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帝力于我何有哉
古代的农村经济,是个天然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如果不是需要盐,铁等生活必须用品,其实可以不用和外界交流,而且即使盐铁也是很长时间才需要一次。
豪门士族形成的坞堡经济,更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内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可以自己生产。一个农户只要依附一个坞堡,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朝廷。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就是周义一路见闻的真实写照。
史学上有中说法,是古代“皇权不下乡”,就是皇帝的官僚体系管不到最底层的社会,以当时官僚组织的管理水平只能处理郡县一级的事物,再向下就是社会自己治理。
从古代的官员的品级上也可以有所体现,九品县官才入官僚体系的品级。
蔡家自然也有一个坞堡,周边依附蔡家的农户也不少,方圆几百里,蔡家就如一个土皇帝一般的存在。蔡邕的回归,也让蔡家的声望暴涨一大截,尤其在蔡邕决定开堂讲学之后。
好像大儒们都喜欢讲学,卢植就在幽州老家讲过学,公孙瓒,刘备都听过卢植的课。其实周义挺佩服这些大儒学者,这些讲学可都是义务劳动,不收束脩,有教无类,谁来听课都可以。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和传播自家学说,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做出贡献。
中国的士族文人,或者说精英阶层都承当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有义务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文化也得出文化。所以修桥铺路者有之,扶弱救贫者有之,开堂讲学者也有之。
蔡邕这次讲学还有一部分是周义的功劳,蔡邕有意把自己所学传给周义,周义一听只摇脑袋: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干,你老还是找别人吧。当然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周义只是推脱说:志不在此!
翁婿二人差点因为这件事把关系闹僵了,直到周义说有办法把蔡邕的那些书批量的印出来,让前来听课的人手一本。蔡邕才对周义有好脸色。
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成本是很高的,虽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是知识最主要的传播载体还是竹简,木渎。比较贵重的东西可能写在绢帛上,但成本更高不利于广泛使用。
一直以来周义都有想要实验印刷术的想法,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这个时代东汉人口大概是六七千万,相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和国家都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但是大量的人口被闲置,人口被限制在土地上,人力资源被严重浪费。
想要激活庞大的人力资源,只能靠教育,靠知识的广泛传播,而想要大多数人得到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本就要变得非常低。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教育的主要资源之一的书籍就要非常的便宜。
如果能用印刷术批量的印出书来,那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纸蔡伦已经造出来了,只是合不合适印刷的问题,不合适本着实验的精神改进,直到能印刷为止。所以周义苦命的日子又来了,还好这里是蔡家,要什么有什么,只要这个时代有的东西都可以弄过来,这给周义的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项创造发明,最怕的是技术路线不成熟,做无用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方向走错了,那永远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些问题在周义这里都不存在,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只是差临门一脚而已。
在周义带着工匠努力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印出周义满意的一页书纸。
蔡琰作为主母犒赏了每个工匠,作为文化人,蔡琰当然知道这一页纸的重要性。
这可是开创历史的时刻,看着自家带着光环的男人,蔡琰眼中闪烁的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征求了蔡邕的意见之后,周义决定开印的书是《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汉代最著名的就是《公羊传》,而蔡邕决定讲的也是公羊传。《春秋》最为原始教材当然要一同印出来。
印刷经典雕版印刷是最好的选择,书籍的字数不多,雕版还可以重复印刷。而如果用大名鼎鼎的活字印刷,完全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再说,活字印刷周义也没研究,不会啊。
书成之日,蔡邕捧着崭新飘着墨香的《春秋》,激动的快要说不出话来:
“好,好,好,太好了……”
就连蔡琰也是激动的满脸泪光。
一边看着激动的蔡邕,一边享受这蔡美眉崇拜的目光,周义还是有点享受的。
蔡邕迫不及待的要周义把所有的藏书都印出来,弄得周义差点吐了一口老血,你不知道你老人家藏书有多少吗?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周义可没有这个耐性。
好在技术都已经传给了工匠,让蔡邕自己去监督工匠即可。
蔡邕讲学已经在半年前传遍四方,附近能来的读书人都陆续的赶来,在加上蔡邕又给故友传信说印出书籍的事情,近端时间来陈留的人不少,就是颍川的大儒也有带学生来陈留的。还有陆续赶来在路上的。
蔡大人这是要为周义造势啊。
周义这些天一直在忙印刷的事情,等到周义把事情给工匠和蔡邕交代清楚,出来一看:好家伙,少数有近千人。东汉的读书人以及有这么多了,想想孔夫子讲学的时候才多少人。
书印的少了,人手一本看是有难度,原来只印了五百本,只得重新加印。不得已周义还的亲自上手,赶时间那。
看来任何时代,人们对只是的向往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这也许就是这个民族品质,好学。
直到蔡邕既定的讲学的前一天,周义才把书印完。
别的大儒讲课,都是上来就说,滔滔不绝,听懂听不懂全凭悟性,那像蔡大人讲课,上来每人先发一本教材,还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这下震惊了所有前来听讲的学子,包括几位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