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一卷 山镇 第八章 匪亦有道〈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没人知道这个山镇的官名或者是学名叫什么?不像其它地方有个地名,像什么凤县、金城、八面坡、十里铺等,也许它生来就叫山镇,大家都这样叫,老话说:众人踩踏出来的才叫路。

    有证可考,在大明一朝,这里没人居住,明县志上描述:……入得此山谷,行五十余里,末遇一村一人,仅见狼骸遗骨,百里外偶见山族,亦或三五畲人……。

    那时,因为山里物产不丰,靠打猎、采山珍养活不了多少人,大山深处,除了坝子地有村落外,基本上就没有大面积群居的村〈镇〉落。

    明代后期,大量的外洋物种推广到山里,如:玉米、山芋、土豆等,此类物种可以在旱地、山坡地上种植,而且产量高,有了食物,山里才弥漫开人间烟火。

    从地形上看,这里是个山口,山里人往衢州、杭州常常出入此口,地理位置特别。

    于是清初便滞留不少以收山货、打猎为生的棚民,后有偷垦山地的流民,还有指望玉米、山芋维计生活的灾民,也有躲避官府揖拿的犯民,人一众,逐渐形成山镇。

    据传在乾隆盛世,这里曾被指定过甲长,造册十牌〈牌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近百户的规模。

    至今,依然是百户左右,多年不见官府来查核,在官家的记录上,此镇为“落荒流民棚居,计百十老弱妇孺,无定所,无丁壮、无熟田。”整个是‘三无’地区,税吏都懒得进山,再说了,三省交界,归谁管理还不知,不必跟鞋过不去。

    山峦叠嶂,南跨闽地,西至湘、赣,山中有汉家村落,客族土楼,山族木寨,当然也有千年顽疾-山匪。

    山镇从来不招匪,许多人不解为何?

    “孝敬钱粮?”

    “不成!”

    “通风报信?”

    “不会!”

    “哪……?”

    细心人发现,镇上有几户人家十分古怪,不是说他们的性情,而是在生活方面,共有七户,都是女人当家,年岁不大,二十出头,三十郎当岁,有带孩子,也有孩子不在身边,相互热络,形同一家,都有一特点,姿色较好,已婚,男人不在家。

    闲汉好多问:“男人在那里讨生活?”

    女人们笑答:“生意人,天南地北。”

    她们仿佛都靠纺线、织布、采山珍维生,生活极为安静、无忧,镇里人酸她们为,镇北七女。

    不古怪?才怪!

    相处时间一长都发现,这些人家,有时也有男人悄悄出入。

    山里人爬灰、偷汉见怪不怪,可山镇就这点大,看背影就知道是谁,素不相识的山客,平日里都少见,竟然有幸被偷汉?这口味也太那个重了吧?

    不错,这些人,应该就是土匪的家属。

    山匪也不愿让相好的或者是婆娘,还有孩子,混在土匪窝里,可放在城里,见面难,更不放心。

    山里有汉家山村,但那都是家族姓氏相连,不容外人。

    山镇本来是外人杂居,方便藏身,只要不暴露匪号,安全无虞。

    ----匪亦有道:兔子不吃窝边草。

    山镇本来安安静静,这几天,人来人往,有点气象。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肥,自打张少掌柜名声在外后,这铺里就没安生过几天,有人来购货,有人来定货,也有人来请教,还有自称是来拜师学的“劣徒”。

    更有甚至者,京城大内一太监,在白湘隆大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金县,竟然是为仿制一个香炉。说是,这香炉了不得,皇上“翻牌子”后,小太监就悄无声息地将香炉放置在将被临幸的妃子宫中,熏上催情香,妃子们以得到香炉为幸,爱死这物件了。

    没承想,这香炉让毛手的小太监给摔烂了,皇上念旧物,再按原样铸一个吧!要说仿铸一流,非张家铁匠铺。

    张应泉没有推辞,乘机要材料,什么都要,白大人此时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给,成车成车地材料拖进山,甚至上好的硝石都拖去两大车,是不是铸造用,不重要!当饭吃,当药吃,没几个钱的物料,天知道干什么?大太监高兴最重要!

    仿造香炉这类活好打发,但有个物件让他动了心思。

    一天上午刚开铺,来了一个汉子,高个、壮实,脸庞冷俊,目光犀利,一看就是练家子。

    他大步迈进铺子,没说话,把背后的长布袋取下,往外倒,吭啷一声,喝!好一把十字弓!〈也有叫弩〉

    他指向十字弓:“使坏了,能修吧?”

    “兵器?”

    “我在镇上打听过,贵铺不沾兵器,本人是不得以,才求上门,此非朝廷制式兵器,若有事,绝不牵拖贵铺,请放心!”

    张应泉第一次把十字弓抓手上看,后世的那位小哥,非军迷,十字弓也只在电影中看过。

    这好物件就是这样,设计巧妙而已,不看不知道,闭门造车根本不成,仔细看看,吃透原理,就能举一反三。

    而这把十字弓与传统的弩不一样,凡此劲弩使用时都要双脚蹬弓背,双手使劲拉弦,才能开弓顶上劲。而这把十字弓,有点长,后部有点像枪托,可以顶住发箭。此十字弓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可拉出来的臂杆。顶住枪身,往后扳臂杆;也可竖在地上,往下压臂杆。利用杠杆原理就能拉开弦,比传统弩的技艺含量高太多。

    不会吧?大清朝有这技术?张应泉细细查看,一排罗马字映入眼帘,不认识!但无妨,这就是个铭印而已,知道是洋人造的就行了。

    这十字弓,通身上好木材,弓背坚韧,弹性极强,许多关键的受力部位都包铁或加强铁筋,压臂是铁包木。这只十字弓是压臂坏了,其中一个铁制连接件断了,仿制一个零件换上就行,并非难事。

    “这……”

    张应泉犯难,不是怕犯炉规,是担心错结匪类,洗刷不清。

    只见这大汉不怒自威道:“明人不说暗话,汉匪震山吼,靠山座次行六,小的们敬称吼六爷就是本人。”

    “久仰!失敬!”就是个匪头领。

    “半月前,长毛在湘境作乱,有股发匪窜入山中,一场血战,缴获此弓。还望尽快修缮,这股发匪行踪不定,借此利器在手,也好再战一场。”

    “发匪已进入湖南?”

    通常指太平军为长毛,因其不扎辫,披头散发而得名,若是小股流窜则称其发匪。

    “广东全境已成长毛的天堂,再有一两年,闽浙难免也有殃。”

    “你们打发匪?”

    “不拜一尊神,不进一家门,若碰面,总不能绕道而行吧?”

    “好,我修!”

    “啪!”一大把碎银拍在桌上。

    次日,十字弓修好,又做了二十几支专用箭,吼六二话没说,试了两箭,背上布袋,竖起母指,行罢山匪专用的拱手礼后,扬长而去。

    发匪进山的消息不胫而走,张应泉感到压力,人说匪过如篦,兵过如洗,这亦匪亦兵,会怎样?

    镇上人忙着组织修缮围墙,加固大门,安排青壮盘查山客,日夜放哨,紧张气氛弥漫山镇。

    张家伙计们都去镇上忙了,张应泉单自开炉,卷起袖管,干起来了,他要造一把全钢十字弓。

    全钢十字弓的关键在钢簧上。

    钢簧要求钢料纯、均匀,通过反复锻打,再把握淬火与回火,才能获得。张应泉试过,自己有这个能力做出来。

    上好的宝剑就有钢簧特性,人说:百炼钢,绕指柔。指的就是上好的钢簧。

    于是他在铺里闷头干了三天,参照吼六的那把十字弓原理,制成了一把全钢十字弓,相比之下小巧许多,没有枪托,真正地呈十字状,可挂在腰间或背在背上,箭也是全钢制成与十字弓适配。

    试射后觉得还算满意,射程比那把大十字弓远,毕竟钢制十字弓力道更大,钢箭更精致,相对质量高,阻力小,对付一百二三十步内〈相当后世百米内〉的目标应该没问题,再远就力有不逮。

    大哥二哥都知道老三在造兵器,但形势如此混乱,造兵器自卫是情理中事,他们知道此陈规陋习,从今天开始被老三改了。

    又过了三天,大伙注意力有点分散,毕竟累了,再说发匪从湘境窜至闽浙,路途遥远,可能早回返了。

    不会是虚惊一场?

    午后,突然一阵紧过一阵的罗声响起:“发匪来啦!”

    山镇一片慌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