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断案
金陵的六月,是天下少有的酷暑,尤其是正午时分,太阳高高挂起,灼烤着大地。这种天气里走在没有树荫的街头,都容易突然晕厥过去。
然而就在这种天气中,金陵照样有来自各地的商队,他们或架着马车,或带着车队,三五十人结成一群,来自各个地方。
金陵和江南大部分地区,遍地都是新兴的工厂,以往家庭小作坊式的纺织产布已经彻底跟不上时代。大明控制的海域不断扩大,就有了数之不尽的货物倾销地,一般的小作坊根本不够看的。
朝廷对于商人的支持,让大明成为了第一个工厂兴起的土壤。尤其是侯玄演让利于民的政策,使得很多工厂变相受到了朝廷的扶持。
推动人们前进的从来都不是固有僵化思维,而是金钱和利益,既然读死书不能做官了,也不能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了,谁还会抱着四书五经皓首穷经呢。
侯玄演也屡次发现,如今的大明有弊端,所有人都陷入了疯狂地追逐金钱的时代。这不是华夏该有的模样,肯坐下来读些好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就在这个时候,金陵发生了一件大事,两个工厂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
金陵吴家在江宁有一家工厂,这是个专门纺织的厂子,里面有个伙计在进厂之前是个祖传的木匠,在织布之余他和自己仍然当着木匠的爹,发明出一种新式的纺车。
这种纺车用水力作为动力,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而且节省了人力。此事甚至惊动了吴家的家主吴济坤,对木匠父子大加赏赐,并和他们签订了合同,买断了这个纺车的技术,吴济坤当即决定扩建厂子。
谁知道木匠父子吃着锅里的看着盆里的,转头又把这个新式纺车卖给了江宁县中另一个工厂,这个工厂来头也不小,是江宁当地的士绅徐家,徐家累出高官阔绰的时候吴家还是个微末的商贾。
吴济坤听后大为恼火,派人去寻木匠来对峙,木匠全家躲到徐家的府上,吴家的人上门讨要徐家也不肯放人。最后双方火气越来越大,在江宁发生械斗,打伤了七十余人。
这件事甚至报到了侯玄演的案上,了解完前因后果之后,侯玄演亲自出面断案。
今日的大堂内外,挤满了来自金陵附近的各色人士,他们都抻着脖子踮着脚尖想知道这个案子该怎么判。
刑部大堂难得对外开放,侯玄演看着外面乌泱泱的人群,暗暗点头。旁边坐着的也都是朝中大佬,有张煌言、马士英等人。
这件事他第一次听到,就知道是个契机,一个难逢的好机会。
惊堂木一拍,侯玄演也过了一把断案的瘾,吴济坤和徐元朗还有木匠父子被押了上来。
吴济坤就不说了,是金陵首富,而且和王爷是旧相识了。徐元朗是江宁徐家的家主,北伐也是出过大力的,而且徐家世代都是江宁望族,再加上这件事三方都觉得自己有理,所以到了公堂也冷眼瞧着对方,谁都不服谁。
吴济坤认为自己花钱买了这项技术,而且立下了字据;徐元朗却认为,发明这东西并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哪里有买断别人想法的事;木匠父子难得见到这么多钱财,想要让他们高风亮节显然是不可能的。
侯玄演看着堂下四个人,两边的衣着华贵,气度不凡,看上去就是富贵人家,而且脸上怒气冲冲,显然是自恃身份不想对簿公堂。而夹在中间的木匠父子则心虚许多,眼神躲躲闪闪,看上去有些猥琐。
“你们在江宁械斗,先不说原因,就此事而言已经是严重蔑视我朝法纪。”
吴济坤和徐元朗脸色一急,刚想申辩,侯玄演接着说道:“吴济坤年近古稀,于国有功,不便在公堂受审。着吴守玉替父受审,给他搬个椅子,在旁听审。”
徐元朗脸色更加难看,相反的吴家人反而长舒了一口气,王爷毕竟还是念旧。
侯玄演接着和颜悦色地说道:“徐元朗也是资助过北伐的人,虽无功名在身,也不必伏地听审。”
徐家人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唯有木匠父子更加害怕,这是什么意思,两边都是关系户,难道要拿我们父子开刀?
侯玄演笑嘻嘻地站起来,对着木匠父子说道:“至于你们父子,虽有贪财之德亏,难掩巧技利之大功。纺车革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将来贫者有衣穿,乃是造福百姓的功德。”侯玄演脸色红润,越说越激动,对着左右官员说道:“如此英才,当赏,重重赏。”
堂下堂内一片哗然,大家带着瓜子板凳,携老扶幼全家出动看好戏来了。结果看了一出摄政王和稀泥?
而和稀泥大师此刻仍然侃侃而谈,直把刑部大堂变成了茶楼所在,言语间不过是鼓励大家向木匠父子学习。
徐元朗听的云山雾罩,搞了半天到底是吴家的错还是徐家的错?
侯玄演终于停止了对木匠父子的夸赞,转而说道:“至于江宁械斗,吴、徐两家皆有不是,着各赔对方千两银子,用以抚恤受伤伙计家属。至于这个水力纺车,既然是木匠卖给了吴家,又卖给了徐家,这是朝廷的过错。”
“王爷,这怎么是朝廷的过错了?”旁听的张煌言听不下去了,忍不住打断了他问道。
“此事归根结底,是朝廷的法度不健全,大明律中可有断此案的依据?”
张煌言哑口无言,这主儿完全不把朝廷威严当回事,代表朝廷当庭认错那不是自降身份么?
侯玄演却不以为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承认自己的错误非但不会丧失威严,反而会提升朝廷的公信力。
侯玄演见张煌言不再说话,转过头来继续说道:“本王决定从即日起,着文渊阁、司礼监、刑部、工部抽调人手,完善法度,制定一套规范。凡是发明革新,创造未有之物,皆可申请‘专利’,凡是用此物获利者,要么买断‘专利’,要么须支付费用。朝廷将保护‘专利’十五年,十五年后此物人人皆可用。
今日的案子,既然是因为朝廷的法制不健全,那么就由朝廷出钱,买下小木匠的水力纺车‘专利’,送与吴、徐两家所有。今后大明商人的工厂若用此车,或者相仿的车,皆需支付银两给两家。”
专利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大明,此时除了侯玄演,其他人的脑子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
但是这个案子的影响之大,势必会通过这些吃瓜群众,传遍全国。
侯玄演是整个大明最受关注的人物,所有关于他的轶事奇闻,都有着广阔的听众市场。
‘专利’这个词,也势必随着大家的传扬,早晚人尽皆知。
吴济坤和徐元朗在侯玄演的调停下,重归于好。双方一起走出了衙门,脸上看似很平静,心中却涌起了滔天巨浪。商人对钱是最敏感的,‘专利’这个东西,分明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水力纺车的作坊建成之后,效率比以往提升了几十倍,这个东西岂能不推广开来。到时候全国的商人谁想用,就要给自己付钱,虽然不知道多少,但是积少成多还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最振奋的,莫过于那些匠人,以往老老实实做工就是了,现在却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一旦跟小木匠一样,搞出一个‘专利’来,那不就意味着有了大把的钱财。
不出侯玄演的预料,这件案子迅速被传播开来,街头巷尾都在议论。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波发明热,各种样式的发明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各地的专利衙门开始以府为单位兴建,大明土地广阔,想要都到一处申请是不可能的。
开始的时候,大家苦不堪言,人多了杂了,什么样的发明都出来了。有的根本就是毫无用处,甚至闹出很多笑话。
终于,户部出了一个高招,申请专利需要先缴纳一定的费用。若是评判出来是甲等专利,可以返还所有费用。若是丙等专利,则不退还所缴费用。
如此一来,才打住了这一波全民发明热潮。
在明朝,这个传播的速度已经足够快了,但是侯玄演还是不满足。
政令如何才能最快地速度影响全国,在没有电视、广播的时代,唯有报纸这一条路。好在他在全国的扫盲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说干就干,侯玄演马上派人叫来了礼部尚书顾炎武。
顾炎武的在礼部这些年,刚开始出尽了风头,但是越到后面越没事干,只剩下四夷馆和鸿胪寺还有事干,其他的衙门基本上就是摆设。
来到王府之后,亲兵带着他来到书房,顾炎武隐隐听到书房有女子嬉笑声音,便止住了脚步。
秦禾上前敲门道:“王爷,顾尚书来了。”
“快请进来。”侯玄演整了整衣襟,看着推门而入的顾炎武,笑道:“给顾大人上茶。”
旁边的丫鬟潇潇福了一记,转身出去沏茶,顾炎武问道:“王爷召下官来,不知所谓何事?”
侯玄演从桌上拿出一张纸来,顾炎武往前一瞧,王爷所用的纸张质地也是一般。看来外界风传王爷北伐之后,艰苦朴素,回京时候一声破旧衣裳,并非虚言啊。
侯玄演却不知道简单的一张纸,在顾炎武心里已经脑补了一出清廉节俭的反腐大戏,兴冲冲地说道:“你看这个。”
顾炎武接过纸张一看,排版十分清楚,几篇文章有的是说朝廷政令,有的是漠北捷报,用词十分简洁易懂。
“这是邸报?”顾炎武一眼就看了出来。
侯玄演拍手道:“不错,本朝的通政司自从甲申国难之后,一直就没有再重建。我打算重开通政司,而且这次面向百姓发行,以确保地方与朝廷齐心。”
通政司就是大明朝廷中,专门负责邸报的出版和发行的衙门。
顾炎武一听眼色一亮,礼部清闲这么久,所有的官员见了自己都忧心仲仲的生怕失业,没想到就落下这么个大活来。
“王爷此举高明啊,这样一来政令通畅,朝廷的意志也可以快速地布施四海,正是一招妙棋。”要不是这声音中气十足,侯玄演都怀疑眼前的顾炎武是马士英假扮的了,这语气完全是马士英的口吻,不过也说明了顾炎武对此事是很赞成的。
“呵呵,既然顾尚书也觉得可以,就回去着手准备吧。此事宜早不宜晚,尽快办好我们也好早日看看效果。”
顾炎武兴奋劲一过去,马上问道:“就是不知道面向百姓,他们会不会掏钱购买,不然光是纸张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侯玄演笑道:“现在不是过去了,外番金银流入,民间藏银不少,多写点百姓感兴趣的内容,自然可以让他们养成购买邸报的习惯。”
有钱就是好办事,礼部的批条刚刚拿到,户部的银子已经到位。
顾炎武兴奋地带着礼部的闲散官员,精心准备了第一份金陵邸报,侯玄演一看大为光火,这玩意以前的秀才都不一定能看懂,这像是面对百姓么?
礼部官员光顾着卖弄文采,诗词歌赋、骈俪散文,措辞优美,多含典故。这东西要是在士子间,倒是可以引起共鸣。
但是既然有活干,礼部官员就干劲十足,修订版的很快就出来了。
侯玄演一看,这次还不错,除了详尽地解释了专利的含义,以及各种规程之外,还有漠北大捷的一些英雄故事。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吸引小民的目光,顾炎武找了当朝几个大佬,写了自己的一些童年趣事,刊登其上。
侯玄演望着中间的空缺,说道:“这个地方也利用起来,可以连载一些传奇小说之类的,话本也可以。”
顾炎武点了点头,问道:“哪几本适合?”
侯玄演不耐烦地说道:“我大明人才济济,好的小说不计其数,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这种旷世奇作,都可以连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