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六百七十二、举国之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西面大同府深入我国腹地,先拿下大同府才是首要!
    ........
    海上波涛汹涌,风险太大,不宜分兵,只要拿下大同府,稳扎稳打,以大同、燕山府为根基,再徐徐北图,就算难以北上西进,金人也拿我们没办法。
    .......
    你想的好是好,可太过冒进......
    如果失败怎么办,一路战败影响军心......
    分散兵力不好,金国可不是什么好啃的骨头。”德公喋喋不休,对李星洲海陆两路出击,一举击溃金国的战略并不同意,一边端起茶水润喉一边说。
    德公说完,李星洲环视众人一圈,最后目光落在狄至身上。
    狄至明白,随即开口:“丞相说得有理,大同府是重中之重,大同、燕山连成一线则能抵御北方,全力拿下大同府是稳妥之策。
    可更长远的看还是欠妥,往辽东的通道,特别是在渤海湾这一代。”他说着用手指了指放在桌案中间的地图,众人都凑过脑袋。
    “西面是延绵大山,东面是海,挤压中间的通道本就不宽,如果一战之后打草惊蛇,金人丢了大同府,马上重兵扼守辽东通道,到时候想再往北占据草原马场,辽东之地就更难了。
    而且到那时就算再由海军从后路包抄也没用,陆上大军不接应,海军就算登陆也会孤立无援,难以持久。”
    狄至说完,几个老人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狄至并未正面回答德公问题,两人所言在于所想根本不同。
    德公的意思是以夺取大同府为战略目标,能不能北上获得更多疆域则随缘。
    而狄至的意思则是这一仗,目的要夺取大同府,控制辽东走廊,辽东平原等大片地区。
    在场所有人都明白狄至的话就是李星洲的意思,狄至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一起平过叛,一起灭过辽。
    每次生死攸关大战中,在泸州也好,在燕山府也罢,李星洲一旦分兵,则晋王一军,狄至一军,此时狄至所说,自然是晋王想说的。
    所以不可思议的目光都汇聚到了他身上。
    燕云十六州之地,景国用了一百多年也没能夺回来,去年晋王海陆并进,一下将东部易州,涿州,燕山府等地夺了回来,已经是泼天的功劳,全国上下欢欣鼓舞。
    景国是这样的,重重文抑武,自从太祖皇帝之后,已经没什么太像样的武功,攻城略地的事离景国已经很遥远,打过的战大多数都是御敌之战,几次出兵北方要么无疾而终,要么就是大败。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难免丧失了锐气,夺回燕山府已是天大胜利,再能夺回西面大同府就是矿世之功,不敢再奢求。
    他们万万没想到,李星洲居然还惦记着更加北面的草原和辽东地区。
    “王爷,此举会不会太过激进了.......”已经升任兵部判部事的包拯有些迟疑:“金国并不好对付,连当初辽国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我也认为这个方略太过激进了,虽然却有道理的,但不能这样心急,国内还未准备好,风险太大。况且已得燕山府,就不必再冒险,要是此战败了,金军趁势南下,说不定新得的燕山府也要难守住。”何昭也不同意。
    李星洲看着众人七嘴八舌,心中其实也很忐忑。
    他哪不知道这些风险,哪又会不害怕,这些日月,他天天想,夜夜想,甚至要不是诗语安慰,他都难以入睡。
    家国大事,特别事关千百万人命运的大事,稍有不慎,他就是千古罪人,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哪怕在梦中也时常惊醒,或是怀疑自己的是否是对的。
    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逼着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不被情绪和压力左右。
    见众人争论,他清了清嗓子,众人都看向他,他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李星洲道:“各位的担心我都明白,如果把目标锁定大同府,有义军内应,加新军,禁军,关北军,攻大同府是十拿九稳的。
    有大同府之后,大同府燕山府连成一线,燕云十六州可以全部收回,就是天大的功绩,足以名留青史。”
    说着他站起来,有些沉重踱步:“我自然也想到此为止......
    这开元的生活多安逸,我家中娇妻美妾,金银如山,富贵荣华,权势滔天,就这么过完一生,还能留下美名传扬.......
    我也不想去拼啊.......”他叹了口气。
    如果他不来自后世,如果他没听说过那些沉甸甸的历史,李星洲也想做一个逍遥王爷,然后做一个逍遥皇帝。
    他的功绩早够他名留青史,两次平叛,收复易州,涿州,燕山府,灭了辽国,擒获辽国末代皇帝,整个景国皇帝里,他绝对能排到前三了。
    他却知道,这个时代,真正诠释了那句话,什么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辽、金、蒙古的快速崛起又快速没落,都是在忧患中崛起,在安乐里去世。
    如果他不激进,如果他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做个普通皇帝,自己说不定能够安然度过一生,可他的子孙后代呢?北方的阴霾总压得他喘不过气.........
    “如今我景国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富庶,国库日渐充盈,是太平盛世景象。
    可圣人不可违时,亦不可失时。”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星洲突然明白了它的沉重:“现在是最好的机会,辽金大战之后,民心不稳,士卒疲乏,很多百姓还不服金人统治,是天赐良机......
    .......
    若为一己之私,为在青史留个好名声,为安享太平而错失良机,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要面对一个休养生息,完全喘息过来的金国,到时会是什么景象?
    一个能把辽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金国要是喘息过来,他们该如何面对?”
    众人安静下来,耶律大石脸色有些尴尬。
    他们不知道,李星洲却知道,靖康耻,丢失的半壁江山都是可以参考的结果。
    “金人从辽东北苦寒之地而来,有惊天毅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金人最出名的莫过于能昼夜可战,不怕吃苦,不怕死。
    因为他们早过怕了苦日子,也不愿子孙后代再像他们一样,哪怕生死在所不惜,一定要往南打,到更富庶的地方去。
    呵呵,倒是我们这些安享安逸之人,自诩文明开化,却在安逸中沉沦,少会想子孙后代。
    这点我们比不了金人,所以我才也怕金人,本王若不平辽东,后世子孙必受其害!”
    李星洲斩钉截铁的说:“我意已决,请诸位来,就不必再论大同府和辽东之事,基调本王来定,大同府,上京,辽东平原是必取之地,不容置疑!
    是胜是败,责任也全在我,机会稍纵即逝,大家就不要再争那些无聊问题了。”
    他气盛很盛,一开口便不容置疑,顿时定下伐金战略目标,这个目标很大,太过吓人,众人看向他,眼神闪烁,有惊讶,有疑虑,有愧疚,有钦佩.......
    但不管如何,一两年后的这场仗在这时终于定下基调——举国之战!
    冢道虞眼中也难得闪烁起光芒来,德公也不在多言,狄至、杨洪昭、魏雨白、严申、参林等人既激动,看向他的眼神也更加崇敬起来。
    把一切说出来,交代清楚之后,李星洲坐下,反而感觉轻松下来,他已经无路可退。
    正如他说的,机不可失,这次他无法后退,也不能把沉重留给子孙后代,因为那时他们更加难以处理。
    所以的担子,所有的责任,所有兴衰荣辱,他必须肩负起来。
    ........
    当他下午,在王府小院,桃花园中,众人对照地图,沙盘,一边说一边记下许多条目,冢道虞发表的意见最多,也最被重视,他是真正带领过大规模部队集群南征北战的人。
    杨洪昭也说了很多,他战争经验丰富,而后勤补给具体到人事安排则德公说得最多,全国上下官吏,他大多知道,大体哪些人可用他比较有数。
    至于耶律大石,他对大同府,辽东走廊一带地形十分熟悉,因为那是辽国故土,众人时常请教,他并未保留。
    ........
    所有这些最终都会总结成厚厚的折子,送到皇帝案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