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21章 教育权和计划委员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书院就是书院,岂能和大学相提并论。教育权力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任由什么地方名士把持。况且,地方士绅互相吹捧出来的名士,他们究竟是站在朝廷这里,还是站在士绅那边,也未可知。

    朝廷可以规定书院的教材,但却规定不了人的思想。朝廷就算需要人才,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更可靠。否则一群被书院带歪了道路的读书人,对于国家又有什么益处?

    对于书院,朝廷还是应当继续严格控制。不过对于那些知名学者,内阁可以同礼部商议一下,给他们一个国家认可的学者头衔,然后定期发放一些补助,当然人选和数量都要有所控制,他们可以不为朝廷出声,但也不能站在士绅那边攻击朝廷,朕看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书院今后能不能获得同大学一样的待遇,且等个一、二十年再说吧…”

    崇祯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谈及对书院的决定意见时却非常的坚定,钱谦益很快便领悟到了皇帝的意思。虽然皇帝否决了他的一个主张,但他并不打算为书院据理力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他只有保持和皇帝一致,才能杜绝那些政敌在他和皇帝之间制造矛盾,从而架空他这个威信未立的内阁首辅。

    送走了钱谦益之后,朱由检却没表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做了数年皇帝,哪怕他此前再是一个键盘政治家,此刻也深知控制一个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权力。军权、人事权、财权和教育权,正是最基本的四项权力。

    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想要驾驭住庞大的官僚机构,就必须要有人事权和财权。而要保持住政权的本色,就必须要教育出支持政权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尚未出现之前,门阀世家垄断了文化的传承,是以政权就是在皇帝和门阀世家之间不断换手。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皇权借助寒门士子的力量,击溃了门阀世家把持政权的传统,这也是相权日渐衰落的现实。

    从宋至明,历代君王都试图弄出一套尊崇皇权的价值观来,从思想上控制那些读书人,这也就是理学兴起的根源。只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文官缙绅势力的崛起,再度架空了皇权,左右了政权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封建伦理秩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点,不管皇帝再怎么折腾,都是无法跳出封建官僚集团为皇权编制出来的这座权力牢笼的。而官僚集团用于控制政权的方式,就是把持着教育的权力。

    虽说天下书院教授的都是四书集注的内容,但往学生脑子灌输思想的,却是那些缙绅官僚。哪怕偶尔有一二个出自底层的人才,也大多为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喜不自胜,只想着如何同老师同僚站在一个立场,哪里还顾得上其余。

    封建式的书院是教育不出建设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人才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给这些封建缙绅机会翻身的。作为一个后来者,他很清楚一件事,国家政权的更替从来不是和风细雨,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统治地位的暴烈行动。

    之所以现在这些缙绅未能表现出激烈的反抗举动,说到底还在于大明实在是太衰弱了,这种衰弱不是皇权单方面的衰弱,而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衰弱。

    除了江南地方还能维持着一点繁华盛世的余烬,整个帝国北方在外患和内忧的夹击下,士绅已经很难控制住地方上的秩序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崇祯登基后推行各项改革,哪怕是触及到了士绅们的利益,北方士绅也还是忍了下来。

    因为在改革政策实施之后,北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大多数士绅来说,他们还是能够忍受住这点利益损失的,只要等到国家安定下来,他们自然是能够重新拿回这些利益的。

    正是要趁着这些士绅们还在忍耐的时候,朱由检才要抓紧时间建立起学校体系,只要将这一代的北方缙绅子弟纳入到学校体系之内,那么崇祯赖以变革大明的人才基础也就算是初见成效了。

    钱谦益离去之后,朱由检思考了许久,方才对着一边伺候的吕琦说道:“安排个时间,让郭尚书来见见朕…”

    钱谦益接任首辅之后颁发的第一条内阁敕令,立刻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不管在什么时候,给民间撒银子都是最受人欢迎的。而且,虽然钱谦益没能说服皇帝豁免积欠的盐课,但是能够为各省争取到自收自用,已经算是给各省找到了清理积欠盐课的路子了。

    一时之间,刚刚上位的新首辅倒是博取了不少口碑,算是坐稳了自己的位置。而在这个时候,朱由检也正和郭允厚紧张的商议着,建立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西苑精舍内,朱由检端着一杯清茶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连绵不断的雨线说道:“…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全国的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的分配,从而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最终满足整个国家的需求。

    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业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农业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若是工业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就会使得民众用度匮乏。所以治国之道,首要就在于工农业的有序生产,任何阻扰工农业生产的不适宜制度都应当加以革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机构统筹计划,规划好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朝廷掌握好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调度起各处的资源。

    当然,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如果光靠国内的资源来安排生产,恐怕是很难满足民众的需求的。蒙古的皮货和牲畜、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毛皮、日本沿海的海货、台湾及东南亚的蔗糖、大米、椰子等。

    我们都要通过工业品交换资源的贸易手段,使之流向我国。这也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责任。所以,国家计划委员会虽然会以你户部为主,但总理衙门的冯铨也会加入委员会协助你,计划委员会的权责就由户部和总理衙门共同负责吧…”

    和皇帝数次商议之后,郭允厚倒是燃起了对于这个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兴趣,在他看来这个计划委员会的成立,倒是极大的增加了户部的权力。

    不过他也是有些疑惑的向皇帝说道:“这个计划委员会不需要让首辅加入吗?那么日后这个计划委员会是向首辅负责,还是向陛下负责?”

    朱由检看着渐渐明亮起来的天空,安静了许久才说道:“钱牧斋刚上任不久,光是熟悉黄首辅留下的那摊子事,也够他忙的了。经济上的事估计还是朕熟悉一些,国家计划委员会向朕负责即可,至于钱牧斋那里,内阁也是需要了解国家经济状况的,抄报一份给他了解也是应该的。另外,朕还会安排几名新进士进入计划委员会,协助你们办差。”

    郭允厚心中大定,随即向皇帝回道:“谨遵陛下旨意,那臣就先回去抽调人员,编写一份五年工农业发展计划草案出来,以供陛下御览…”

    听着郭允厚远去的脚步声,朱由检便转回头来对着一边的吕琦说道:“传朕的谕令,调夏允彝、牛金星、陈子龙、张岱四人入御前秘书处,然后进国家计划委员会办事…”

    于此时,数千里外的日本江户城内,位于神田的一处武家屋敷内,德川忠长一身素白正向各位家臣告别。

    德川忠长此刻也终于看开了,匆匆说了几句诀别话语之后,便从怀中拿出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信件,推到面前的榻榻米上,表情淡然的说道:“余同诸君已然诀别,再无遗憾。唯有妻子远在明国不能面别,故写下了这封信件。

    余在此拜托诸君,若是将军殿下允许,诸君能将此信送至明国,就算全了诸君和我这场宾主之谊了…”

    德川忠长向着众人俯身一拜,也不待各位家臣回话,便起身决然走进了后堂。不一会,为忠长介错的七郎便走了出来,泣不成声的向一干家臣宣布,“忠长殿下已经成仁了…”

    忠长的家臣们这才哭出了声来,很快坐在隔壁屋内等候的春日局便等到了,忠长同妻儿的诀别信和剖腹的肋差。春日局抽出了信封内的信件看了一遍,随即不动声色的又放了回去,对着一边伺候的人说道:“好了,就把这两样东西送去幕府,告诉诸位大人,忠长自感罪孽深重,又思及大御所的父子之情,已经自裁了…”

    幕府几位老中正在为忠长的去向争执不下,按照大御所的遗言,应该将忠长送去大明和妻子相聚。但三代将军并不愿意将这个弟弟送去大明脱离自己的控制,而几位老中也担心大明将来会利用忠长,再度干涉日本内政。

    然而众人正在争执不下时,却突然传来了忠长自杀的死讯,众人听过了忠长的绝笔信后,德川家光终于不耐烦的决定道:“既然他自己自杀了,那么让不让他去大明也就不必再讨论了。忠长的事你们来善后,今日的会议到此为止。”

    看到家光准备起身离去,几位老中也不由面面相窥,松平信纲赶紧出声问道:“既然忠长殿下已经不在,那么忠长殿下的几位家臣是不是可以启用了?现在西面已经筹建了五个常备师团,采用中国的军制和练兵之法。如果我们再不建立自己的常备师团,恐怕今后在战场上将再难抵挡西边的武力了。”

    井伊直孝有些犹豫不决的说道:“可是建立常备师团的话,旗本和御家人今后的俸禄该怎么办?我们现在可支撑不起两个军事系统,中国式的师团虽好,但是耗费实在太大…”

    家光停下了脚步,毫不犹豫的说道:“师团要建,如果钱不够,就把那些明人想要的土地租借给他们。另外,号召幕府上下勤俭奉公,所有人的俸禄都要贡献出三分之一…”

    家光说完就迅速的离开了房间,快要走到大奥时才对着身后的小姓问道:“是谁干的?”

    小姓忙不迭的回道:“是春日局夫人。”

    家光点了点头,便继续向前走去。深而幽暗的走廊之中,没人能看得清家光脸上的表情是什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