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946章 西行考察记(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七月十五上午,向咸王辞完行,百里燕率禁军骑兵一千,会同周空所部骑马步军两千人,前往梁国吊唁。

    当日中午,太子府后花园中,西寰找季锦昇说话:

    “他百里燕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是要与我晋国做对倒底,长孙有路摆着不走,非得走卫国,你说他这按的什么心!”

    “殿下,大王现正为洲涯郡瑶城地震焦头烂额,咸国稳住卫国对大王是有利的。至少咸国不出兵,我国又缝天灾,短时内可让长孙与卫国搏杀相耗。”

    下刻西寰目光一沉,阴狠之色跃然脸上:

    “不如不找个机会半路上除掉他,若是死在卫国境内,这这笔帐卫国就是想赖也赖不掉。”

    “殿下,百里燕杀不得。眼下御客、砡工派、雄论道皆有求于百里燕,卫国更不希望百里燕死在其国内,各方势力必然暗中保护,更别说进入卫国境内卫军全程护送,刺客根本难以下手。

    即便是在梁国境内动手,亦有被御客发现风险,到那时公主将非常被动。还是耐性等待太子登基,将其软禁削权为好。”

    “那就眼睁睁看他一步步得逞吗!”西寰怒言道,随后又是说道:“与卤侯联姻,与卫国修好,他这是明摆着为日后对本宫,对晋国下手,任由他继续活着,真到太子登基那日,他若不去守灵,本宫能耐他何!”

    西寰眼下很是纠结,她下嫁太子姜蛰的当年,咸国是一片破败民不聊生,短短二十余年间,沧海桑田坐拥天下巨富。

    她现在想的更多是如何得到这笔财产,好好的交到他儿子的手中,享受下半生的荣耀和繁华,与当年吞灭咸国的初衷背道而驰。于是现在最不想咸国出事的反倒是西寰。

    然百里燕的存在成了她攫取胜利果实的最大阻碍,杀,杀不得,等,也等不得,尤似如芒在背,不除不快。

    季锦昇思索片刻,态度仍是极为谨慎:

    “若是要除掉百里燕,倒也并非不可。其此番陆路前往梁国,倘若返程时能走海路,或可以翻船将他杀死在海中。”

    “走海陆必经长孙,其此番本可走海路,其却走卫国,便是为了提防长孙谋害于他,其焉能走北海返回咸国。”

    “事在人为,百里燕此去梁国吊唁并非其本意,为了梁国的金矿石才是真正目的,咸国若要将矿石运回必然要走海陆,或许可让人前去梁国从中筹划一番,令百里燕改变心意从海上返回咸国,然后半途将其坐船沉于风浪之中杀死。”

    “这……”西寰犹豫片刻,随后说道:“本宫听说咸军现在能在海上待两月之久,而从梁国坐船绕行北海至咸国最慢也不过一个半月,若是顺风顺水只需二十多天,中途若不靠港,如何做手脚。

    况且说,此番押运的乃是金矿石,咸军水军必然重兵押运,焉能将其船翻在海中。”

    “请殿下放心,只要确定百里燕坐船出海,便提前将他坐船龙骨处凿出孔洞,平日走在海上可以相安无事,倘若遇到大风大浪,尤其是夜间遇到大风大浪,那他必死无疑。”

    “哦!”西寰眼前一亮,忙又问:“此法真可行?”

    “可行!水军交战,凿船底乃是战法,若是恰到好处的凿在龙骨上,一时半会毫无察觉,一旦遭遇大风大浪必生大灾。”

    “那好,即刻派人前往梁国,想方设法将百里燕诓上船,将他翻沉在海里溺死。记住,不要用本宫人,以免暴露被捉。”

    “诺!”

    龙骨是船体的承重大梁,凿穿一两处船底尚不至于沉船,龙骨断裂即刻会将船只折断翻覆,龙骨上出现裂纹乃至穿孔一时半刻确实不至于发生危险事故,但正如季锦昇所言,如果遭遇大风大浪,还是在晚上百里燕梦熟之际,那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西行之旅百里燕走的相当快,全程或是坐车或是骑马,宽阔比值的驰道又平又闻,坐车比骑马舒服得多。

    经过近辎工营十五年的建设,咸国驰道、官道和通往地方县的主干道陆续分期完成全部道路修缮和扩大,具备了双向四车道的路面宽度,碾路设备和工具改善加快了路政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又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军事调动,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正是如此。

    途径泰来、隆盛、中兴三地之际,百里燕顺道视察了当地民情和经济状况。

    剿灭黑巾叛乱不久,田鹏、方亮二人率部返回被安置于此,一来束缚当地新附民,二来国内很少有人镇得住这些“刁民”。

    新附民归化咸国十三年间人口增至一百五十余万,新增人口既有新附民自然生育增长的人口,也有外部迁入人口,但迁入的多数是咸国和外国诸侯女子。

    此外新附民的排外性十分严重,排斥年轻女人以外的多数男性族群,外籍迁入的咸国人亦或外国民,新附民排斥性极强。

    其依仗着精通金雪狄语的特殊语言技能和巨大人口基数,形成了相对封闭且排外的族群,朝廷任命的文武官员早期在当地基本是摆设。

    遂后十年前百里燕挑选了一批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送往永兴城培养,而后陆续反派回三地出任基层官吏,由方亮、田鹏坐镇,这才勉强维持对当地的有效行政管辖。

    另外百里燕还发现,这些个新附中原民习惯中原社会规则之后,脑子十分之聪明。

    在南征期间,他便是发现新附民十分精明,远没有中原人朴素,其全盘接受了金雪狄人的文化,对经济的理解和资源的掠夺相当重视。加之其拥有的双语环境,脑子转的比中原人快得多。可见文化碰撞,对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发展是有利的。

    由于新附民当年携带有大量黄金和白银,百里燕为保护其免受咸国权贵的剥削和环境影响,曾下保护令,使得中原民有足够的时间适应中原社会,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财产。

    于是近些年来不少新生代中原民,利用其手中的大额资本经营起生意,生意普遍好于中原本土群体,王眷城中混的最好的群体便是这些新附中原民。

    离开中兴、泰来、隆盛,马队沿驰道南下丘南,沿途大片的农田长势喜人,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无不是辛勤劳作的的农民。

    百里燕计划未来两年内现在北海、东原、江东北、咸西北四地推广培育成功的三季稻,待种子适应五至十年后再,向南面推进四百至六百里,实现咸国本土半数以上能种三季稻。

    在往南的岁当、丘南两郡,受纬度和气候影响,百里燕则考虑用三季稻的种子种两季短期稻,冬天气温略高,可种一些其他经济作物,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季稻的试验始于十九年前叛军西退,永兴城筹建完工不久,百里燕着手考虑三季稻的问题。

    咸国受惠于纬度,全国半数以上地区一年能种两季半的稻米,三成的土地能两年种五季,但时间仍有些紧张,因此是三年种七季,五年种十二季。一年能种三季水稻的只有长孙国,其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均能种植三季水稻,亩产量也略高。

    多半也是因为衣食无忧,长孙国人懒散的厉害,步军难成气候,但其沿海的渔民长期与大海搏斗,倒是养成了十分凶悍性格,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经过十九年不间断帅选和培养,种子基本适应了咸国北海的气候,已具备逐步推广三季稻的基础条件,而唯一让百里燕不放心的事人力。

    一年种两季,人力已是十分幸苦,育种、插秧、收割都要人手,再种一季,农民一年到头基本就是种田,大量劳动力困在田间。

    工业生产和教育推广需要大量基础人口,而种子潜力的提曾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培育,短期内实现普遍高亩产仍十分困难,届时农业束缚的人口,将严重阻碍社会由农业向工业进步。

    临行时他去了趟设计与技术两署,实用电机与单缸内燃机技术趋于成熟,样品已经下线,百里燕开始考虑八年内实现发电和内燃机技术,十五年内基本蒸汽或水力轮机发电与四缸、六缸、八内燃机技术。

    同时推动推动修铁路、发电厂、收割机,实现运输规模化,机械电气化,收割基本自动化五个基础工业项目,以提高社会效率。

    离开丘南进入彭源,百里燕未做停,留马不停去赶往万川会见关龙翔、赵乐、赵升、莫云风、鲍睿、徐谨等人。

    黑巾覆灭后两年,咸军大行封赏军制改革,莫云峰、鲍睿、李坚、朱友晨等人由公孙岳交到百里燕手中,徐谨出任第一镇大将军,肖渠任职大都督,鲍睿、李坚二人亦出任大都督,辖兵五万。

    莫云峰出任第二镇军大将军,朱友晨为大都督,另调咸军大都督二人调入镇军,关龙翔兼任第一、第二镇军司马使。

    赵乐、赵升分别出任甘府、上关两地郡守,关龙翔兼任万川郡守。基本维持归附前的全力状态。同时丰厚的赏赐和俸禄极大稳定了军心、人心,同时黄彻等人的“自甘堕落”与“迅速腐化”作为正面教材被广为传颂,数年来基本消除了新附叛军威胁。

    加之咸国政治开明,经济发达,老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有饷可拿,享受普通人没有的物质待遇,造反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和利益,相反造反后得失去一切,也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待遇的归宿,因此造反不得人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