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24章 来自欧洲的交流
大明时报开办数年之后,终于从当初皇帝自娱自乐的小报,变成了足以影响大明舆论的重要宣传机构。这种影响力上的变化,同样也造成了大明时报社政治地位上的变化。
这也使得大明时报社从原先东厂旧址搬了出来,搬迁到了京城图书馆和同文馆隔壁,一处占地将近10亩的大宅子内。至此,大明时报背后那若隐若现的东厂背景,终于开始不被人提及了。
这座大宅子是一座典型的京城四合院格局,十分之四的建筑加上十分之六的园林庭榭,正附和了明人居住在城市内,却又无时不刻想要亲近自然的审美观念。这样的建筑对于二十七岁的亚历山德罗来说,无异是一种令他想要赞美上帝的杰作。
亚历山德罗,一名出身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严格来说他还不能被称为画家,只是一名结束学徒生涯不久的画师而已。像他这样的无名画师,在意大利可谓是比比皆是,亚历山德罗也是诸多画师中较为寻常的一个。
他从老师的画室内毕业之后并没有留下替老师工作,而是来到了罗马,试图在这里闯出自己的名头,从而开辟自己的画室。不过显然一个没什么特色,又没有得到贵人赏识的画师,是不能在人才济济的罗马城内出头的。在罗马流浪的这三年,除了替教堂修补圣象和打一些零工维持生活之外,亚历山德罗没有创作出一副称得上是作品的画作。
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回乡下老家承继家业时,刚好遇到了中国使团前来访问教廷的事件,中国使团还在招募一些特殊技能的人手前往中国。亚历山德罗于是决定在放弃自己的画家生涯之前,前往遥远的东方去冒一冒险。
他向中国使团开出了300荷兰盾的年薪,并愿意签订三年的雇佣合同。虽然亚历山德罗极力鼓吹自己的画技,但耶稣会的教士很快就揭破了他的处境,不过是一个没有作品的无名画师而已,年收入不会超过100荷兰盾。
不过鉴于亚历山德罗是唯一一个应募使团的西洋画师,而威尼斯画派画作的华丽色彩及世俗气息也令中国使团的带头人极为满意,于是他最终还是被中国使团接受了。年薪降到了200荷兰盾,不过使团表现愿意负担他往来的船费,当然是在他按照约定完成了三年的雇佣之后。
在经历了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和各种远航旅途中的艰辛之后,亚历山德罗终于抵达了他幻想中的东方世界,只不过这个东方世界和他想象中的那个并不一致。但是这个现实中的东方世界,却带给了更大的惊喜。
亚历山德罗觉得,三年时间也许足够让他完成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了,那么这趟前往东方的冒险就没有白费。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为一家报社服务,而不是为皇帝或是某个贵族服务。
在东张西望打量周围环境的亚历山德罗对面,孙之獬正拿着一张素描头像端详着。这正是他自己的头像,孙之獬还是第一次看到同自己这么相像的画像,差不多可以抵得上几位本朝知名画家的手笔了。
放下了手中的素描之后,孙之獬对着一边的通译说道:“告诉他,现在报社需要一份陛下的标准像刊印在报纸上,只要他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会举荐他成为正式的宫廷画师。”
亚历山德罗听完通译转述的话语之后,立刻认真的看着对面的孙之獬说道:“请帮我告诉这位大人,就算是让我成为了宫廷画师,我画的每一幅作品,都应当支付单独的报酬给我,一副油画最低不得少于300荷兰盾。”
对于这名斤斤计较的西洋画师,孙之獬心里颇有些不耐烦,不过想到如果能够在报纸上刊登出清晰而准确的皇帝画像,对于报社在政治宣传上的意义,他最终还是忍下了自己的厌恶感。
“告诉他,只要他能够完成我的要求,那么今后向他*的每一幅油画,都可以单独进行定价。当然,他的油画作品价值多少,那就要看他的绘画水平了…”孙之獬含糊的答应着,不过心里却觉得,应当没有什么人会花150元请他花什么油画的,这个价格已经同大明顶尖画家的画作相去不远了。
获得了孙之獬承诺的亚历山德罗心里非常高兴,在欧洲一位有名望的画家制作一件作品,大约在1000-3000荷兰盾,他的画作能够达到300荷兰盾,意味着在这里他终于踏进了画家的门槛,而不再是一名没有创造性的普通画师了。
和亚历山德罗一样,从南欧各地招募来的数十名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才,正按照他们自身所拥有的才能分配到合适的地方上去。有的人带来了适合酿造红酒的葡萄品种,有的人则带来了欧洲啤酒花的改良品种和啤酒酿造法,也有人带来了美利奴绵羊的蓄养和羊毛加工工艺等。
这些来自西方的良种和工艺,极大的促进了大明农科院对于农业的认识,也给了大明各工坊不少启示。不过科学文化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当大明吸收着来自欧洲的农业和科技发展结晶时,这些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也第一次了解了农科院对于农业技术研究的加速作用,认识到了什么叫做标准化生产,什么是大工业生产。
虽然欧洲此时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工业化和工业革命,但随着大明不断扩大对于外界的交流,大明的工业化道路终究还是隐隐约约的为欧洲各国指明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应该来说,此时的大明在崇祯的推动之下,就像是一只刚刚从冬眠中清醒过来的巨熊。这只巨熊饥肠辘辘的从自己的窝里走了出来,第一次眺望着固有领地之外的森林,试图为自己寻找一块新的猎食之地。
离开自己所熟悉的领地,进入陌生的森林猎食,对于大明各个阶层来说都是一场崭新的冒险。他们的敌人不再是熟悉的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南心怀异心的土司,而是远方不知名的土著和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但是,和旧有领地已经被瓜分的利益相比,陌生森林里则隐藏着众多无主的财富,只要谁先出手,谁就能抢先把这些财富揣入自己的怀中。在这些陌生森林中尚没有秩序可言,因此众人也不必担心获得的财富会被国内的权贵给夺走。
在国内改革政策的压迫下,一些既得利益者也收敛了自己的行迹,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海外。不过其中最先醒悟过来的,还是大明的商人们。
海外贸易的开放,日本讨伐战争的胜利,终于让商人们意识到,和国内相比,似乎海外更容易让他们获得财富,而且还能让他们获得爱国商人的荣誉。
比如原本只是作为商人进行贸易协商的大明商人代表会议,在崇祯六年开始就增加了一些额外的讨论内容。一年一度召开的大明商人代表会议,除了例行讨论各省商人在贸易争端上的麻烦外,各省商人代表第一次提出了势力划分和海外合作的事项。
事实上这些大明商人代表因为地域和贸易行业的不同,已经分成了六个较为主要的商团。西北诸省商人联合起来的商团,山西商人和山西银行结合的商团,河北、山东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结合的商团,南方沿海地区进行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四川、云南地区的商人团体。
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开发海外广阔的市场,这六大商团首先达成了对国内市场的瓜分和妥协,以便于整合手中的资源向海外进攻。
这个时候,商人代表大会对于独立在外的外商协会已经有所不满了,这个当初用于招安东南沿海海盗团体的组织,现在却成为了一部分海外官员用于垄断海外贸易的特权机构。这令那些刚刚进入海外贸易不久的商人极为不满,大会为此还达成了一项决议,向朝廷请愿将外商协会并入到商人代表大会之中。
这项决议自然被外商协会给否决了,毕竟从外商协会中受益的可不仅是那些被招安的海盗们,还有内务府和各家银行。就某种程度而言,被招安的郑芝龙、刘香、杨天生等海盗,现在正在替内务府和各家银行挨骂。
比起海盗们拙劣的旧海贸方式,结合工业制造和金融控制的新式海贸,令内务府和各家银行从海外各地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聚敛着资源和财富。就算是崇祯自己,在比较了一番收入预期后,也表示商人代表大会同外商协会的合并条件还不成熟,还是再等上几年为好。
不过崇祯也意识到,国内商人阶层已经有了初步对外扩展的需求,这也是向海外分流多余人口的最好时机。
在收到了苏越、杨天生等人从马六甲城送回的战利品,及他们对于当地势力的描述之后,崇祯思考了数日之后,终于召见了伊莎贝拉和安东尼奥主教进行了一次谈话。
朱由检给了两人一份马六甲海峡周边形势图之后,便对着两人说道:“就目前来看,除了爪哇附近一些小岛上的葡萄牙殖民村落之外,马六甲海峡以东范围内的葡萄牙势力已经全部向复国委员会效忠了。
我以为,对于那些不成气候的殖民村落,只要派出使者进行说服,只要我们接下来再夺取葡萄牙在印度地区的殖民地,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屈服的。
而想要夺取印度地区的殖民地,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戈尔诺普利河下游的吉大港,这也是我们进入印度大陆的门户。
不过哪怕我们占据了马六甲城,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想要从此地远征吉大港也还是太遥远了些。因此在缅甸南部沿海地带找一处中转据点,就是必然之事。
朕听说,你们曾经占据过仰光河下游左岸的沙廉,只不过十多年前被缅甸人赶了出来。朕以为现在是复国委员会重新夺回沙廉,为帝国进入印度大陆开拓前哨基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