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818章 留足舍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离开设计署,天色已近黄昏,百里燕马不停蹄赶去印刷坊,途中恰遇上苏方义、宗伯泰、赵安陵三人。见百里燕,苏方义先道:

    “午时得知侯爷前来,苏某与几位本欲恭迎,见侯爷匆忙去了段掌门处,故未打扰。刚才得紧急消息,只好前来讨饶了。”

    “诶,你我乃多年故交挚友,苏先生此言可就见外了。方才先生说有紧急消息,不知是何急事。”

    话音刚落,宗伯泰接话说道:

    “此人千里迢迢而来,可是侯爷的故交。”

    “千里迢迢而来,还是故交?”百里燕蹙眉凝思,当下的千里迢迢一两千里地根本不足以表达遥远的概念,至少得是一万里以上,而且还得是“故交”,不说多么熟悉,但至少得见过,想到此处,百里燕心里隐有猜测,于是又说:

    “是歧国还是卫国?”

    “都不是。”

    宗伯泰否定道,百里燕不惑又问:

    “那是?”

    这时苏方义又说:

    “是咱们的老对手,穆尼·亚尔·奎卡。”

    一言既出,百里燕大惊失色瞪目如鼓:

    “是他!”

    吃惊下百里燕转眼想到,南境停战以来,满打满算不过十一年时间,当年北征的统帅多数已老不堪用甚至归了西,穆尼此来多半不会是率军而来。想透这点,百里燕忙问:

    “穆尼此来应不是率兵而来吧?”

    “总堂刚刚来报,穆尼此来是携蛮王国书而来,向中原求药。”

    “求药?求药需穆尼亲自前来?”百里燕起疑。

    “据信,蛮地爆发瘟疫,死者数以万计,金雪狄人所需草药皆在中原,在北海,此来是来购药。总堂获悉消息,将其商队截停在千岳山边境,只放其随行人等一百余人入中原。此时应该已入志国,最快一月内能到咸国。”

    “嘶……他来中原采买药材要就买药吧,南境也能交易,他非来咸国做什么,不是试探虚实,准备再次兴兵来犯吧。”

    “不无此种可能。”苏方义肯定道,继续又说:“十一年过去,中原贼仍活动猖獗,当年被你我在其本土杀得肝胆俱裂,难说此来不是试探。尤其是你这位永兴侯,可一直是他们的心魔,你若不驾鹤西去,怕是蛮人寝食难安。”

    “呵呵,苏先生怎也开起玩笑。他不来也就罢了,来嘛,哼哼,让他开开眼也好。不过此事不急于一时,等穆尼到了咸国再观其动静。眼下另有要紧一事与诸位商议,想必诸位应该已是听说金银短斤缺两之事了吧。”

    “已是知晓。”赵安陵道,接着又说“侯爷前来,想必此事已惊动了咸王,伤及了国本。”

    “嗯,赵先生所言不错。最近几日初步盘点,进入侯府、国库与钱坊的金银少了不止一成份量,若继续任其发展,到年底,不计金银通宝新币,金银两样不仅分文不赚,至少得赔进去十几万。”

    三人闻讯都大吃了一惊,苏方义先道:

    “竟有如此严重!”

    “是,这还是初步清点的国库家底,尚未过半,并未将民间与榷市的金银计入其中。只怕是进了年底损失更大。走,先去治所,今晚我等好好议一议。”

    国库的开销眼下实行收支平衡和贵金属存款金制度,既财政收入与支出维持平衡,没有赤字。

    但如今经济欣欣向荣,商品产量激增,内需与出口需求巨大,财政收入暴增,每年仍会大量结余新币与部分贵金属。

    大量富裕资金在百里燕规划下,尽可能的投入农工商,扶持产业扩张,以及技术研发,教育拨款,兴修水利与基础设施建设。

    即便如此,咸国商品巨大的出口利润仍然令年终财政大量结余。

    有鉴于此,每年财政结余的新币与创收贵金属存入钱坊,则通过钱坊对外投资和放贷。

    如此国库到年底永远是空的,而财政富裕的贵金属和新币一部分作为股本冲入钱坊,一部分作为存款存入钱坊投资,用时再从钱坊提取现金补入国库。

    由于咸国已垄断多数上游产品的生产,垄断中原市场,由此产生大量货币顺差,大量热钱堆积在国库不用存起来是有害的,不仅不能流通产生经济效益。

    当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相对总量不变时,货币相对集中地的货币会出现溢价交易,既通胀,而货币相对稀缺的地区,因缺少货币而无力用于交易商品,则出现通缩,因为没有货币供应,便没有交易。

    当市场因为大量贵金属货币囤积在咸国不流通,造成国外贵金属通缩,而国内贵金属通胀的恶性经济,咸国非但不会因为贵金属增多而收益,相反通胀造成贵金属在咸国购买力相对贬值,进而吸引洗钱和热钱蜂拥而至。

    当主要贵金属货币被用于囤积,而贵金属的产生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能无限的随时的提供货币流动,因此囤积的贵金属不产生经济效益,相反物质总量相对不便情况下,引发通胀。

    尽管咸国产能仍处于扩张初期,生产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存在绝对性的通胀,囤积贵金属对经济有利,但囤在国库不用,毕竟不能产生经济收益,不如存入国立钱坊,将之用于经济建设和投资,让市场自我调节,扩大民间基本生产。

    而永兴城控制了上游工业化生产,通过卖出非管制的下级生产资料设备,让体制外的资本也能享受高效生产带来的收益,进而促进就业纳税和资本流动,进而形成巨大的资本和市场效应,推升社会生产效率,使之良性循环。

    然而百里燕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至少十五年前的一千多年时间内,贵金属仍是权贵阶层在上层流通的高级货币,下层流通仍以铜钱为主。

    尽管贵金属在民间流通率不高,并非当下贫民阶层之间主流的货币,但是在国家层面与贵族层面,贵金属却是权利利益交换,诸侯国间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货币凭证。

    究其原因与贵金属受到勘探、开采制约,无法人为增发货币导致价值波动,因此物以稀为贵。

    同时当下诸侯林立,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混乱,没有统一的市场货币标准,导致各国间的铜币兑换仍然需要直接使用贵金属作为标准转换,由此又导致贵金属成为硬通货。

    而诸侯与诸侯间政府层面的大宗交易,多数都是巨额交易,额度一大,铜钱的巨大波动就容易造成货币损失。而贵金属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想当年苏联解体,卢布崩溃,印度就用贬值卢布还清了苏联上千亿的外债,但实际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八十年代的数亿美元,何等之无耻。

    由于贵金属在贵族阶层与诸侯阶层的种种好处,致使短短十五年内,咸国受惠于农业、工业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货币正在向咸国中下层社会群体辐射。

    进而让普通民众,有了接触贵金属流通的机会,于是不可避免带来贵金属不只在小范围内交易,而是向全社会蔓延。

    此时官府的税收,也不仅仅是铜钱和早年的少量金银,而是新币与成倍增长的金银贵金属。

    由于精密计量器具的稀缺,必然导致基层官僚机构多数情况下无法测定贵金属的重量,而是默认以数额定足额,收入贵金属,而不是计重。

    当贵金属通过广泛市场回流国库时,巨额的累计误差最后损害的将是国库。

    而国库每年获得的顺差贵金属则存入钱坊,因而钱坊的亏损更大。

    这一次的短斤缺两,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咸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基层检测能力不足,而贵金属集中的特点,发动的一次洗钱掠夺战争。

    并通过市场经济流转,间接攻击志国、晋国、长孙等市场大国,百里燕甚至能预感到战争的硝烟,隐隐笼罩在触不可及的经济市场,第一刀就捅在了咸国的动脉,经济失血引发的动荡很快将席卷中原。

    治所内诸人侃侃而谈议论纷纷,百里燕一筹莫展无计可施,问苏方义是否知道始作俑者,苏方义却讳莫如深避而不提。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都是天下绝顶聪明之人,焉能不知其中端倪,碍于梁国的政治地位,不说要比说的的好。

    见百里燕愁眉不展,宗伯泰这时说道:

    “侯爷,我倒是有一法可用,只是牵一发动全身,未必能行得通。”

    “只要能破此难局,先生只管讲来。”

    百里燕压了压手,示意众人肃静。少时宗伯泰继续说道:

    “侯爷可知木料取用之法?”

    百里燕摇头,忙问道:

    “先生这是何意。”

    话音未落,一旁段颂之说道:

    “取木之法舍大取小头,如此料可足用。倘若舍小取大,则料必有缺。故而历取用木料是算小头,而不算大头,如此生意有信,商货无欺。”

    “原来如此……”百里燕若有所思,此前一直从未在意过此事。而且情况也有出入。

    他记得上一世买房装修采购木料,都是只算大头不算小头。

    由于木材固有的刚性不足,导致加工时尺寸精度不高,两端存在公差误差。但木材厂出货时,为避免自己的损失,因此厂家以大头计算体积。到了经销商手中,同样如此计算体积。

    但木料用于加工时,却只能以最小尺寸计算,若安最大尺寸计算,小头无法满足要求只能丢弃。

    因此采购者以木料小头计算体积,而销售者以大头计算价格,中间存有水头,最后销售者是获益者,而采购者受到了损失。

    如果以小头计价,销售者为了不亏本,就只能抬高价格,但市场总有奸商,只要一人带头,必成跟风,久而久之形成市场潜规则。

    当下民风较为淳朴,职业操守较强,木料作为紧俏资源,其砍伐加工和成形都不容易,因而价值也高得多。

    精贵的东西必然促使市场更为谨慎购买,从而让销售者、生产者也更为注重信誉,如此形成良好的生意环境。

    但百里燕仍不明白木料和贵金属有何关系,遂是又问:

    “宗伯先生,取木法与金银有何干系。”

    “说是没有干系,也有干系。侯爷可曾想过金银留足舍缺?”

    “留足舍缺?嘶……”百里燕似有所悟,却仍不得其意:“先生能否明言。”

    “眼下金银十之五六皆有缺额,日后恐只会越甚。故而若是默许以短斤缺两金银继续流通,而将足额金银收入库中重铸为短斤缺两金银,而商货售价则以短斤缺两金银重新定价出货,如此不仅可免短斤缺两之害,还能倒赚金银。”

    “我明白了,宗伯先生是想以短斤缺两的金银为准,日后就以此重量计价,商品同时相应调价销售,而那些足额的金银则重新制成与短斤缺两金银相等重量,如此多出的金银则可作为钱币继续流通,非但不会流失还会增加。”

    “正是,眼下各国所用金银多数以梁国足额为定额,原本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如今所用至金银十之五六甚至更多短斤缺两,短时内各国回收全部金银重铸足额金银既不现实,而由此产生的损失也非诸侯国所能承受。故而只有削减足额提高售价,以平抑短斤缺两。”

    “此法是好,可要说服诸侯国却不容易呀!尤以梁国为甚,其握有标准器,若要重新定制,牵扯甚广。且即便以短斤缺两金银为准,日后再发,还是得少,如何能遏制此等卑劣手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