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514章 谈话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听完了张重辉的进言,朱由检靠在椅背默默思考了片刻,方才起身说道:“正好,朕批阅了一日的奏折也累了,你陪朕喝一杯茶,我们顺便闲聊几句。”

    朱由检一边说着一边朝着一侧的小门走去,并吩咐伺候的小太监前去准备茶点,张重辉下意识的跟了去。

    在皇帝办公厅的隔壁有一间相连的房间,面积约为办公厅的三分之一左右,靠着北面的墙壁依然是一大块落地窗,房间内的四壁则是防满了书籍的书架,面对落地窗的位置则是几张藤椅围起的茶座,这里便是皇帝偶尔用来小歇的书房。

    张重辉并不是第一次进入此处,不过倒是第一次陪着皇帝坐下喝茶闲聊,这让他的坐姿有些僵硬,似乎成了一个刚刚进入学堂的学生一般。

    朱由检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顺手从一边的太监处拿过茶壶替他斟了一盏茶水,并吩咐伺候的太监在房外等候着。

    在张重辉诚惶诚恐的向崇祯道谢时,朱由检放下了茶壶却对他说道:“你刚刚说的不错,最近朝廷颁发实施的《流放法》等几部法律,的确是恶法。

    虽然表面是针对各地流民和游民的犯罪分子和潜在犯罪分子,但事实这些法律主要还是针对那些难以养活自己的底层百姓,当然朕更愿意称他们为流氓无产者。”

    张重辉的紧张心理顿时被皇帝这番话语给打没了,他立刻抬头看着崇祯说道:“陛下既然明明知道…为何还要颁发这样的法律?”

    朱由检并没有直接回答张重辉的问题,他拿起面前的茶盏轻轻吹了吹面的热气,方才小口轻啜了一口,滚烫的茶水从喉咙里咽下后,顿时让他有些昏沉的头脑清醒了不少。

    他这才放下茶盏说道:“我是一个唯物论者,我以为但凡一个人活在世,要吃饭穿衣,消耗物质。哪怕他还有一口气,要消耗这世的物质。

    我们所消耗的物质是怎么来的?除了空气和雨水之外,基本都是要通过消耗人的劳动而获得的。哪怕是我们面前的这一盏茶,茶叶也好、开水也好、茶盏也好,都是消耗了人的劳动得来的。

    所以,朕常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当然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需要劳动的,他们依靠侵占别人的劳动而生活下去,甚至于还生活的很好。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你看古人早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解决这个问题,又如何能够达到夫子所言的大同世界呢?

    只要这个社会还存在不劳动者丰衣足食,劳动者饥寒交迫的状况,那么我们不能奢谈什么大同世界的理想。光喊口号,是建不成大同世界的。”

    张重辉顿时感到后脑打了一个冷战,皇帝的言论和他自小受到的教育实在是太过背道而驰了。不过再经历了家族巨变的惨事之后,他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这套理论也是产生了动摇,因此倒还是能够镇静的听皇帝继续说下去。

    崇祯稍稍停了几秒,见张重辉没有露出什么质疑的神情,便继续说道:“朕此前说过,改革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大同世界,最低目标是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

    但是不管是最低目标还是最高目标,实质都要求整个社会生产的物质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而想要做到以这两个目标,第一是如何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第二是如何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

    谈生产力发展,我们先要搞清楚养活我们的物质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这也是学校教育和皇家科学院的意义所在。

    我们只有研究自然科学,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方才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帮助我们增加物质生产能力。四书五经的道德章里,是找不到增加生产力的方法的。

    自古以来,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历代有为之君没有不重视农业的。为何如此?因为只有农业产出的物质才能活人,没有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算是圣人也是平息不了世间的战乱动荡的。

    但是到了今日,国之人口已经超出了历代所记载人口的最高记录,可是我国之土地不仅没有相应扩大,反而失去了汉唐时富饶的西域之地。这一增一减之间,已经证明农耕之策已经难以为续了。因为国之人口已经超出了国之土地的承载能力。

    好在我们存在于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国的天下之外,还有着大量无主土地和其他明国家,等待着我们去拓荒垦殖和交流贸易。

    海外的土地可以让国内容纳不了的国民生存下去,而海外贸易则可以让我们获取外部的物质来补充国的物质不足,从而让我国的物资财富和人口数量达成新的平衡。

    过去,一个农夫一年辛勤劳动,加风调雨顺,收获的粮食也不过是最多养活8-9人。而现在使用机器的工厂的一名工人,他一年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最少也能养活20-30人。

    可见,今日之国,想要以较少的人口去养活更多的人口,光重视农业是不够的,积极发展工业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快方式。这也是我们制定一系列农田水利改造措施及鼓励兴建工矿产业政策的根源。”

    朱由检说到这里,又再次看了一眼张重辉,看他听的聚精会神,脸丝毫没有什么异样,这才拿起茶盏再次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下去。

    “但是,光是发展了生产力,并不代表我们能够达到改革所制定的目标。如果不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那么发展了生产力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只会落入少数既得利益阶层的手,而不能成为国民普遍能够分享到的社会改革成果。

    但是,想要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我们要首先了解整个社会的阶层划分。在你眼,大明社会应该分为几等阶层?”

    面对皇帝突如其来的问话,张重辉绞尽脑汁的想了好一阵,方才试探的回道:“陛下莫非说的是:士农工商这四业之民吗?”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这样的划分,朕以为还不能够确切的把社会各阶层区分开来。

    大明既然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的社会,那么应该以对权力占有的程度来划分阶层所属。”

    朱由检说的兴起,便从一边找来了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划出了一个金字塔。他一边涂抹着,一边对张重辉说道:“这是海外的一种建筑,不过朕是借用一下它的结构来描述,朕眼看到的社会阶层划分。

    最这一点塔尖,是朕和朕的家人,处于权力的最顶层。接下来的这一层是各地的宗室和勋戚,他们离朕的关系最近。

    第三层是官员、士绅和大地主们,他们是这个权力社会的坚,也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阶层;

    第四层是工厂主、商人和小地主,这一阶层虽然拥有财富,但也同样受到面几个阶层的压迫;

    第五层是整个社会的最底层,包括了以四个阶层之外的所有国民,他们创造了这个国家几乎全部的物质财富,但是得到的却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朝廷对劳动成果分配方式的改革,最为反对的应该是第一、二、三阶层,最为支持的则是第五阶层。而第四阶层虽然希望通过改革分享前三阶层的政治权益,但又害怕改革会连他们已有的一并夺去,所以他们对于改革的态度是墙头草,那边的风大倒向哪一边。

    之所以现在第一、二、三阶层都有人支持朝廷的改革,无非是有人已经意识到,第一、二、三阶层不劳而食的人口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底层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

    如果我们不进行一场自而下的改革,那么会迎来一场解体整个社会的,自下而的革命。这也是历代王朝更替的宿命。

    当然,在某些人眼,改革像是把旧房子粉刷一遍,然后又可以安心的住几十年,但是朕却不这么看。

    在朕眼,改革和革命其实除了外在的形式不一样,他们的目标却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拆掉老房子,建立一所新房子。”

    朱由检说着便将金字塔面的四个阶层圈了起来说道:“我们要建立的新房子,是要打破目前以特权划分社会阶层的旧社会,而建立起以推动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目标的新社会,削减那些不劳而获的阶层人口。

    所以,我们才要推动土地改革政策,没收那些通过特权霸占的土地,把它们交给创造社会财富的国民手里。

    但是想要完成这样一场针对社会层阶层的改革,我们首先要分辨出,谁是改革的支持者。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这场改革会像你祖父推动的万历新政一样,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看着皇帝手的那张简陋图画,张重辉也是感到极为愕然,令他震惊的不是别的,而崇祯把自己也纳入了被改革的对象,这简直让他觉的自己似乎产生了幻听。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