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775章 经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

    公良修笃定咸国扛过一波疾风骤雨之后,具备了入主中原,争夺天下的实力。

    姑且认为咸国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军事优势,三五十年后足以压倒现今一切的军事对手,但三五十年内技术同样是可能扩散和模仿的。

    咸国基础教育的拓展,最终是丰富了国家基础,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意味着大量人才中的某些可能出现的外流,即便是极少的几个人,也可能引发大面积的破坏效应。

    尤其是基础行工业的技术门槛低,获取人才后,短时内建立粗劣的工业系统将十分容易。当然,质量也许远不及咸国,但数量基数增加后足以引发质变。

    尤其是现在热武器与黑火药大量泛滥,无疑会给日后的统一带来更大的军事阻力。

    以晋国为例,过去十多年间从永兴城暗中挖走、绑走、骗走、拐走了上百人,并模仿永兴建立了水力、风力工坊,推广新式农业技术,尽管核心技术并未流失,但晋国的冶铁、锻造质量和农业效率,确实有了大幅提升。

    当教育普及,基础性人才大量扩张,各国诸侯势力的拉拢和收买将层出不穷,由此导致的技术、知识的扩散,是完全可预见的结果。

    要防,将非常困难。

    即便是砡工派,同样私底下偷偷摸摸的利用技术换取利益。

    此外体制的不健全,仍以君主一人的个人意志左右政权机器,兴衰的体制弊端仍未打破,国家的兴衰仍然取决于君主的个人能力,君主强国强,君主昏庸国家亡。

    百里燕百年之后,纵然将军队武装到牙齿,碰上一个昏庸的君主,结果也只能是败家子,技术家底今天被你偷去,明天被他拿走,最后变成全天下到处泛滥着枪支大炮,进而加剧版图统一的难度。

    当然,可以严防死守,然而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上,就当下的体制而言,很难做到。

    这也是百里燕为什么没有急于培养物理、化学门类的主要原因,一旦人才资源相对扩张后,不可避免的将导致人才的流失。

    公良修受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只看到了技术带来的军事、政治实力,并没看到在此背后的暗流汹涌。

    最后,也是百里燕最为担心的北半球未知文明,尽管有很大把握,在十数年内将永兴城的基础再上一个台阶,未来二十年内实现初步工业化,但他有生之年内,显然无法实现中原版图的一统,同时也无法解决北半球全然不同于人类的物种文明。

    而这样一来,很尴尬的将是在他死之后,咸国碰上昏君,被诸侯国瓜分技术遗产的同时,北半球文明利用中原内乱的机会,再次入侵掠夺走大量先进技术遗产。

    其结果只能是北半球拥有了规模庞大,而且完善的基础工业,获取咸国更为先进技术之后将很快升级,并用于战争。

    而中原诸侯国仍坐井观天食古不化,抱着咸国分到的技术,自以为是的认为天下无敌而不知进取。

    最终结果将变成北半球通过技术升级和消化,再次南下漂洋过海入侵中原。中原的四分五裂,最终将被各个击破。

    公良修的世界观,局限于当下历史环境下的中原格局,看到的是单一力量的对比,并未将潜在未知因素和技术潮流考虑在内。

    这些道理以公良修的眼界是难以理解的,百里燕也不多说,说了没有好处,反令公良修认为他是在掩饰。

    “公良兄,打下孙国土地之后,你公良氏劳苦功高,即便不封公,总该封个侯了吧?”

    “世事难料,以大王秉性,定是要将国内族亲迁往新地,如此一来,我公良氏再封,必受牵累。而且我国封爵极少封与外姓,极可能也效法咸国,给外姓只封虚爵,如此一来,我公良家便就给架空了。”

    “那你父亲和二伯有何打算?”

    “还能有何打算,先将新占之地加以经营。我已建议父亲,利用新占之地各层势力荡然无存的大好良机,也效法你咸国,推行新田制,以养蓄民力。”

    “但恐怕志王不会轻易同意吧。如此一来,必要遭国内贵族与迁入新地贵族的激烈抵制。我咸国推行新田制十多年,但在江东、岁当、东原等地仍然不尽如人意。你若不变通,志王定不会同意的。”

    “如何个变通?”公良修问,态度十分诚恳。

    “这么说吧,黑巾之乱虽然可恶,但却将各地权贵势力消灭殆尽,本帅当年之所以顺利推行新政,其实也是因为各地贵族势力尽灭的结果,同时我王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而志王疑你拥兵自重,在新占土地推新政又会疑你收买人心,总而言之,人只要起了疑心,左手也不会放心右手。故而公良兄若要推新政,只有变通新政,让志王满意。”

    “让志王满意?永兴侯何意?”

    “这么说吧,将田地分给百姓,咸国的新法在志国行不通,志国贵族与志王断然不会同意。但是将田地收归官府,并以官府的名义令百姓与贵族和有钱人耕种,如此名义上新占土地的地是志王的,但实际上仍掌握在当地官府手中。

    换而言之,你公良军长期驻扎新占土地戒备卫国,当地田地仍受驻军节制,还可以官府名义屯田,如此可让田地分给百姓,而抑制贵族豪强瓜分田土。”

    “但如此一来,新占土地的钱粮多寡,志王同样知道的一清二楚,还不如将田土授给权贵豪强来的便利。”

    “是如此,但公良兄别忘了,新占土地实行新政,老百姓将更愿意种地,产粮更高,且较低的税赋可令粮食进入老百姓手中,休养生息经年之后,志王虽会拿走所征税赋的多数,但只要百姓富足,手中能有余粮,公良兄则可通过商人和货物,里外用钱货收粮,岂不更为便利。”

    “原来如此……此前我曾有听闻,当年永兴侯曾向咸王献‘以商代政’之策,看来是我只知其表不解其理。不过新占土地多达七八郡,我公良氏纵有万贯家私,也不足以自养。若开商榷互市,必为陶氏与我王监视,走私货量少了不足用,量多了日久生患,为何之奈何。”

    “此事倒是容易,公良兄可令人可靠之人在咸国通商,以咸国商人的名义向志国供应商货赚取利润,将之变为暗款送回。”

    “这可不是一星半点,咸国能有如此国力?”

    公良修质疑道,百里燕大笑:

    “呵哈哈……”

    “你笑什么。咸国七郡之地供养新占土地尚且不易,如何能分出国力于我。”

    “那我问公良兄,钱作何用?”

    “自然是采买商货置办所需之用。”

    “既如此,刨开粮食、牲口不算,我咸国所产一应器物要多少有多少,然受制于国力单薄,故而只能以商货输往其他诸国国内,以赚取大量金银钱币,而后再从其他诸侯国中采买。

    如今孙国数郡之地归我咸国所有,再加公良军新占数郡,届时公良兄只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我咸国商货入境,每年哪怕只多半分的利润,公良军也受用不尽。”

    “你当真?”

    公良修半信半疑,百里燕点头肯定道:

    “当真,兄虽精通内政,却不知经商之道。本帅出任治粟内史十多年,又任大司农六年,岂能不知内情。”

    金钱的本质是促进商品流通,便于交易,而商品流通的速率取决于生产、物流、消费以及市场规模。

    当下老百姓消费能力普遍偏低,而咸国人口又少,有限提升生活水平后,短期内已经达到消费所能提曾的极限空间。

    因此除了铁器、食盐、布匹等,永兴城的商品在咸国有消费能力的阶层市场已经饱和,只能向外扩张。

    而向外扩张市场,受各诸侯国关税和流通环节的制约,增加了商品流通成本和销售终端的价格,多数的利润被当事国的税务、贵族和中间商拿走。

    虽然咸国也能获取不少利益,但高额的关税和流通费用,抬高了商品终端售价,导致原本应该有能力消费的阶层,变成没有能力消费。

    以菜油为例,菜油作为当下较高附加值利润的商品,既能食用,也作为军用燃烧油料,受到一定管控。

    咸国开放油菜种植后,油菜在咸国普遍种植,由此得到的菜油进入市场,普通老百姓得以有能力消费。

    但菜油在其他诸侯国仍是管制品,为保障国内市场和权贵的利益特权,志国进口咸国菜油会额外征收高关税,使之价格比志国国内更贵,用以保护治国国内的种植油菜权贵和农民的利益,结果是普通老百姓依然无法享受到咸国贸易的好处。

    而相反的是志国、宋国向咸国出口的棉花,咸国只征收基本关税,使用效率更高的纺纱、纺织机织成布匹。

    既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普通百姓,同时还能向国外出口,但志国对这种出口原料,而进口成品的商品同样征收高额关税,使得咸国出口的布匹在志国价格高昂。

    高昂的价格对于消费能力有限的当下百姓,影响虽然有限,但却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间接打击了个人对生产的积极性,加重了社会底层阶层的不满。

    咸国新占土地并入咸国之后,市场打通,人口形成的基础市场链入咸国经济结构,从而让永兴城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好进入新的市场,同时进一步刺激永兴城自需产能扩张。加之永兴城产能受到压制,扩张后的产能将进一步拉低商品成本。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