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这七十多个壮劳动力的加入极大缓解了穿越众正面临的人力资源紧张局面,铁矿石,石灰岩,煤炭……大批矿产被送往需用之处。等矿石挖够以后庞雨又带着他们到城外砖窑学习制砖,采用标准模具法,烧制出大批现代标准240x120x60的标准青红砖,有了标准砖和水泥砂浆。庞雨终于可以按照他所习惯的现代建筑方式来设计房屋了。
烧好砖之后便是砌房子,在讲解砌砖技巧,主要是丁和顺的问题上庞雨了很大功夫,不要说那些古代人,就是身为现代人的普通工程组员也大都没做过这个。实际上庞雨自己也没做过,只是在工地上待的时间比较长,以前看工匠们做过。等他亲自来操作的时候,感觉还是蛮生疏的。
胡雯女士所要求的高档厕所终于完工,别看这一个小小厕所,其背后却是一整套的现代建筑体系在支撑,能够建成这个厕所也就意味着穿越众已经能够在明朝初步重现一些简单的现代化建筑结构体系,这对于他们下一步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终成品是一个长方形建筑。三米高,单面斜坡屋顶,屋面仍然用茅草遮盖――在这个问题上,庞雨遭遇到好几位女同志的强烈抗议。但他却表示可奈何:在斜屋面上均匀,牢固的铺设瓦片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据说古代工匠做这活儿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徒弟支开。在现代大概只有园林工程队的们还掌握着这门手艺,但对于庞雨这个以前只习惯于在电脑前面画图的办公室动物来说,这门手艺他并不了解。
他只能向女同志们保证:厕所屋面倾斜的一面是正对着整个院子的,如果有人爬在上面试图偷窥院子的人都能看见。另外,以后等穿越众跟当地人关系和缓些了,还可以雇佣本地工匠来完成这件工作――如果本地有人会做的话。
公厕后面的污水坑挖得很深,可以储存大量绿色优质有机肥。农业组吴南海和化学组李靖诚两位同志已经提前预订了这里的肥料,为此他们还很是争夺了一番。
后,用多余的砖头和石块在院子里砌了一堵墙,把工作区和大家的睡觉区域(生活区)划分开了。本来城里住的人不多还不需专门划分功能区,但随着绿区建设的逐渐完善化,越来越多的船上人员选择搬到城里来居住,再加上七十多个俘虏劳工,多时有一百五十多号人住在绿区,把整个县仓大院塞了个满满当当。
这批本地劳工的加入还促进了另一方面发展――与当地人的交流互动变得愈发顺畅起来。在确定这些人不会逃跑之后,穿越众给了他们一定的自由,允许他们在城里活动。
曾有人问起说倘若真有人逃跑将会怎么办……阿德则笑眯眯指了指墙壁上一张图表,那里记录着部七十八名劳工的姓名,籍贯,家庭成员状况及其住址!这家伙在看守所里练就的追查本领果然不是吹的。通过若干次和颜悦色的单独谈心,或者是热烈坦诚的集体聊天活动,那些纯朴天真的明朝乡巴佬已经把他们所能掌握的部事项都老老实实交待了个干净。来自儋州的那些朝廷官兵固然是本乡本土,就连海盗们也把他们的老窝状况给介绍得清清楚楚,还唯恐管教了解得不够详细。
为此阿德还很自傲的吹嘘说:倘若大明朝政府官员中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一半本事,刘香这个大海盗头子早被连根拔起,连渣儿都不剩了。
这些资料被彻底掌握,那些劳工就是想逃跑也要靠考虑下后果。穿越众已经给了他们一个承诺:在这里干三年活儿顶罪,然后就将被释放回家。但作为一个集体,如果有人提前逃跑了,所有劳工都将一起受到惩罚。
连坐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管用的,劳工们自动彼此监视起来,即使有人当真生出逃跑念头,旁边朝夕相处的同伴也会立即将其阻止。群众力量总是巨大的,阿德压根儿不用操心去看守谁,他只需要订好规则,笼络好几个劳工头目,剩下的事儿那个团体内部自会解决。
随着这几十个本地人能够自由出入“绿区”大门,他们很自然成为穿越者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物品采购变得方便起来,现在穿越者餐桌上已经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海中鱼类和或是山中野味,都是从附近渔民或者猎户手中买来的。
和当地人交易多了,当然不能再像解席那样用现代硬币去哄骗别人,但也不能再干诸如五十两白银买一口猪之类的蠢事。穿越众在日常交易中常用的货币是大米――用脱粒机加工出来的精白米,稍微掺一点增白剂,看上去雪白透亮,品相极好,在当地市面上极受欢迎。每次赶集时只要推一车米出去,基本就能换到足够的肉类和副食品。到海边去找渔民也不错,一斤这样的精白米可以换两斤鱼,还是鲜的。
不过这样一来粮食消耗量就大大增加了,再这样浪粮食储备,恐怕都支持不到下一次收获期,而吴南海的农场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到什么效益……庞雨解席等人开了几次大小会,希望大伙儿能够克制一点,不要三天两头跑仓库去偷米。特别点了几个女生的名字――王娇娇,朱月月,苏暮雪,还有卓瑗……等等,近居然都在拿鱼片干当零食吃,显然在她们所负责的物资交易过程中有重大黑幕嫌疑。
当然这些女孩子死不承认,一口咬定是渔民伯伯看她们可爱自愿白送的。
但如果不去交易,要大家吃惯了嘴之后再去面对那干巴巴的咸菜拌萝卜条,这脾气当然也不会好。厨房李大就被人罗嗦过好几次,气的老李几次扔勺子大喊不干了。
这种左右为难的生活很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吴南海同学申请在海边搞了一座盐场。
搞盐场初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穿越众自己的需求――他们船上携带的食盐要用完了,而化学组那些变态们因为始终找不到硝石矿,近又开始折腾什么氯酸盐炸药,这些都需要大量氯化钠――食盐。
在海边建个盐场实在没啥难度,庞雨以前曾经参观过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对于现代制盐工序和场地要求还有点印象。再找几个懂行的同志商量下,很就把盐场图纸给画出来了。
蒸发池、调节板、结晶板、结晶池……名词听起来挺复杂,实际非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泥池子。不过建设时的位置稍微要挑选一下,保证涨潮时能有足够海水灌入水库,而晒盐滩本身不能受到潮汐或风暴影响。
海边没电源,抽水机用不上,于是只好造了若干架脚踏式水车,把水库里的海水提升到蒸发池去,然后再一级一级抽入调节板(又称调节格)和结晶板(又称结晶格),后进入到卤池。盐卤经卤池澄清后灌入结晶池,晴天时只要十二小时,结晶池内的卤就能凝结成粗盐了。
在现代盐场这整个过程都是用机械操作的,穿越众这边没条件,只能部用人力来干。好在他们需要的量也不是太大,盐场不需要每天开工,开工一两次制备的食盐应该就能满足这个团体很长时间使用了――庞雨在初设计的时候是这么考虑的,但很,他发现自己错了。
而且是大错特错。
那些明朝土著在加入到穿越众这个团体之后,想必神经都已经变得非常坚韧了。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将面临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奇迹”。除了电影之外,电灯,对讲机,各种现代机械……甚至随随便便挂在食堂墙壁上的那两面大玻璃镜子都是他们这辈子连想都没想过的珍奇物品。
不过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都没有盐场第一次出盐时给他们造成的冲击大,这却是在场所有现代人都没想到的。当那些白花花的盐土被木扒子聚拢起来一箩筐一箩筐拎出结晶池时,很多土著劳工居然热泪盈眶。有些甚至不顾危险的跳下盐池捧一把粗盐块就往嘴里塞,要不是阿德及时操起棍子冲上去把人打散,这群乡巴佬恐怕不得不因为盐中毒而被拖去洗胃。
“***这又是怎么啦,说了多少次要淡定!淡定!不要见到什么都大惊小怪!”
当着大部分穿越者,包括所有女同志的面,这些土著劳工的失态让负责管理他们的阿德觉得很丢面子。阿德这个“人力资源组”组长除了负责劳工的日常管理,当然也要负责教导他们一些日常知识,可从今天的反应看,他的教导似乎不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