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47章 校军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就在韩合为攻打肥城绞尽脑汁之际,百里燕(既魏贤)与钟衡经过一天修整,于夜间押运粮草折返咸军大营,中途又休息了一天,吃饱喝足之后,于第三天回到大营。

    闻听钟衡大破晋军,赵逊为之所惊:

    “快说,倒底如何破得晋军。”

    “回赵将军话,此事多赖岐人魏贤之功,末将也是听从其计行事,故而是误打误撞重创了晋军。”

    “魏贤?!”赵逊大感意外,忙问:“你是说丁肃麾下的壮士?”

    “正是,若非他,末将此刻怕是已经被晋军所擒获。此事还得从那天出营路上说起。而且此子身手了得,据说黑灯瞎火之下愣是一枪刺死了晋军骑兵都尉,自身纹丝不动。”

    钟衡道出详情之际,百里燕正在辎重营胡吃海喝狼吞虎咽,丁肃坐于对面笑的更是合不拢嘴:

    “魏贤呐魏贤,不曾想此番出营,竟有如此大功落你头上,你怎的感谢我呀。”

    丁肃厚颜无耻道,百里燕气不打一处来:

    “感谢丁大人?要不下次再有这等美差,丁大人你去如何。”

    听到这话,丁肃立马不痛快:

    “哼,若非本官,你小子此时不知在何处吃苦,不思报恩反倒贪功,这是何道理。”

    “贪功!”百里燕放下筷子说:“丁大人,知不知道当日夜里多少晋军,算上民夫小九千人,我军一千八百余人去战九千人,这能是美差?你丁大人去试试给我看。”

    丁肃皱着眉头无言以对,见说不过百里燕,干脆拍拍屁股走人。不料刚到营帐口,就撞上赵逊:

    “呃……赵将军!”

    丁肃心虚,想来刚才之言定是被赵逊听去了。赵逊细丁肃脸色,非但没动怒,反而心平气和说:

    “丁大人举荐有功,本将是要好好给你请功。待此战了结,本将军定保举丁大人一官半职。”

    “赵将军言重,下官怎敢贪功呢。”丁肃故作谦逊,心中已是想着日后如何高升。

    这时赵逊又言:

    “既如此,你先退下,本将有要事与魏贤说道。”

    “诺!”

    待丁肃退走,赵逊、钟衡二人悄然进帐,百里燕立身而起行礼肃拜:

    “魏贤见过赵将军、钟将军。”

    “嗯,免礼。本将此来只为劫粮一事。听闻钟衡将军所言,此次劫粮皆乃你之谋划。”

    “魏贤不敢贪功,若无钟衡将军果断,怕是再好的计策也是纸上谈兵。”

    “嗯,看来你还是谦逊之人。只是本将不明白,你如此年纪尽有这般巧思与武艺,着实令人费解。不过,你既已为我军效力,本将军自不能亏待于你,且此番劫粮你乃头功,按说超擢你为都统亦合乎军制。

    但你年纪尚小,又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故而本将军调你帐下听命,暂且屈居校军郎如何。”

    百里燕没有拒绝,果断接下任命:

    “既如此,在下愿替将军效犬马之劳。”

    “校军郎”类似伴读书童,就相当于将领的随从,主要干一些倒茶送水之类的杂事,没有职务、权利,是空额编制,亦不领取朝廷俸禄,但吃军粮,俸禄来自辅佐将领自己的薪俸。将军赋闲后,校军郎亦可作为门客保留离开军队,但校军郎依然还是军队编制。

    但凡是大都督、左右都督,皆可配校军郎,实际上配校军郎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任职到了大都督之上,诸如征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以及太尉、大司马等等任职,就有开设幕府养门客的权利,校军郎自然成了没有意义的编制。

    此番伏击劫粮,钟衡损失三百多人,伤两百多,劫回粮草足可用大半年,解了赵逊燃眉之急,还连带拐来两千多民夫,八百多匹战马,其中一千七百多人是晋军抓的咸国、歧国、孙国人,剩下的则征召的志国、晋国民夫。

    其中的咸国、歧国人大多数被可以编入咸军,但想走也没那么容易。至于志国、晋国,要么投咸军,要么充当苦役、民夫,没有选择。于是原本只有不到七千人的赵逊,眼下已经小九千人。

    如果再算上连带杀翻了晋军五千多人,这么大的战功,平时封赏个左右都督都没问题。

    可人家也说了,你年纪太小,任命太高不服众望,而且你的运气成分占了多数,还得观察观察。

    与赵逊一番细说,随其来到中军大帐,赵逊就眼前形势询问百里燕说:

    “魏贤,本将原以为劫粮后晋军可能退却,你以为如何。”

    “晋军眼下攻打肥城正急,绝不可能半途而废。”

    “哦,何以见得?”

    “其实道理显而易见,在下与钟衡将军劫了晋军粮草,晋军时隔第二天却不追赶,以此来看,晋军定然料定我军劫粮人数不多,不足为虑。而且在下当时所用相攻之法便是考虑我军羸弱,贸然出击必遭惨败,故而令其自相残杀。

    晋军主帅只要事后问明详情,定能猜到乃我军急中生智,不得不如此而为。

    退一步说,咸军望亲江以东已无整建制大军,晋军无需追赶,只需等攻下肥城后,再做围剿,反而更加便利。”

    “嗯……所言果然透澈,难以置信此言尽是出自十六岁青年之口,倘若歧国能用你魏贤,歧国何愁国力不振。”

    “赵将军谬攒了。”

    “那以你所见,我军当下该如何谋划。”

    “赵将军定然已有用兵之策,不过在下以为,当下无论是何计策,皆无助于扭转咸国望亲江以东之颓势。眼下上策是撤往望亲江以西,重新整军再战。中策是死守尹秧城,只有死守尹秧城,在望亲江畔站住脚跟,可待咸军水军驰援。”

    “为何只能坚守尹秧城,如若我军进入尹秧城,岂非坐以待毙。”

    “非也,尹秧城城池随小,人口不多。向西为望亲江为后盾,陆路无法攻我,向东有府河为屏,若能以府河为屏障,晋军攻城之兵将一分为二,我军可以夜袭破其浮桥,而后重创尹秧城下之敌。

    且至关重要一点还在于,晋军以为我军已经溃散,短时内难以组织起军团作战,故而我军可秘密入城,待到晋军渡河至一半,大举杀出,杀晋军一措手不及。

    晋军围困尹秧城后,亦可令人破坏浮桥,而后趁夜偷袭城下晋军,使之首尾不得相顾,如此可长期迟滞晋军。

    不过即便如此,待我军进入城内怕也是坚持不了半年,尤其是城内数万张嘴,势必摊薄现有军粮。故而长久计,当速速催促援兵过江。”

    “如果本将军反其道而行之,向东而行收服失地,可行否。”

    “此乃下下之策。眼下咸国内情不明,赵将军麾下虽有九千人,实则能战者不足四千,与乌合之众无异。贸然绕道晋军主力后方收服失城,一者无望亲江以西咸军于粮草接应,二者我军等于深入腹地,粮草、兵员补给困难。

    至于第三,以我军之力,恐怕难以攻打两千守军以上之城池,故而向东无异于自投罗网。”

    “既如此,坚守尹秧城能否长久。”

    “恐怕无望,以将军麾下兵士,能战者不足半,即便皆能战,汇合尹秧城守军,恐怕也勉强过一万二,即便能从城内征召壮丁,亦不会太多。倘若晋军以五万以上之兵围而不攻,怕是难以久持,以粮草计,半年已是极限。”

    对百里燕提出的建议,赵逊细想了片刻后说:

    “既是死地,为何非守尹秧城不可。”

    “因为此地乃将军唯一之援兵所在,亦是大军退路,故而别无他法。”

    尹秧城四面环水,西面是望亲江,东、南、北三面被天然河包围,府河的由来便是“城府”之地而得名。府河距离城墙最远处五百多米,最近处三百多米,因季节不同,河宽数十米至上百米。

    城池东面距离府河四百米,有一个一字城,也就是一道防御城墙,只有一道墙,不是口字形的城塞。一字城有吊桥,通过吊桥链接河面浮桥进出两岸。

    所以晋军如果度过府河,势必要占领一字城,或者自己修浮桥。无论怎么过河,都会导致攻城部队和大本营被府河隔断,因为城下的空地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

    一旦浮桥、吊桥破坏,攻城部队就被切断退路,此时城中出其不意杀出大队人马,攻城部队转眼就成送人头大队。

    而且尹秧城距离望亲江西岸较短,是周边最近渡口中,唯一有城池拱卫的渡口,再远,就有可能暴露赵逊部行动踪迹。

    眼下望亲江距离肥城尚远,韩合大军一时半会儿够不着,不如趁着这个时候进入尹秧城扼守。只要占住尹秧城,便能为咸国大军过江占据桥头堡。

    韩合此番起兵,水陆两军共计三十万出头,其中水军十万,一半都在战船上,一半驻扎咸国、晋国界河。此外还有五万骑兵被牵制与晋国、咸国、志国三国交界警戒志国。因此晋国此番真正打头阵的先头正规军只有十五万,其余都是战斗力较弱的役兵、郡兵。

    又因前番与魏旦一战,晋军有些损失,一路攻城拔寨,又平添死伤,因此晋军主力实际数量也就十二三万。

    此外陆续又征召了二十万役兵,也就是短期强制征召兵役,以及万余人的募民军,总计进入咸国进内的的有三十多万。

    但是一路横扫过来占了咸国六七十城,每座城池和粮道都要派兵坚守,于是这二十万役兵都在守城,加上运粮护军、战俘看押等等,此番攻打肥城的晋军总数不会超过十二万,甚至只有十万,一旦攻克肥城,再向西、向北、向南挺进,还有将近二十座城池,照这么个占领和稀释速度,等到攻打尹秧城,韩合能够抽调攻城的兵力也就六七万人。

    赵逊如果引兵入城,攻城一方基本上要以三倍以上兵力攻城才能攻下,最好是四倍。也就是六万人以上,能保证一两月内拿下尹秧城。当然,这是较为乐观的估计,但以尹秧城的特殊地理,把握还是很大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