准了在这件事里最得利的人。
    皇帝。
    “这位历史上没留下太多事迹的小县官,果然不甘心做傀儡啊。”
    也是,非但大权旁落,连宫人穿不穿内裤都被霍夫人插手,霍光虽然被誉为“周公”,可霍家人那飞扬跋扈将自己当皇族的架势,站在皇帝立场上,怎么看都不像纯臣啊。
    刘弗陵很聪明,汉武帝放弃其他几个成年儿子,而一意孤行让幼子做皇帝,恐怕不止是宠爱,而是看中他的早慧吧。
    明面上从不与霍光对抗,可暗地里却也在努力经营自己的势力。
    从任弘与他次数不多的交谈中,能发现这位皇帝并不迷信五经儒学,可从他懂事以来,不但拜了鲁学首领韦贤、韩诗大家蔡义为师,还在努力推崇儒术,曾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义。”
    再加上几乎一年一次的减税免租,清流舆论对小皇帝感官是越来越好了。
    反之,儒生们对大将军霍光却越来越失望。
    这十几年来,汉朝和匈奴仍在断断续续地打仗,但多是防守反击,遵循轮台诏里“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的原则。虽然汉武帝在诏书里没有直接否定过去数十年的远征,但却被认为是改弦更张的标志。
    而今,霍光不但重启了对西域的经营,更欲借救援乌孙一事,再发大军进攻匈奴,这是对轮台诏的巨大拐弯,势必引发剧烈反弹。
    在当年帮着霍光斗桑弘羊,试图推翻盐铁,从根本上否定汉武帝征伐事业的贤良文学眼里,大将军就是用完就扔的渣男啊。
    那种遭到背叛的愤怒感,加上今天早上划天而过的长星,势必被齐学博士们拿来大做文章,在朝野引发一连串的动荡。
    而矛头都会指向霍氏。
    一群公知嘴上抨击当然无法阻止这场战争,但也足以在朝野联结起一批反对霍光,希望他早日归政的声音。这场仗胜了还好,若是败了,亦或获利不大,嘿,霍光恐怕就要如坐针毡了。
    另一方面,派遣不容易遭霍光猜忌的霍家女婿金赏参与河湟之战,又在未央宫里拉拢任弘,这是在军中培养忠于自己的人啊。
    一个聪明早慧不甘寂寞,一个行事霸道不愿放权,当然不可能坐下来敞开心扉谈谈,这对“周公”和“成王”迟早要闹出事来。
    “地方得小皇帝讨幕密诏,武装推翻大司马大将军幕府,而后大政奉还、王政复古?”
    这段剧情好熟啊,但任弘摇摇头:
    “可惜,可惜。”
    刘弗陵不知道,在他拍着任弘肩膀说“朕之卫霍”时。
    任弘心里琢磨的,却是刘弗陵什么时候驾崩!
    ……
    不过欲有所作为的,又何止是刘弗陵呢?
    就比如对面的刘病已,皇曾孙今天似乎话很多,酒也不住地往嘴里倒,一会激昂,一会又叹息。
    刘病已今日来时,带了些婴儿的衣裳,是妻子许平君亲自缝制的。
    “西安侯家岂会缺这些?”刘病已不以为然,倒是妻子提醒了他。
    许平君却对他说:“这是妾亲手做的,和买的不同,一丝一线,一经一纬,皆是人情和心意。”
    她生产时西安侯家帮了很多忙,近来西安侯夫人日益临近产期,许平君没少往白鹿原跑,甚至会一住好几天。
    结果是回来时,学会骑马了……
    果然西安侯见了许平君制的婴孩衣裳很高兴,留刘病已饮酒。
    妻子接人待物很是周到,越来越适应一家主妇的身份,反而是刘病已,心里的郁结,一日胜过一日。
    一年前,西安侯成婚那天,刘病已便有这种想法了,觉得自己像是被困在御厩中的马,看似能自由游走于京兆,实则却处处都是栏杆墙壁。
    他其实很羡慕任弘,不是羡慕其功业富贵,而是能够作为,无畏荆棘,破除了祖父罪过加在他身上的污名枷锁。
    有时候刘弗陵会想,当年他若不被留在郡邸狱,而是发配远方,比如敦煌会如何?
    成年后跑了,隐姓埋名,换个身份生活又会如何?
    他凝望那堵高墙许久,有时恨不得一头撞开它,大丈夫当仗剑行于天下,安能像彘一样被圈养一生。
    但刘病已终究低下了头,认命般地转过身来,只为了妻女,他那小妻子,求的不过是一个平安。
    可今天,当大汉欲再征匈奴的消息传出,当那预示着大时代来临的长星划过天际时,刘病已的心再度悸动起来,推杯交盏间,忍不住多问了些任弘在河湟的征战,以及打听对匈奴战事的准备。
    “西安侯熟悉西域、乌孙之事,肯定会出征,到时候当为一军之将吧?”
    刘病已只是猜测,任弘连忙摆手:“我没有将才,附诸位老将军骥尾,至多做一副将校尉。”
    虽然小皇帝承诺让他单领一军,任弘也当下应诺,但总觉得这件事,成不了。
    刘病已却不知道,他只是一如长安街头,那些不到二十的弱冠少年一样,为即将到来的远征心动。
    终于,酒酣之际,刘病已说出了心里藏了许久的想法。
    “终军曾言,边境时有风尘之警,大丈夫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连我岳丈,鸡都不敢杀的人,因为生于征伐四夷之时,都被父母取了‘广汉’的名。”
    “我不仅是高皇帝后人,更是大汉子民,值此大战将起之世,也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任弘笑道:“宗室入伍为国效命的也有啊,江都王刘非,吴楚七国叛乱,他年十五岁,有勇力。上书自请击吴,被任为将军,吴破,徙为江都王。”
    刘病已看着手里的杯盏,幽幽道:“但等孝武皇帝继位,匈奴入边,刘非又上书愿击匈奴,便未被允许了。”
    那是自然,汉武帝对兄弟们是十分猜忌的,河间献王刘德搞学术都被阴阳怪气,何况刘非这种?
    其实汉朝也没有完全禁止宗室为官,比如汉武时的丞相刘屈氂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眼下的宗正刘德是楚藩。
    但唯独刘病已不行,身为卫太子之孙,活着已是奇迹,不作为都会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还敢上书请击匈奴?恐怕连平安日子都没法过了。
    刘病已和任弘都清楚这点,一时间没了话,只到了最后,刘病已才向任弘敬酒道:“愿西安侯武德昌隆,能立下卫、霍那样的大功,与将士们为大汉灭匈奴,封万户侯。”
    他又自嘲道:“虽然赶不上打匈奴了,但看了舆图后,方知天下之大,西边不是还有前朝余孽的大秦么?日后西安侯要去讨伐大秦时,请召我做个马前卒!”
    “一定!”
    任弘举盏,却很清楚,这太难了。
    是日,刘病已大醉,任弘也酒酣,杯盘狼藉之际,拍着刘病已的肩问他道:”皇曾孙,你志在何方?当真只想做一个帐下小兵?”
    “当然不是。”
    刘病已酒劲上来了,声音高了几分:“我才不想一辈子默默无闻。”
    “我想像西安侯一样,得到为祖父雪耻,为家族正名的机会。”
    刘病已举起一根手指,指着天空道:“他日若有机会,我愿做大汉的征西将军,去那大秦,去万里之外!”
    他打了个酒嗝,恢复了那一日在霸陵县,横剑站在门前的神采,大笑道:
    “然后,便可横行异域,再也不回来!”
    ……
    在仆从搀着刘病已回家去时,任弘在门口驻足,看了好久,忽然指着刘病已,对一旁的夏丁卯道:
    “夏翁,你看到了么,皇曾孙背后有根线。”
    “线?”夏丁卯没明白,眯着眼睛瞧了一会:“莫非是蛛网?定是哪个奴仆偷懒,没有好好清扫门口。”
    “对,也有蛛网。”
    任弘满口酒气,就在门槛上一坐,眼里有些无奈。
    他在未央宫里,看到一只被供奉在皇榻上,困在精美漆的小蟋蟀,在网里努力挣扎。
    而尚冠里旁的野草里,则有只小蚱蜢,想要跳出这门槛,去更广阔的的世界。
    哦对了,还有那只在昌邑国,尚不知自己命运的呆蛾。
    甚至是将网结满长安、天下,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中的霍光。
    这些人的背后,都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线的另一头,连在天上。
    他们身在局中不得而知,唯独任弘这只来自未来的小蝴蝶能看见那“线”,可称之为历史惯性,还是……命运?
    任弘数日前未央宫中见到了刘弗陵的另一面,知其欲有作为,今日与刘病已聊深入后,晓其志向,更觉命运无常。
    而任弘自己,才生出一点“是否应该帮刘病已斩断这线比较好”的念想,便猛然惊觉,摸了摸自己的脊背。
    “夏翁,我背后有线么?”
    他还以为,自己是局外人么?
    使命感越强,越自以为是救世主,这根线就栓得越紧啊。
    “君子是真的醉了。”
    夏丁卯也在任弘身边坐下,嘴上提醒任弘勿要再这么贪酒,但还是眯着眼睛在他背后找啊看啊:
    “君子穿的这身锦衣,可是全长安最好的织女做的,一经一纬都缝得这么好,哪有什么茬线。”
    老夏指着那些穿着麻布葛衣,收拾杯盘的仆从家丁,那些随着“大人物”一个决策,便面临生死,被斩断命运丝线的普通人。
    笑道:“他们身上的线,才多呢!”
    ……
    ps:第二章在晚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