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八百里加急的情报(1)
入秋之后,天气渐渐凉爽,除了正午时分还有些炎热之外,早晚已经要穿夹衣了。藉此秋高气爽,许都司空府的后花园中,曹操正在小宴荀彧、郭嘉和陈昱三人。
班师回朝已经有段时日了,十万精锐也进入许田大营休整,只待秋收之后,粮草丰足了,他们必将兵锋直指关中。这件事情早已绸缪好了,就等着秋收呢。
当然,十万精锐也需要休整一两个月的时间。
今日之小宴,一者是他们君臣几人联络感情,再者就是详细商议接下来要出兵的事宜。
毕竟,欲决胜以千里之外,必先运筹于帷幄之中。
“西凉军不足为虑,可虑者乃汉中刘备也!”
郭嘉灌了一口美酒,咳簌几声,然后说道。
各种原因,郭嘉如今“百病”缠身,即便是名医也束手无策了。是以,官渡之战这种决定性的大战中,基本都是荀彧和陈昱二人出谋划策,而郭嘉多数时间留在许都养病。
接下来,主公要进军雍凉,郭嘉一言便直指要害。
说实话,西凉军都是莽夫,无论是他郭嘉出马,还是荀彧或者陈昱出手,都能将马家军玩弄于股掌之间,覆灭西凉军,夺取关中,这都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按照探知的情报来看,主公想要夺取关中,乃至兵临雍凉,还是有着不小难度的。
因为,刘备在支援马腾!
二十多天前,刘备的右军师庞统,出现在关中,分分钟就帮助马腾夺取了函谷关,进而席卷了洛阳,然后又拿下了虎牢关。如今,洛阳和虎牢关明显已经加强了防御。
这倒还罢了,问题是,曹军若出兵关中,刘备会不会直接出兵干预?
“奉孝所言不错,若刘备插手的话,主公夺取关中就有了变数。”
陈昱摸着胡须,沉思道。
昔者,刘备其实与马腾差不多,司空轻易就能将刘备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自从诸葛孔明做了刘备的军师之后,形势明显就不同了。不是陈昱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他们三人绑一块,都未必是人家诸葛孔明的对手呢!
是以,如今的刘备,是如虎添翼,势力虽小,却足以与曹司空抗衡矣。
荀彧给曹操和郭嘉斟完酒,然后笑道:“刘备虽然有可能成为主公取关中之掣肘,但是,据可靠消息,刘璋已经集结二十万蜀军在剑门关,似乎随时准备攻打汉中。”
“是以,少则半年之内,刘备必然无暇他顾!”
蜀中距离许都何止是千里迢迢,细作想要将蜀中的消息传递道许昌,这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做到的,许多消息送达许昌时,只怕都已经过时了。不过,蜀军聚兵剑门关,随时准备攻打汉中,这个消息肯定是不会有错的。
荀彧的分析,让曹操眼前一亮。
此前,他也担心刘备搅和关中战局,但是现在根据荀彧的分析来看,刘备只怕自身都帮不过来的,哪里还有精力插手他曹操的事情?
三人正喝着小酒,并讨论着出兵关中时有可能遭遇的各种意外,却见许褚走了过来,在曹操耳边低声禀报道:“主公,有来自汉中的情报,八百里加急!”
许褚身为曹操的亲卫统领,必须随时护卫在曹操身侧。
曹操和荀彧他们小宴时,就是许褚在后花园外站岗来着。
……
“来自汉中的八百里加急情报?”曹操闻言有些诧异。
目前来说,汉中不可能有什么大动静的吧?
即便是刘备也刘璋死磕起来,那也不值得动用八百里加急送情报的啊。
要知道,情报不比其他,玩八百里加急送情报,就必然会暴许多探子和细作的身份,不是重大事件,谁也玩不起八百里加急送情报的。
接过许褚手中的密信,验明了火漆和印鉴之后,曹操一目十行的看起来。
然而,曹操很快就惊讶得了站起来。
“信使呢,让他进来,我有话要问!”曹操对许褚问道。
即便是送达八百里加急的信使,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进入司空府的后花园的。是以,这封密信,是许褚代为递进来的,而信使却只能在司空府的前院待命。
“主公,汉中发生了何事?”,信使尚未领进来,荀彧出声问道。
刚才许褚的禀报声,他们自然也听见了的。来自汉中的情报,玩的还是八百里加急,这必然是汉中有什么大动静,而且还很有可能是针对主公的大动静。
“三位也看看吧,真希望这份情报是假的!”曹操苦笑着,将密信递给荀彧他们。
很快,荀彧他们也相继看完了密信,然后密信上的内容给震惊得目瞪口呆。
“主公,这情报是假的吧?”陈昱不敢置信道。
情报记载:刘备起大军十万,东出,其目的直指宛洛!
“我也希望这情报是假的,所以才要询问信使。”曹操苦笑道。
其实,看到情报的时候,曹操虽然不敢置信,却已经有**分相信了。毕竟,潜伏在汉中城的细作和探子,不可能拿一封假情报来糊弄他曹司空的!
即便是用间,这也不可能!
情报所的内容,只要留意,最多三五天的时间,许都还能自己打探到。
……
很快,信使就被带了进来。
“小的拜见司空!”信使进来后,对曹操躬身拜道。
“你从汉中而来,密信上的情报想来不假,那么沿途可曾有何动静?”曹操问道。
信使,只是送情报的,而情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信使是无权知晓的。不过,既然这位信使是八百里加急从汉中而来,那么刘备起十万大军东出这件事情,信使也必然是知晓的。
毕竟,十万大军行动,这是不可能瞒住有心人的眼睛的!
“刘备起大军十万,东出,据说其目标就是宛洛。小的经过西城县时,刘备大军的前锋已经抵达西城县。”信使恭敬回答着。
这件事情在汉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是以信使也能知道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