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一百七十章 王大宗伯的诚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周瑜和吴惟忠等人率军出海剿匪之后,李秘便将全副精力都放在了调查周瑜身份的事情上,辗转嘉定等地,最终来到金陵,出发之前还是八月桂花香,眼下却早已进入清冷的晚秋。

    这一个多近乎两个月的时间里,吴惟忠等一干抗倭将士们,也终于取得了大捷。

    这久违的胜利必定会引发朝野狂欢,毕竟大明朝已经许久未曾有过武功,万历皇帝因为国本之争,闹了妖书案等等,如今与文武朝臣赌气,已经不愿再临朝听政。

    官员们想着遵循祖制,长幼有序,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万历皇帝却宠爱着郑贵妃,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朝堂上萎靡不振,此刻却传来如此巨大的一份捷报,其意义以及带来的改变,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李秘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次胜利,夹杂着太多让李秘担忧的成分,其中最大一点,自然是周瑜的存在了。

    李秘逛了这么一大圈,收获也不可谓不大,毕竟通过姜壁和吕坤等人,加上程昱和甄宓等人的出现,他也已经掌握了群英会确实存在的证据。

    可正是因为周瑜的存在,才让李秘担忧起来,眼下周瑜要进京面圣,张孙绳得了这个机会,又倚仗李秘的本事,李秘自然不能草率,说不得要好好寻思一番。

    李秘一语道破天机,一针见血地解决了张孙绳的疑难,这位府尹大人也是心头大喜。

    正准备与李秘商量今次的苏州之行,外头门房却来通禀,说是礼部尚书已经在外头等着了。

    李秘便朝张孙绳道:“小的先行告退,府尹大人忙完了再让人支会一声便好。”

    李秘毕竟是个小人物,府尹要见客,他自然是不好留下来的。

    然而张孙绳却摆了摆手,朝李秘道:“无妨的,说起来,这礼部尚书曾经与我说过,得闲了便上门来,专程向你道谢,今番正是歪打正着,便一并见一见吧。”

    “向我道谢?”李秘不由疑惑起来,因为他连南京礼部尚书是谁都不知道,又谈何道谢?

    张孙绳也不多解释,朝李秘道:“见到人你便清楚了。”

    如此一说,他便率先走了出去,李秘只好跟在后头,到了茶厅一看,还果真不是生面人,这礼部尚书竟然就是王弘诲!

    李秘当初在王世贞府上,让王世贞帮罗儒望牵线搭桥,勾搭上的可不就是这位大文官么,彼时他还只是吏部右侍郎,如今怎么就成了礼部尚书?

    李秘如此想着,张孙绳却是亲亲热热与王弘诲寒暄了起来。

    不过李秘也看得出来,这王弘会对张孙绳并不是很热情,想来一个是礼部尚书,一个是应天府尹,若论实权,张孙绳要高那么一点点,可说起声望来,王弘诲却是更高一层。

    再者,王弘诲与王世贞吕坤等人一样,说得夸张一些,做官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真正的勾当是搞文化,做学问的大儒。

    而张孙绳是从地方上提拔上来的,在官场之中,馆阁学士等属于清流,而下放地方为官则是浊流,清流之所以是清流,因为他们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官场上摸爬滚打的张孙绳,自然有些距离感。

    许是因为这层隔阂,他们那没有多少营养的寒暄,很快就结束了,李秘也不敢怠慢,当即朝王弘诲行礼道。

    “苏州府吴县捕快李秘,见过王大宗伯。”

    让李秘有些意外的是,王弘诲对自己倒是有些客气,笑容和煦,虚扶了李秘一把。

    “你我在凤洲贤兄府里是见过的,又如何这般客气。”

    这王世贞表字元美,号凤洲,李秘先前是不知道的,不过听王弘诲这么说,也能够推测得出来,此时也是赧然道。

    “是,当日有幸与王大宗伯见面,也是小人的福分。”

    这般说话,或许会让李秘显得比较卑微,根本就不像一个穿越者,难道穿越者不该趾高气扬,人挡杀人佛挡*么,为何要如此低声下气?

    然而李秘却清楚,眼下的他并没有高张的资本,即便有这样的资本,李秘也会选择低调做人,闷声发大财,那才是最具智慧的决策,意气之争只能树大招风,又是何必?

    张孙绳见得李秘没底气,便朝李秘道:“今番迎接王师凯旋,便是王宗伯坐镇中枢,你是苏州府公差,又是吴惟忠将军的关门弟子,可要好好卖把力气才是。”

    王弘诲本就有些失望,他以为李秘会有些出奇之处,毕竟能让王世贞点评几句,无论好坏,都该是有些才气的,可惜李秘与其他捕快衙役一般,处处透着市侩和卑微。

    然而此时张孙绳这么一说,王弘诲也难免有些惊诧起来,没想到李秘竟然会是吴惟忠的弟子,难怪他挎着戚家刀了!

    “你是吴汝诚的弟子?那老匹夫素来高傲,能收你为徒,也算是着实不易了……”

    李秘自己故作卑微倒也无妨,毕竟自己就只是个捕快,卑微一些才不会受人怀疑,可吴惟忠是戚家军硕果仅存的名将,又岂能让王弘诲骂作老匹夫!

    或许王弘诲与吴惟忠之间有些甚么过往恩怨,亦或者只是好友间的调侃打趣,但作为弟子,于情于理,李秘都不该坐视,更不能忍气吞声,必须站出来维护师长才是!

    “大宗伯此话,小子可不敢恭维,师父虽是武将,但熟读经史,痴迷兵法,胸怀韬略,也是读书万卷,匹夫之名实在有些不敬了。”

    王弘诲本以为李秘是个软骨头,今番他就是因为将罗儒望入京之事提了上去,才得了礼部尚书的官衔,本想着好好感谢李秘一番,可见得李秘满身胥吏庸俗气,这个念头也就打消了。

    眼下却见得李秘为了维护师尊,而不惜当面顶撞他这个礼部尚书,王弘诲非但没有感到气恼,反而高兴起来!

    捕快可以说是官场的最低层,连未入流的芝麻绿豆都算不上,而他是堂堂一部尚书,这中间隔着天与地的高低差距,许多人想巴结都来不及,李秘竟然还敢顶撞他!

    若李秘知晓王弘诲的想法,说不得要哭笑不得,顺从你吧,你觉着我低声下气没脊梁没骨头,反驳你吧,又觉得我大言不惭语出不敬,也是难做人了。

    好在王弘诲接下来并没有恼怒,而是朝李秘道:“是本官失言了,吴将军忠君爱国,刀兵娴熟,战功煊赫,与本官也有些旧日情谊,这才调侃了一句,并非刻意辱没,你也不用放在心上。”

    听得王弘诲如此一说,李秘也就不再计较,朝王弘诲道:“是小人唐突了。”

    王弘诲摆了摆手,示意无碍,眼珠一转,继而朝李秘道:“尔既是吴汝诚的弟子,又何必当个捕快,明年便是武科选拔之期,不如读写兵法,修炼弓马,虽说临阵磨枪,但不快也光,吴惟忠是个耿直不会转弯的,不过老夫却能够替你说上几句话,武状元也不必去争,但谋个正经出身也是稳妥的,总胜过当个捕快,蹉跎了这半生,浪费偌大一身才华,你以为如何?”

    张孙绳适才说王弘诲要道谢之时,李秘还有些诧异,没想到他的报答这么快就来了。

    王弘诲也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从来不敢以权谋私,如今却乐意给李秘走一下人脉,让李秘走武举人这条路,可见他是真心想要拉扯李秘一把了。

    或许他并非看重李秘的才能,而只是因为李秘是吴惟忠的弟子,这条理由便也已经足够。

    眼下吴惟忠取得大捷,往后必定要更上一层楼,提拔李秘,也能够稳固他与吴惟忠的交情,这也是好事一桩。

    再者,他到底是文官,在科举考试上是如何都不敢做手脚,但大明武举制度虽然创立很长时间,选出的人才却是非常少,因为军方都是恩荫或者世袭,世家子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位置,想要通过武举制度成为军官,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在大明历史上,尤其是大明中后期,有位名将不得不顺带提一嘴,那便是熊廷弼。

    这位老兄是明末名将,战功赫赫,下场虽然不是很好,但他就是先考了武举人,在万历年间的湖广乡试拿了第一,而后又弃武从文,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又考了文科湖广乡试的第一,次年便中了进士,可谓文武全才。

    所以也有人说他“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意思是连中三元的天才不少,但能够在文科和武举都中解元,也就唯独他熊廷弼,这在历史上也确实是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情了。

    李秘对大明武举制度并不熟悉,但站在王弘诲的角度来考量,他确实为李秘提供了一条进入官场的捷径。

    然而李秘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成为大明第一神探的梦想也并未动摇,更不会轻易改变。

    他非但要做神探,还要积极参与明末那些大案,尤其是那些足以改变大明命运的大案,必须由他李秘来主掌,他又岂能半途而废,去考甚么武举人?

    李秘到底是不好拒绝,便朝张孙绳暗中使了个眼色,张孙绳也是会意,便抢过话来,朝王弘诲道。

    “王宗伯还是省省心吧,这小子一心想走刑名司狱的路子,否则本官早就为他在应天府谋个位置了……”

    张孙绳也算是暗示得非常明显,可王弘诲却摇了摇头,朝李秘道:“不,你一定要考武举人,这是你唯一的出路!”

    王弘诲如此一说,便是李秘,也都有些疑惑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