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74章 色棱的心思
遵化城北面约200里不到,是喀喇沁部一个小部族的冬牧场,这里背山面河,草木繁盛,景色十分之秀丽。蒙古人原本有长途游牧的生活习惯,喀喇沁部之所以会分成左右两翼,也是因为这个习俗。
漠南蒙古草原和明人关外的荒野,正是喀喇沁部原本来回迁移游牧的场所。不过随着一些蒙古部族在遵化城北面发现了热河之后,一些小部族就放弃了长途迁移的艰难旅程,而是选择了在这一地区进行四季轮牧的小游牧生活。
此地因为有群山阻挡冬季从蒙古高原而来的寒流,又靠近明人的长城可以交换一些生活物资,因此关门36部的生活,比之蒙古草原上的同胞还是要好上一些的。
但是10几年来的气候剧烈变化,特别是前年和去年的旱情,使得关门36部的牲畜大批死亡,牧民生活一时无着。
虽然明国皇帝最终发放了一些米粮赈济36部的牧民,但是明人这次赈济行动并没有通过各部首领之手,而是采取了对各部进行编民齐户,固定牧场,然后按照牧民人头进行直接发放的方式。
一些中小部族很快就接受了明人的要求,在大部族的欺压下,他们原本就占据不了好的牧场,听从了明人的吩咐,还能获得靠近明人长城附近的好草场,这些草场以往明人并不许蒙古人靠近,每到夏季就会派人放火烧荒。
现在只要接受了明人对于自己部族的安置,他们就能在这片草场上定居下来,还能获得明人的庇护,获得额外的交易机会,因此中小部族的首领们自然就表示,愿意把自己对于部族的权力交给明人委派的官吏了。
但是对于那些较大的部族来说,明人提出的这种条件自然是不合理的。这种赈济的政策不仅剥夺了大部族对于小部族所拥有的支配权力,还破坏了部族首领对于部民们所拥有的,那些从成吉思汗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权力。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投靠后金保留蒙古人的传统习俗,便成了这些较大部族首领们挥之不去的一个念头。而黄台吉不断的派出使者拉拢关门36部的上层贵族们,这些使者带来的说辞是那么的美好和平易近人,完全不类于明人官吏的高高在上,使得36部上层贵族们纷纷倒向了同后金结盟的主张一边。
当然,促使关门36部大部分首领们背叛明朝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从后金立国之后,后金同明国之间的战争就没有失败过。在关门36部眼中,庞大而不可战胜的明军,却轻易的被后金所击败和屠杀殆尽,这让他们畏惧于后金的武力。
而林丹汗西迁,明人没有出兵支援同明人交好的右翼蒙古各部,更是让36部首领倍感失望。36部首领当即意识到,如果他们不接受后金伸出的友谊之手,那么不管林丹汗还是黄台吉都有可能对36部用兵,到时候明人会帮助他们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
关门36部的上层贵族首领们终于向后金屈服,派人前往沈阳同后金大汗黄台吉立下了盟书。但是他们刚刚离开沈阳,便听到了明人终于出兵庇护了右翼蒙古各部,击败了想要并吞这些部族的察哈尔人。
丰镇草原上的这一仗,明人以少胜多,更是以骑兵击败了察哈尔部的精骑,连林丹汗也差点落入了明人手里。这个消息传来,关门36部的首领们顿时有些坐蜡了。
明军几次失利于后金,使得36部的上层贵族们不免有些轻视起明军的战斗力来了。在他们眼中,辽东明军精锐已经差不多都丧失在后金手中,现在明军除了守城之外,已经差不多失去了野战的能力。
因此36部投靠后金的消息即便传了出去,明军也拿他们无可奈何。就算明军出兵征讨36部,他们也能支持到后金援兵的到来。
但是,如果明军的骑兵可以击败察哈尔部的精骑,那么36部的首领们谁都不认为,他们召集起来的那些牧民能够抵御明人骑兵的突袭,他们原本就是担忧被林丹汗吞并才投靠的后金,一只能够击败林丹汗的明军,那肯定不是36部可以应付的。
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来,36部原本已经一致同意投向后金的决议,顿时又出现了变化。那些已经得到了明人安排牧场的小部族,原本就是勉强同意投靠后金的,这完全是在大部族首领的威逼下,加上后金武力的威胁。
而在同后金会盟时,盟书上出现的名字,也只有十多个大部族首领的名字,大多数小部族根本没有参与会盟的资格。根据双方盟书的约定,这些小部族在双方会盟之后,将会强行并入大部族之内。今后后金的命令,将会通过这些大部族首领传达给36部。
简单的来说,根据这份盟约,关门36部中小部族仅有的那些独立性都将会失去,还不及明人对于这些小部族的安置政策。起码明人可没有彻底夺去这些小部族首领的地位和权力,还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贴。
两相比较之下,这些小部族自然更愿意依附于明国。只不过他们有些担心明人打不过后金而已,现在明军既然能够击败察哈尔人,顿时让这些小部族首领们改弦易辙,重新站到了明国这边。
13个部族拒绝服从同后金会盟的盟书,虽然这13个部族在关门36部中占据的人口,还不到五分之一。但是,36部中铁了心投靠后金的部族,也差不多是这个人数,更多的部族都在观望之中,谁也不愿意在明和后金之中压错宝。
关门36部的总人口不过5、6万人,能够上的战场的丁壮,也就7、8千骑。这些骑兵还大都缺乏装备,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战场经验。后金崛起的势头固然被36部首领所看好,但是击败了察哈尔人的明国,似乎也没有到灯枯油净的局面。
后金和大明如果相持不下,那么夹杂在两国之间的关门36部,便成了两扇巨大磨盘中的豆子,下场只有碾个粉碎。
36部中一些比较幼稚的年轻人,还想着把部落迁移到沈阳城外辽阔的草原上去。但是对于36部的上层贵族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他们主张投靠后金,就是想要保住自家的地位和权势。如果把部族迁移到后金国内去,那么比明人还要强势的女真人,怎么可能容许他们继续控制自家的部族。
在纷纷扰扰之中,36部内部终于形成了一个主流意见,便是以后金这次南下伐明的战果为准。如果后金大获全胜,那么36部剩下的23部就服从于盟约,遭受重创的明军想来也没有什么精力出关征讨投靠后金的36部了。
如果后金此次出兵损兵折将,那么他们就向明国求饶,愿意无条件接受明国对于36部颁发的各种政策。明人向来讲究怀柔远夷,同明人打了这么长久的交道,蒙古各部对于大明的投降和背叛已经是一件寻常之事了,因此36部首领们说起这个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而在这次出征中,36部也决定了,先期只派出塔布囊布尔哈图率领500人替后金军队带路,另外集结2千人视后金进军的顺利程度,再做入关的打算。
当后金大军驻扎在青城的时候,色棱身边的一名亲信也悄悄的策马来到了这处名叫杜楞部的小部族驻地。
杜楞乃是该小部族首领的名字,杜楞部只是一个78帐的小部族,人口只有500出头。虽然杜楞部很小,但是首领的女儿却是色棱宠爱的小妾,所以杜楞部占据了几处肥美的草场,而不必担忧其他部族的欺凌。
而去年明国商人在杜楞部的牧场附近发现了一种矿石,顿时向杜楞部购买了一片矿区以挖掘矿石,明人收购这种矿石的价格相当高,因此杜楞部很快就在这片冬牧场定居了下来,不再实行游牧,以保护这片矿区。
杜楞部还给色棱送去了一大笔财物,获得了色棱允诺让杜楞部保有这片矿区,当然色棱也获得了矿区3成的利益。
杜楞部从明人那里学习到了如何挖掘和分辨矿石之后,便同样开始尝试挖掘矿石出售给明人。大旱之年,草原上有的是无处可放牧的蒙古人,因此很快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镇,明人还在此专门修建了一处收售矿石和出卖明国商品的商行。
色棱派自己的亲信过来,便是要禁告杜楞部和明商,暂时不要返回关内,以免遇到后金的军队遭受池鱼之殃。
一方面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这些明国商人能有人把消息带回关内去,给明军提出一个警报。
关门36部内部意见的分裂,使得色棱对于投奔后金的心思也是三心二意,他想要接这个机会给明国留下一个沟通的渠道,如果后金这次出征失利,他也好借着这个由头同明国谈和。
但是他也不愿意过于明显的发出警告,避免后金知晓此事后,把怒火发泄到36部的头上来。因此就安排了这么一个小手脚,通过杜楞部警告一下在此地的明国商人。
如果这些明国商人之中有忠诚于明国之人,自然会把他的警告传回明国。如果这些商人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又或者没有赶在后金大军之前赶回关内向官军报告。
色棱便以为,这是长生天的安排,证明天命在金而不在明国了。而他也已经回报了,从前明国对于36部的恩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