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九十三、离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温氏见有客来,便要起身告辞,佟氏说:这是我们家刘姨娘的姐姐,她男人是镶黄旗驻军的一个把总,都是自家亲戚,为人最是爽利,你也见见吧。。又让人去请小刘氏。温氏便留了下来。

    大刘氏把小儿子交给素云,便急急上来,见有客在,彼此介绍过行了礼,佟氏便道:这位温夫人,就是仙客来背后的大东家,多亏了她,刘姨娘才有了个好进项呢。

    大刘氏会意,便对温氏道谢:多谢夫人了,我那妹子性子最软,若换了别人,哪有这样大方实诚。温氏笑着摇摇手,道:不过是凑份子闹着玩罢了,我倒觉得姨奶奶性子和顺,好相处呢。这时小刘氏来了,几个女人略谈了一会儿,温氏便要告辞,但真珍想和淑宁多呆一会儿,她只好自己先走。

    大刘氏见淑宁带了真珍回房,跟前没有外人,便问佟氏道:忽然听说你们家老爷子没了,怎么会呢?前些年我见过他,身子骨硬朗得很

    佟氏不好详说,便含含糊糊地道:骑马时摔伤了,没包扎好,晚上就发起了高热。到底年纪大了,禁不住,熬了几天才去了。大刘氏叹息一番,便对妹妹说:你们现在回去也好,你心心念念着小宝,如今总算能见到了。

    小刘氏又红了眼,佟氏忙道:罢了罢了,迟些日子多的是哭的时候,你们姐妹有什么体己话就趁早说吧,以后要再见面,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然后又对大刘氏说:方才那位是将军府的二太太。如今算是帮你引见过了,以后你也时不时地去请个安,若能替你男人求个好差事。日后咱们也有机会在京城再见。

    大刘氏会意地点点头,便抱过儿子。拉了妹妹回她房里去了。

    真珍在淑宁房里等到差不多吃晚饭的时候,还是没等到端宁回来,因她家里派了人来接,只好十分遗憾地走了。晚饭只有淑宁陪着母亲弟弟还有小刘氏吃,

    吃过饭。佟氏带着女儿到侧院去看苏先生地妻子陈氏,见她也在收拾行李,便道:你长了那么大,头一回要离家这么远,很舍不得吧?

    陈氏却柔柔笑道: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既然嫁了他,有他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了。自然是他到哪里,我便走到哪里。

    佟氏听了喜欢,便拉着她说些闲话。又指点她该怎么收拾行李才既省地方又方便。

    过了酉时,苏先生才回来。原来是赶着处理未做完地公务去了。佟氏听说张保和端宁也回来了。便告辞回去。

    张保擦着汗,道:今儿把几处风险大些的堤坝都检查过了。又看了看城外庄稼地情况,明天起就不再出门,等惠州府的同知来接了印,我们就走。刚才见了苏通判,他非要拉着我喝酒,我推了,又提醒他日后多加小心,行事圆滑些。这才回来。

    佟氏点点头,又跟他说起今天来的几拨客人。淑宁扯扯端宁的袖子,把哥哥拉到廊下,告诉他真珍等了他半天的事。

    端宁低着头,说道:现在我们马上就要走,以后地事实在难说。丧期内说不得亲,再见面又不知道是几年后了,就算见了她,我又能说什么呢?

    淑宁道:又不是要你现在就跟她约定什么事,虽然今天额娘送了她一根簪子,但别的话什么都没说,真珍心里也是有数的。你只需要正式跟她告别一声就好。

    端宁点点头,淑宁又道:咱们是丧家,不好上别人家去,真珍也不好一再地来。她跟我说,我们哪天走,就送个信给她,她会来送我们。

    她看到哥哥有些难过的神色,安慰道:就算今天暂时分别了,只要有心,总有再见的一天。何况武丹大人是皇上的亲信,总会有回京那天的。

    她们一家离开广州回京城,最大的坏处,可能就是端宁刚刚萌芽的姻缘有被迫中断地危险了。古代跟现代不一样,一但分隔两地,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两家都不作什么承诺,只看日后儿女们的缘份如何。若真是有缘,他们就有最终走到一起的可能。我是插个花地分割线啊分割线

    正当全家人都忙着装箱打包行李时,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阿银带着弟弟阿鑫,上门提亲来了。提亲的对象是春杏。

    原来自从开了仙客来,因为生意太好人手不足,阿银就总过来借帮手。佟氏和淑宁都想着反正自家有股份,所以都默许春杏过去帮忙。谁知这一来二去地,在厨房干活地春杏就和在大堂当小二的阿鑫看对了眼。阿银知道这对小儿女地心思后,想着等弟弟升上领班后就来向佟氏求亲,不料他们家忽然要离开广东,虽然知道在这种时候上门提亲不太妥当,但为了弟弟的终身,还是硬着头皮来了。

    佟氏和淑宁都大感意外。淑宁想起最近几天春杏懒懒地什么精神都没有、什么都不想干的样子,心中有数,看来她是以为要和心上人分开了,所以闷闷不乐吧?

    窗外一阵骚动,接着是几个丫环媳妇子的打趣声,又听得一阵脚步声快速离开,粉官的声音传来:春杏姐害臊了。然后便是女人们的笑声。

    佟氏向素云递了个眼色,素云会意,出去把人都赶跑了。

    佟氏打量了跪在地上的阿鑫几眼,觉得小伙子虽然说不上清秀,但五官倒还端正,瞧着也是老实人的样子。听阿银介绍弟弟的性情,已有几分肯了。

    阿银察觉到她的脸色松动,一阵心喜。忙道:我们也知道现在不该说这种话,可大人和太太就要走了。我不忍心看到他们两个分开,他们年纪也都不小了,如果能定下来就最好了。太太放心,我们家一定会好好对春杏,绝不会亏待她地。如果这小子以后敢欺负老婆,我就先打断了他的

    淑宁在旁边听得有些想笑,忍住了,转头去看母亲怎么说。佟氏微微露出笑意,道:这样说就过分了,我还是信得过你的。只是现在办喜事就太仓促了,也不合适,要我们把春杏一个人留下来,又怕她会委屈。这事儿可怎么办呢?阿银笑道:太太放心,只要您答应,我就马上帮春杏赎身。然后送她到我那个人地家里去,让老人家认她作干女儿。过些日子就办喜事。这样以后春杏在这里也有娘家人撑腰了。

    佟氏有些满意地点点头,叫人唤春杏来。问她可愿意嫁给阿鑫。春杏羞红了脸,扭扭捏捏地半天不肯开口,到最后被催得急了,才蚊子声般地小小嗯了一声,喜得那阿鑫当场就傻笑起来。

    阿银当场就付了赎身银子,但佟氏转眼又把银子还回去当作春杏的嫁妆,还另外赏了十两银子四匹布。其他丫环媳妇子们,几乎都与春杏交好,每人都或多或少地送些绣活首饰什么地贺她。最后淑宁拉着春杏回房,私人又送了她几个荷包和两块玉佩,又嘱咐了好些话。

    当晚春杏还是在知府后衙过夜,第二天一早,阿银姐弟亲自赶了车来接人,春杏看着自己的卖身契被烧成灰烬,哭着向旧主人家磕了头,就一步三回头地去了。

    淑宁心中其实非常不舍,不过当事人的幸福比较重要。在松花江边长大的春杏,既老实又能干,却自幼被卖给别人当奴婢,本以为将来只能配个小子的,不料在南国广东,居然让她遇上终身相守地良人,从此不用再被人呼来喝去,能当个普通百姓了,老天爷也不算太亏待了她吧。我是两日后的分割线

    他们家行李算不上多,本就是在外做官,又刚搬家不到一年,装东西的箱子都是现成的。收到的礼物,除了留够自家用的,大多数都托霍买办转卖,换成银票收起来,加上这几年陆陆续续送了些东西回京,只剩下了二三十个大箱子。

    他们这一次回去,要尽快赶路,带着那么多东西太碍事了,佟氏就把其中十几箱沉重又不急用的花瓶摆设和绸缎等物,都交给霍买办,让他帮忙运回京去。到了最后,全家的行李加起来,只比当初来时多了五六车,虽然多了行李,人口却比来时少了。

    张保与佟氏等一家人,带着长福父子、周四林一家和平日用惯的几个丫环仆妇坐两艘中等大小地船先行出发,苏先生一家和长贵夫妇则带着其他几房仆役另坐一艘大船,押着笨重行李慢慢赶路。

    这时候,雨季已经开始了,不过张保事先请教过熟知天象的老人,知道接下来的三四天都不会遇上大风雨,才决定按原计划上路。

    他们走地那天,有许多百姓冒着雨到码头来送别,张保跟来送他的苏通判去见领头地老人,听他说着什么话。淑宁跟端宁打着伞站在船边等,因佟氏叫人唤他们上船,正要转身,却在人群中看到崇思崇礼和真珍地身影,淑宁拉了拉哥哥的衣角,和他一起迎了上去。

    男孩子与女孩子各自说完送别地话,崇思拿出一个藤编的扁箱子,道:这个是我和妹妹一起送你们的,你们留着当个念想吧,别忘了我们四人从前一块儿出去玩的情形。

    端宁接过来,觉得有些重,看看朋友,便把伞丢给妹妹,打开了箱子,却是一付新烧的瓷画炕屏。崇思道:上头的画是我妹妹亲手画了,我再拿去叫人烧的,你们瞧着,像不像我们几个?

    淑宁看了看,果然很像。那彩色瓷画就像是行乐图似的,画了四个少男少女在一条清溪边席地而坐,四周草木青青,古树高耸,远处隐隐有几道山墙,看着有几分像他们曾去过的南园。离他们不远处,有几个护卫长随丫环模样的人,甚至还能认出其中一个是真珍的丫环九儿。画的笔触虽有些稚嫩,倒也清新可爱。

    瓷屏的空白处,写有一首五言律诗: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注)

    端宁眨了眨眼睛,直直地望向真珍。真珍咬咬唇,道:我知道端宁哥哥有会画的朋友,我这手画技,实在羞于见人,但好歹是我一片心意。至于这诗么,我们没有诗家雅气,只好借用临清先生的诗了,端宁哥哥……淑宁妹妹,希望你们别嫌弃。

    端宁微微笑了,道:怎么会呢?画得很好,看着就像是回到去南园玩的那天似的。多谢你了。他顿了顿,又道:我们很喜欢,希望以后会有再聚的那天。

    淑宁拉过真珍的手,看着她笑。

    崇礼拍拍端宁的肩膀,说道:好兄弟,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到时候再比箭法,我绝不会再输给你。然后又转头对淑宁说:淑宁妹子,下回再见,咱们再下几盘跳棋如何?淑宁笑着点头。

    船要出发了,淑宁兄妹再次向朋友们告别,便拿着藤箱上了船。看着岸上的人离得越来越远,淑宁一边挥着手,一边鼻子发酸。

    哥哥。她问,我们会再见面的,是不是?

    端宁笑着摸摸她的头,道:一定会的。

    注:《听雨》,作者赵介,元末明初广州南园诗社的著名诗人,人称临清先生。(说好下星期才来的亲戚忽然在晚饭时杀到,小孩子吵得受不了,我脑子里一片混乱。这章写得不太好,幸好是过渡章节,请将就吧丌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