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百二十七章 前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周书仁换了个姿势躺着,今个屁股颠簸的有些疼,“明个咱们回杨家一趟,七天后郑家离开,杨家小子从小学武,西北有人看顾,只要肯拼,杨家能拼个前程出来。”
    竹兰明了,周书仁替杨家谋了拼前程的机会,“爹嘴上不说,其实心里也期盼侄子们出人头地的,明个跟爹说,爹一定高兴。”
    第二日一早,周老二赶牛车,竹兰和周书仁回了杨家。
    杨老爷子和孙氏在院子里剥玉米粒,周书仁跟着岳父进屋子谈,孙氏拉着闺女,“你们中秋节刚来过,前个昌义又送来了药酒,今个你们怎么又来了?出什么大事了?”
    竹兰拿起玉米棒剥玉米,“娘,大好事。”
    “什么好事?”
    竹兰边剥玉米边道:“这要从我们家要买地说起.......”
    竹兰没说郑家宅子和承诺,只说了周家和郑家有关系,有拐弯的亲戚关系在,所以过去当兵郑家能看顾。
    孙氏听了咧着嘴,“的确是好事,有人看顾能安全许多,你爹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渴望后辈能够光宗耀祖的,否则啊,不会从小就让杨家男儿练武了。”
    当年老头子运气不好,又赶上战乱,时也命也,老头子就希望子孙后辈能出人头地,以前是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孙氏拍了拍身上的玉米,“我去喊你大哥,让他去买些好菜,中午,书仁和你爹好好喝几杯。”
    竹兰忙拦着,“娘,我们一会就要回家,郑家今个去县衙办过户,中午要来送契书的。”
    孙氏遗憾的道:“这样啊,那娘就不留你们了。”
    孙氏又惦记闺女买了这么多地,闺女一家子要去平州,地怎么看顾。
    竹兰把周书仁的打算讲了,至于为什么不用杨家人看顾,第一,孙家村和李家村离的太远不方便,第二,杨家真不缺银钱,杨家只是为了不招惹眼,所以才没多买地。
    所以各方面考虑,李氏的娘家最合适。
    孙氏笑着,“女婿的办法的确好,即拉了亲家一把,又不会伤了姻亲的情分,日后你们在平州,有李家看顾着,地和宅子都可以放心了。”
    竹兰笑着点头,周书仁和爹出来了,竹兰放下玉米棒,站起身,“娘,我和书仁先回去了。”
    孙氏,“行,你们忙先回吧。”
    牛车出了孙家村,竹兰问,“爹怎么说的?”
    周书仁道:“爹今个找大哥二哥商量,明个来咱家回信,今个回去准备下,爹娘大哥二哥都会来,明个人多菜要多准备些。”
    竹兰,“恩。”
    周书仁把梯子架好了,日后就看杨家自己努力了。
    回到家,竹兰喊了李氏和老大,把明个做菜用到的肉和菜,让李氏和老大去县里买回来,李氏的模样是不知道昨个的事了,老大是准备等过户了再告诉李氏呢。
    中午,郑氏的大哥亲自来的,“契书都在这里了。”
    周书仁接过来,“麻烦大哥跑一趟了。”
    郑氏大哥笑着,“日后多帮我们看顾下我妹子一家,再多跑几趟,我都愿意。”
    周书仁道:“我们是族亲,看顾是一定的。”
    郑老大要回去了,家里有不少事要忙,“留步吧。”
    周书仁站在门口,“大哥慢走。”
    郑老大上了牛车挥手,“回吧。”
    周书仁等郑老大走远了,才回屋子把契书递给竹兰,竹兰翻看着红契,上面的名字都是周书仁,这些田地都是自家的了,竹兰把契书整理好,翻出专门装契书的匣子,把契书放好,原本匣子里只有自己二十亩地的契书,现在匣子里的契书一叠了,这些都是一年置办的家底。
    竹兰锁上匣子重新放好,“还是田地让人心里踏实啊!”
    周书仁笑着,“日后就多买田地。”
    竹兰道,“宅子也不错,古代的宅子除了战乱,房价变动不大,宅子和铺子都可以多买一些。”
    周书仁问道:“你在现代也有不少的房产吧。”
    竹兰,“我没和你提过吗?”
    “没有。”
    竹兰仔细回想还真没提过,笑着道:“的确有不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也分了一些遗产,没分到现金,分到了两处房产,首都的一个门面,一处高档小区的三居室,加上成人礼,爸妈一人送了一套,算上我自己后来买的,一共五处房产。”
    周书仁想着自己累死累活才买的房子,“投胎真是技术活。”
    他的投胎技术就不好,生下来就是弃婴,还是半夜丢在孤儿院的弃婴,万幸不是冬天丢的,否则他早就死了。
    竹兰弯着眼睛眼里含笑,“我的投胎技术的确不错。”
    周书仁不想谈论这个扎心的问题,转身出去,“我去和老大说一声,让他陪李氏回李家。”
    “恩。”
    一个时辰后,周老大两口子带着岳父岳母一起回来的。
    周书仁和李氏爹李聪在外面谈,竹兰和李许氏在屋子内聊天,李氏在一旁伺候倒茶。
    李许氏自从婆婆去世后,虽然分了家,可一家子操心的事也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孙子们都大了,都是大小伙子,到了成亲的年纪了,房子是准备了,可聘礼就难了。
    风调雨顺年头好了,赚的银子是多了,日子好过了些,可日子好过了,聘礼也跟着涨了,现在娶媳妇五两银子最低标准了,要想娶相中的,银子就更多了,分家的银子真不够给孙子们娶媳妇的。
    她是彻底体会到了婆婆心力憔悴的感觉了,一个铜钱恨不得掰成几瓣花,可一大家子都是大小伙子吃的就多,一年到头真存不下什么钱。
    她都想好了,等入了冬,亲家忙完了,她和当家的来问问,到底是姻亲,寻寻主意,没想到,没等他们来,亲家就是拉自家一把了。
    竹兰喝了一杯茶,李许氏终于平复激动了,“亲家母尝尝点心,西北的点心,味道不错的。”
    她从郑家带回来的点心,得到了全家的喜爱,要不是控制不许多吃,昨个一天就都吃没了。
    李许氏知道郑家来人了,高头大马的还带着刀,当时李家村热闹了好久,只是郑家太低调了,也不怎么和村子里来往,李氏族长告诫过不许惹郑家,所以没人敢往前凑,点心不是本地的,那就是从郑家带回来的,拿起来尝了一口,“真不错。”
    反正在她的嘴里,什么都好吃,她们家比不上周家,不缺点心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