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12、刘邦为何不“保家卫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和他的兄弟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能打仗的人,可是,当秦国吞并他们的“祖国”楚国,他们却都没有上前线反抗。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当时打仗主要是职业军人的事情,而他们都不是职业军人。

    那么,在秦军占领楚国后,他们为何也都选择了做安分守己的新的秦国子民,而不开展反秦斗争?

    这是因为,秦始皇嬴政,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统治能力太过强大,一度有效地抑制了人们的反秦行动。

    消灭六国之后,秦国就像一个刚刚完成兼并其他六家公司的跨国集团,终于垄断了全中国的市场。秦王嬴政作为这个大公司的拥有人,把全中国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采取了许多举措来迅速巩固统治。

    总体来说,就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

    硬的一手,包括对天下百姓实行编户,就是登记在册,不许随便流窜;又把全国散落在民间的兵器都收拢来销毁,铸成大像,以示天下息兵;严厉打击各国有可能威胁秦朝统治的豪强名流,如对张耳、陈余穷追不舍,等等。

    这些措施,对于那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英雄豪杰们来说,当然是灾难。但也使得秦朝新征服地区的社会秩序,迅速得以确立。

    软的一手,则是对六国推出更多“惠官”和“惠民”的政策,就是对六国原来的官吏量才留用,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当然,首先重点是“惠官”。

    入秦之后,萧何继续当他的县委组织部长。

    曹参还是监狱长。

    虽然换了个大老板,改了个注册商标,但官可以照当,身家性命都能得到保留,生活依然可以安定下去,哪又为什么要造反呢?

    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战争已经绵延了一千多年。

    太平洋西岸的这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已经被一千多年的混战折腾得奄奄一息。现在,天下统一,或许从此战争也就结束了,老百姓的日子可以更安稳了。

    正如我们当今的时代,如果不分这么多国家,由联合国统一施政,国与国之间不搞这么多纷争,世界各民族都和平相处,那不是更美好吗?

    早就在诅咒战争的六国人民,在抵抗秦军失败之后,转而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了秦军的身上。更准确些说,是寄托在了秦始皇嬴政的身上。

    从古以来,就没有人能够像秦始皇这样,统率这么强大的军队,占领这么广袤的土地。

    或许,他,就是上天派来结束一千多年战争的人吧?

    不能说,秦始皇不想结束国内的战争。

    他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来销毁,当然是为了防止各地民众的反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未尝不是很明显的息兵止戈、维护和平的举措。

    也不能说,秦始皇从来没有百姓做过好事。

    至少,在统一六国三年之后,他就下过一道很有名的命令:“使黔首自实田。”

    黔首就是指老百姓。这也就是确认土地私有权,老百姓可以自己开垦荒地,谁开垦就属于谁,只需要向朝廷纳税就行。

    这相当于后来的土地革命,或者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革命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推动了改革开放,两者都带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性转型变化。“使黔首自实田”在当时的影响,本来也可以有这样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们的命根子就是田土。现在,秦始皇正式宣布,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愿意去大秦帝国空前广阔的版图上去开垦,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你说,这样老百姓高兴不高兴?对新建立的秦朝认同不认同?谁还愿意去打仗?

    秦始皇的这一政令,立即赢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拥护。

    当然,后来我们会看到,也正是因为实行这一新政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而恰恰使之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但在这一制度刚刚推行的时候,它确实有利于消除六国百姓的反秦意志。

    除了实行“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还不遗余力地采取了更多让种田农民得好处的富民政策。

    比如,他还要求“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也就是严厉打击各种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行为,保护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民们都安心种田而富裕起来。

    秦始皇后来到处巡视,通过立碑铭刻文章的方式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自己“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也就是担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困难,日里夜里都操心。实际上,这不一定彻头彻尾都是溢美之词。

    为了进一步赢得六国的民心,显示大秦帝国的皇恩浩荡,秦始皇除了让老百姓拥有田土,甚至直接给老百姓发粮发米。

    比如,在过年的时候,下令给全国每个村发六石米,两只羊,让大家好好过年。这样一来,老百姓自然会更加觉得日子有奔头,还是秦国好。

    老百姓们简直有翻身得解放的感觉,一度迸发出了非常强烈的生产热情。

    所以,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战争,支出非常巨大,但秦朝的粮食储备非常丰富,仅仅咸阳就有许多十万担为一库的粮仓。

    敖仓储存的粮食,可以供全秦朝人吃好几年。

    粮食储备的丰富,一方面说明秦朝对百姓的税收压榨比较严重,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很高。

    种田,在秦朝统一天下后,确实很快就成为平民百姓看起来有前途的一项职业。既然有这么好的前途辉煌的职业,大家当然就不愿意造反了。

    刘邦的爸爸和哥哥们就是如此。

    此时的刘爸爸已经渐渐老了,人称刘太公。刘太公强烈的希望刘邦不要再东游西荡,回家来像哥哥们一样老老实实种田。

    就当时来说,回家种田,对于刘邦这样的人来说,也确实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和萧何、曹参不同,刘邦本应该是秦朝重点打击的对象。

    他本身是个不安定分子。他和通缉犯张耳、陈余有很深的交情,与县里的黑社会大哥王陵也是干兄弟,王陵作为地方豪强此时也遭到秦朝的通缉。

    因此,回家种田,当一辈子住环保房、吃放心菜的农民,不再出头露面,也许是刘邦明哲保身的好办法。

    他会回家种田吗?

    (求推荐,求收藏,谢谢)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