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32章 粮食去哪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

    塌房危房的事清理完,受灾的人家都安顿好,另一个问题又迫在眉睫——粮食。

    接连的大雪阻断了交通,有些人家粮食储备不够,没钱买也没处买,一天只能吃一顿,甚至还有直接断了粮的。

    等县里拨救济粮还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里正累半死去了一趟县衙,才发现来的不止他一个。

    其他村镇的里正和代表齐聚一堂,挤挤挨挨占满了整个后衙,听说有的还在赶来的路上。

    跟年前相比,才四十出头的县尊潘嘉道一下苍老了许多,官服一看就知道有日子没换了,皱巴巴的跟咸菜叶子一样挂在身上。

    自战火点燃以来,潘嘉道既要在方方面面配合军队,邺阳大大小小的事也不能不管。

    常平仓原本是有储粮的,但年关前就被调去做军粮了。

    谁能想到会有雪灾?

    就是提前想到也没有办法。

    朝廷筹措到的粮草连所需一半都不到,府台大人明哲保身不问事,他却不能不管。

    关北若是保不住,头一个沦陷的就是邺阳,听说北梁带兵的那个,可是习惯了屠城的!

    就是侥天之幸不屠城,下场也好不到哪去。

    “……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

    历史之鉴在前,一朝沦为亡国奴,被当作“双脚羊”,男女老弱都不再是人,而是圈地饲养的家畜。

    他们会把没长成的男丁全都杀掉,女的随时随地被奸婬,也可能和男的一样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那还不如冻死、饿死、战死!

    所以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以及衙门其他人的反对,擅自打开了备荒的常平仓。

    虽说常平仓建立的目的不仅是救灾,同样也作为备战之用,但两者都需要朝廷下令才行。

    朝廷明知边军粮草不足,又值此存亡紧要关口,却迟迟不肯明发诏令,潘嘉道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常平仓谷亏空,历来是朝廷大忌。

    他已经预料到,不管这次关北能不能熬过去、最终结果如何,他的下场都不会太好,轻则降职革职,重则人头难保。

    可他别无选择。

    兵乱在前,雪灾在后,孰轻?孰重?

    但眼下又该怎么办?为了不让多数人死,而眼看着少数人死,这是对的吗?

    他抹了一把脸,摇摇晃晃站起身。

    堂上众人立刻静下来,弓着身子听候吩咐。

    “粮食……暂时没有,你们且回去……想想办法……撑一段时间……我,我……”

    他的话音里浸满了苦涩,可此时谁还有心情去体会。

    没有救命的粮食,大家都苦啊!

    堂上炸开了锅,也顾不上尊卑了,一个个围拢过来,焦急的询问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没有粮,常平仓的粮食呢?

    潘嘉道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没再多做解释,官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让人备车,留下一句“我去借粮”,匆匆出了县衙。

    里正们没奈何,只能去询问县丞蒋宿迁。

    作为县衙的二把手,县尊不在,有什么问题,他理该帮着解决和善后。

    偏偏他一推四五六,摆出万事不理的态度,只说好的坏的都是县尊大人的主意,想要讨说法也得等他回来。

    看着一群人唉声叹气出了县衙,一个书办走过来冲蒋宿迁拱拱手:“提前恭喜蒋大人了,高升指日可待。”

    蒋宿迁哼了一声,整了整衣袖:“还想着怎么把这倔头给搬走,他竟自掘坟墓,没想到啊,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蠢货。”

    他仰头哈哈大笑,得意之色难掩。

    蒋宿迁在县丞的位置上呆了十多年,早就想换换头上的帽子了,上一任知县调职后,他上下走动打点,银子使了不少,眼看好事将成,到头来却被潘家道这个匹夫截了胡。

    潘嘉道是正经进士出身,又是朝廷委派下来的,蒋宿迁无可奈何,自此怀恨在心,虽表面装的臣服,暗地里却没少使绊子。

    所谓油滑似吏,说的就是下层小吏虽然职权不大,但也不可轻忽。

    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族或许并不显贵,但世代扎根于此,势力早就盘根错结,是名副其实的地头蛇。

    初来乍到的潘嘉道不了解情况,确实吃过不少暗亏。

    但他也是个有手段的,见势头不好也不硬扛,作出灰心丧气的状态消停了一段时间,麻痹了衙门众人以后,瞅准机会连消带打,把吏房一班人革除了好几个。

    在人人自危的关口,他见好就收,并没有全都得罪,如此一来不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还拉拢过去不少人。

    可气的是,他竟然还连任了。

    之前聂将军驻扎关北,潘嘉道因为屡次拒绝他的无理要求,更不肯配合他那胡作非为的宝贝儿子,而得罪了他们父子。

    蒋宿迁还以为潘嘉道很快就要丢了乌纱帽,但最后被调走的却是聂将军。

    若不是事先调查过潘嘉道的背景,确认他就是普通农家出身,蒋宿迁都要以为他后面还站着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哼,以前算他走了狗屎运,不过这次,可不会再有那么好的运气等着他了。

    里正去了一趟县里,却空手回来的事,胡良跟季妧她们说了。

    “里正叔打算让稍微过得去的人家捐粮,有多少捐多少,多少捐一点,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一关熬过去……”

    “那常平仓里的粮呢?”谢寡妇紧跟着就问。

    胡良叹了口气:“谁知道呢,总归是那些官老爷管的。”

    常平仓季妧是知道的,好像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具体来说就是,朝廷在各地设立仓库,丰收之年粮价较低,便以比市场价格高的价钱收购粮食,存入仓库;歉收之年粮价较高,便低价卖出粮食,平抑粮价。

    因此常平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的根本在于维护广大百姓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也避免“谷贵伤民”。

    除了平衡正常的农业丰歉外,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

    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与常平仓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但以丰年备欠年,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有时许多年才能起到一次作用,所以有些官员就打起了常平仓的主意。

    比如以次充好,挪为私用,再或者借机生财。

    听谢寡妇和胡良的议论,应该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想法,觉得常平仓是被县衙里的人给掏空了。

    季妧却觉得应该不会。

    先不说这个知县在民间的风评不错。

    就算里面的粮食真被人贪了,兵乱加雪灾的情况下,贪的人若不想成为整个关北的罪人,死无葬身之地的话,必定早急着把粮食补上了。

    就算一时不能补全,也会不择手段,哪怕掺泥掺沙呢,能补多少是多少。

    可是听胡良说,知县直接就告诉里正他们没粮、他去借粮。

    先不说做法是对是错,态度至少是光明正大的。

    那就一种可能,粮食被派作它用了。

    季妧首先想到的,就是军粮。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