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五章 煮海为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秦毅发现了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能让他这个后世来的人都十分吃惊的事。

    不是由于它的先进,而是它的落后。

    但是,却在大宋绍兴二十七年的这一天,真实的呈现在秦毅的面前。

    绍兴,不是后世南方的某个地名,而是年号,南宋高宗赵构的第二个年号。

    不过,南宋这个词,是后世之人对这个时间段的称呼,就现在而言,仍是大宋之称。

    但是让秦毅诧异的,不是现在叫什么的问题,亦或者历史上这一天,有什么极为特殊的事情发生。

    秦毅不知道历史上这一天有什么事情发生,当然也屁点不在乎有什么事情发生。

    吃惊的是,此刻发生的事情。

    第二天,天亮后,秦毅才发现,在当然的那个山洞下,错错落落的布置着十几座竹楼。

    而此刻,在竹楼前的那片空地上,架着将近二十口大灶台,上面放着的陶锅里正冒着浓浓的蒸汽。

    没有干透的柴禾烧出来的浓烟和锅里烧出的白色蒸汽互相夹在在一起,烟雾缭绕。

    同时,不断的有人提着一桶桶的海水,倒进那些烧开了的陶锅里。

    秦毅看到了狗儿此刻正蹲在一个灶台旁,往里面加柴禾,潮湿的柴禾烧不起来,只是冒出浓重的黑烟,将他还稚嫩的小脸熏得黑不拉几的,熏下来的眼泪在脸上留下一道道的痕迹。

    好不容易等柴禾里面的湿气熏烤干了,灶台里才轰的一下冒出火红的焰苗,狗儿脸色一喜。

    等水温升高后,举着一个细长的棍子,站在一块石头上,慢慢的搅动着锅里的水。白色的水汽顿时扑了他一头一脸。

    秦毅明白了狗儿身上的白色污渍是什么东西了。

    是盐!

    没错!他们在煮盐。

    《管子》中曾记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史记》也载:“太公至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

    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海盐制作之法。

    秦毅看着眼前忙碌的几十个人,每个人不停的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一道道的工序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

    这就是最原始的海盐的制作之法。

    这就是沿海那些亭户的生活。

    他们提供半个大宋的食盐需求,但是却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最后竟然逃不脱沦落为逃户的命运。

    秦毅挽起袖子,从狗儿的手里接过木棍,用力的在瓷锅里搅动,这样既能快速的受热,还能加速海水蒸发。

    锅里的水不多了,秦毅提起水桶,又再里面加满水,锅里依旧是清澈的水,知道现在还不是海盐结晶的时候,如果不加税,容易把锅烧裂开。这样的工序还要好多遍,才能是里面盐的浓度打到结晶的程度。

    狗儿一边加柴,一边惊异的问道:“秦哥儿,你也会制盐啊?难道你也是亭户?”

    “当然会,这有什么难的。”

    秦毅也不多说,催促狗儿把火烧大,不断搅动的锅里的海水,一旦水量下降,马上填满。

    直到过去了差不多两个时辰,锅里的海水才开始渐渐的变浑浊,直到锅边起了一层薄薄的白色晶粒时,秦毅不再加水。并让狗儿把火弄小点,加速用木棍搅拌。

    后来秦毅嫌慢,干脆找了一个葫芦做成的瓢,将锅里的海水舀起来,举高点后,再慢慢的倒回锅里。

    这样一来,顿时白气翻倍的升腾。锅里的水也快速的减少。狗儿从没见过这样的煮盐方法,不过看到锅底白色的晶粒快速的增多,也帮忙用木棍搅拌。

    大约又过了半个时辰,锅里的水终于干了,锅底已经厚厚的一层盐粒。狗儿将灶台里的火扑灭,只留着些许的火星子炙烤着里面的水分。

    秦毅趴在灶台上,用一把狗儿找来的竹片子不停的翻炒,直到里面的水分完全消失,才将里面的盐盛装到罐子里。

    仅有小小的一罐子。

    秦毅估计了一下煮出的盐,这么大的一口锅,多半天的时间竟然制出一斤多点盐。这还是他和狗儿两个人不停的搅拌,加速蒸发才做出来的。

    看来平时正常的产量,一口锅一天正常的产量最多二斤盐。

    在狗儿将晾凉的盐装进一个袋子后,墩子提着水重新将那口瓷锅填满,并将灶台里的火重新烧起来。

    “墩子叔,你们亭户就是这么制盐的?”

    墩子放下水桶,擦了擦汗水后,道:“就是这个样子啊。没想到你小子竟然也会制盐。莫非以前见过?”

    秦毅没法跟他说这只不过是简单蒸发结晶提纯。比这难得我都知道。

    “以前曾见过一次。墩子叔,这制盐法产出太低了吧。一天也最多也就是二斤盐。”秦毅不愿在这个话题上过多透露,话锋一转问道。

    “这还低?秦小子,二斤盐啊,也只有咱们这些祖祖辈辈制盐之人才能制出这些盐。你随便找个不懂制盐之法的人来,他一天连一斤盐也制不出来。其中很多的东西都是不传之秘,比如是选海水,卤水,烧制。哪一步不对,也制不出这些盐。”

    “臭小子,你以为只要是在海边的人就懂得制盐之法啊。这些东西看似简单,可是也只有我们这些世代制盐的亭户才知晓。”

    墩子接着没好气的道:“可别小瞧了这一斤盐,在临安府能卖到八十文,在往北走走,据说百十文一斤都是常事。你说说这两斤盐还少么?”

    “那你们这么还过成这样?”

    “唉,这也就是说说,盐啊,虽然是咱亭户的命根子,可是对咱亭户来说,它,不值钱啊。

    官家规定,亭户制出的盐不准私自卖给盐商,只能由官家收购。你知道官家一斤盐给咱多少钱吗?”

    “连十文钱都不到啊!所以对咱们这些亭户来说,咱是又离不开它,可是,又恨死它了。”

    秦毅默然,盐铁自古以来便是国家掌控的物质。尤其是后者,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北方民族正是缺少这些物资,才在各朝的战争中虽然偶尔的保持胜利,却很难持久的原因之一。

    秦毅眼珠子忽然一转,对墩子叔问道:“墩子叔,这个岛你熟吗?”

    墩子不明白秦毅问这个干嘛:“咱在这岛上住了多少年了,这个岛早就不知道转了多少回了,哪里有个土坷垃,咱也一清二楚的。你问这个做啥?”

    “那这个岛上有没有大片平整的沙滩?最好是向阳的那种,我在岛上时间短,倒是没见着。”

    墩子一愣,随口道:“有啊!怎么没有?在岛南边,过了后面的这座山就是。那里岸边海水太浅,船靠不上岸,很容易搁浅。太不方便,所以咱们就住在这边。”

    “大吗?”现在秦毅就关心这一点。

    “整个岛南边都是那样的海滩,一整片,你说大不大?”

    墩子莫名其妙,看着柴已经不多了,不愿和秦毅说这些没营养的话,准备再去砍些。

    秦毅听到墩子的描述,顿时大喜,这个地方完全符合他的要求,简直是完美啊!

    秦毅一把拉住要离去的墩子,神秘的说道:

    “墩子叔,如果我说,我有一个办法能一次制至少三百斤盐,而且不用大家这么幸苦。你信吗?”

    “别和你墩子叔瞎扯!行了,叔去砍柴了!”

    墩子如同听到了什么无聊的笑话。

    三百斤?

    他们这些人家一天制的盐全都加起来最多就二十斤,三百斤盐,那是他们所有人半个月才能制出来的盐。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三百斤对秦毅来说,还是非常保留的数字,因为秦毅没有具体操作过,没有精确的数据。

    但是三百斤的量,他绝对有保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