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 九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伯达,那车骑将军府的朱治回来了,还带着张绣的谋士,看来……南阳那边,很可能是倒向江东了!这可如何是好?”曹丕有些心急的对司马朗问道。
    曹丕毕竟还只是十三岁的孩子,平时全靠演技硬撑,到了真拿主意的时候,难免手忙脚乱。
    因为曹丕和司马朗正在金陵,反而无法得知丞相府的消息——曹操不可能不远千里的,将太重要的消息送到金陵……
    否则说不定曹丕和司马朗没拿到,就先被白图截获了!
    也正是因此,曹操给了曹丕和司马朗,很大的临阵决策之权,这也考验了司马朗的判断力。
    “公子不必心急,白公此时也已经向西调兵,显然首要目标乃是荆州,而且南阳新附,袁术遗部得知消息之后,肯定也会挥军穰城,张绣没有余力北上的,其实……无论张绣是投车骑府还是投丞相府,短时间内并无区别。”司马朗说道。
    张绣倒向车骑将军府,对丞相府影响大吗?
    当然大!
    如今曹操是期望能够和白图保持一定的默契,一个入荆州、一个决河北……
    而宛城所在,地处南阳与中原的门户,随时可以进图颍川。
    宛城倒向白图,就成了白图随时可以教育曹操,曹操却无法还手的局面,这就不再是“默契”,而是要奢求白图单方面的忍让。
    不过曹丕可以急,但司马朗必须坐得住,而且刚刚说的虽是安慰之言,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屯驻在淮河上游沿线的袁术遗部,现在才是最紧张的——相当于东西两侧,被白图夹击了起来。
    一旦他们主动用兵,则宛城短时间内,肯定无力北顾。
    “但如果白图先打下荆州的话……”曹丕也没有那么好哄。
    “不,那就是主公和荀令君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是让主公可以毫无顾忌的袁绍交战……哪怕只是一个示好合作的信号也好。”司马朗说道。
    “那该怎么做?”曹丕主动问道。
    “明日……我单独去求见白公,公子权且留在驿馆,以免白公拒绝的话,再无回旋。”司马朗说道。
    第二天,司马朗主动请见,带来了丞相府的友善与“建议”。
    ……
    “大将军?曹丞相欲置袁绍于何地?而且……即是朝廷命官,自有朝廷封旨,何必现在告诉我呢?”白图对面前的司马朗反问道。
    没错,司马朗刚刚告诉白图的,是丞相期望白图能够晋位大将军——名义上要高于车骑将军,不过实际上……现在都是各玩各的。
    建安年号,已经用了第四年,汉室威信也已经越来越流于表面,车骑将军也好、大将军也好,能使唤动的也都只是自己的人。
    不过现在的大将军,乃是袁绍,白图这时自领大将军的话,相当于明面上与袁绍反目。
    “丞相担心白公谦而不受,故而命外臣先来一探。”司马朗说道。
    “这大将军……是否能调动许都兵马?”白图直接问道。
    “许都由丞相坐镇,自是不劳将军。”
    不用说话,白图看司马朗的眼神,就令后者知道,这是在说“既然无用,我为何要受”?
    “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
    司马朗说到一半,就看到白图鄙夷的眼神,不过依旧继续说道:“丞相愿与白公,分并州之马,以共匡扶汉室。”
    分并州之马?
    白图的确很缺马,现在袁绍一统河北,掌握着华夏最大的马源,连中原想要马都不容易,更何况是扬州?
    至于益州的滇马……虽然个头小一些,更适合负重、而不善冲锋,但白图也能对付用,然而中间也隔着刘表,白图只能零散的利用“盐引”换到一些。
    在甘宁走通去辽东的海路之前,骑兵将一直是白图的短板!
    然而现在司马朗这空头支票,有任何可信度吗?
    等袁绍被击败,曹操还会这么好说话?
    再说……甘宁的船队,也已经开始探海路了,白图对此持乐观态度。
    白图喝了口茶,根本不搭腔。
    “白公总理扬州、平定袁逆,功在社稷,利在万民……丞相早有所念,欲为白公请授九锡!”司马朗一咬牙说道。
    见到白图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司马朗也只好说些实际的。
    “九锡……这不大好吧?估计一两次的话,我肯定会拒受的。”白图一脸正气的说道。
    司马朗见状嘴角一抖道:“当然不会是……一两次。”
    白图这才点了点头,作为一名君子,“三辞三让”还是要做的。
    承认“大将军”的位置,对白图来说,也是顺水推舟,意义是彻底敲定与曹操的结盟,主动撩拨袁绍作为“投名状”。
    之所以白图能开口要好处,是因为白图在这次联盟中占据主动……
    不过真指望曹操割两个郡给他,却是不可能的,之前的什么共分并州之马,也只是信口一说,白图估计司马朗自己都没当真。
    相比之下,这授九锡倒是刚刚好……
    既不至于令曹操心疼,也令白图有接受的动力!
    什么是九锡?一种《礼记》中记载的,天子赐给诸侯的礼器,加九锡则是这种仪式。
    《礼记》主要写的是先秦时候的礼制,这里的“天子”、“诸侯”,指得自然也是周天子和各国的诸侯王,和汉代的大一统天子,只是名字一样,实际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而先秦时候谁授过九锡,其实已经不可考,传说中周公旦被授过九锡,不过……在大一统的汉代,研究九锡只是学术目的,大一统的天子怎么可能授人九锡?
    当然,事无绝对,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什么授九锡,但是……比如在二百年,王莽就被加九锡!
    在没有白图效应的历史上,其后,曹操被加九锡、孙权被加九锡、司马昭被加九锡,桓玄被加九锡、南朝四国的开国皇帝,轮着个遍都受过前朝九锡,李渊、王世充、高欢……
    放眼望去,一票的带忠臣!
    现在还只有一个王莽,不算太敏感,另外对于白图来说,和“大将军”不一样,“授九锡”是和实际好处的。
    大将军也还是汉臣,在现在来说,除了得罪袁绍之外,这大将军几乎没什么作用,甚至名义上也低于三公合一的丞相。
    然而“加九锡”这仪式之后,汉天子和白图,究竟是君臣的关系,还是周天子与诸侯王那种朝见的关系,那就有得掰扯。
    短时间内,白图肯定还是要“匡扶汉室”的,退让几次、实在受不住汉室的盛情,接受九锡的时候,白图也会(找代笔)写一篇表明这种立场的赋,但曹操掌握朝廷的优势,对于白图来说,将被极大压缩。
    于是,建安四年三月,白图领大将军之位,与朝廷统一口径的指责袁绍的不轨行为!
    与此同时,一份不仅在朝中,连同在丞相府,也引来了巨大争议的诏书,终究还是发了出来——授白图楚侯、加九锡。
    虽然白图第一时间,就发表了《拒九锡赋》,并且辞让了朝廷的好意,但是……明眼人谁都知道,折腾两三次、三五个月,只怕还是会最终落实!
    不仅在朝廷中,有朝臣指桑骂槐的指责这一举动,荀彧也因此而称病了数日。
    荀彧名义上是“尚书令”、也是大汉的朝臣,但谁都知道,他同时也是丞相府的众谋之首。
    对于加九锡,荀彧表现出了很大的抗拒,直到数日后,曹操亲自到府上看望,长谈一番之后,荀彧才重新“上班”。
    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荀彧也是在曹操授九锡的问题上,与曹操、以及曹操的幕僚集团,发生了意见冲突,最终收到了曹操的空食盒后,荀彧服毒自尽。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首,难道反而是忠于汉室的?一直就没有发现,曹操对汉帝已经越来越不尊重、甚至曹操杀了有身孕的董贵人时,荀彧都还觉得曹操是忠臣?
    迟钝到加九锡的时候,才发现曹操的野心?
    当然不是!
    荀彧不相信朝廷、不相信群臣,甚至不相信汉天子,而是相信曹操的。
    但与此同时,他却希望曹操能够止于丞相,甚至希望代代都能有一位有能力的人,“架空”汉天子,同时也维系汉室的长久。
    汉王朝第一个大一统、且长寿的王朝,白图看汉朝,只当它是无数封建王朝中的一个,而荀彧看汉王朝,却是唯一的。
    因此他不希望改朝换代成为一种习惯,而是更希望万世唯汉、能者掌朝……
    与其说是忠于汉室,不如说荀彧是在政治理念上,与主张篡位的一派有冲突。
    只是……家天下的背景下,皇帝位置的吸引力,终究比权相要大得多,丞相府功臣也远远无法与开国功臣相比。
    荀彧的政治主张,令他在曹操阵营中成了孤家寡人,哪怕其他荀氏子弟、其他被他举荐上位的钟繇、陈群等人,这时也都站在他的对立面。
    加之当时曹操在积极讨伐刘表,荀彧坐镇后方,两人疏于沟通,而这种情况下,被所有人厌恶、诋毁的荀彧,不可避免的在曹操心里,形象不断恶化,最终死于一个空食盒。
    而现在,曹操主导为白图加九锡,无疑也令荀彧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
    不过毕竟不是曹操自己授九锡,而且现在荀彧和曹操正蜜里调油,其他丞相府的文臣武将,除了最核心的一小撮,大多还都在袁绍的阴影下瑟瑟发抖,没人将荀彧当成是拦路虎,故而荀彧终究还是选择了和解。
    只是对于司马朗的自作主张,荀彧十分不满——曹操当然不会告诉他,这是司马朗离开前,曹操自己给他的候选条件之一。
    同时对于默认的白图,荀彧也已经路转黑,和郭嘉一下子有了共同语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