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一
七月一开始,德国最主要的三大报纸《柏林晨邮报》、《柏林日报》、《柏林地方通讯报》,开始陆陆续续登载了一些,在普通德国人看来很有些奇怪的文章,这些奇怪的文章主要谈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德国在东西方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交流中,所应起到的作用。
特别是最近刚刚在德国兴起三个份廉价报纸,《世界报》、《明镜》与《图片报》,则是更加热烈和直接的讨论起,在德清关系和德日关系中,德国所应起到的作用,并且结合东亚可能的外交走势,引发了德国整体外交安全政策的大讨论。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明白,这三份最近刚刚兴起的廉价报纸,与太子宫,尤其是与维多利亚皇储妃基金会的隐秘关系。三份报纸的创立,实际上是乔伊在四月获得巨额资助后,历时近两个月,通过多个信托基金和一连串的托管、代持等等方式建立的。
这三份报纸创立之初,乔伊就赋予了它们明确的定位,《世界报》注重信息来源的广泛和文字的简练,关注国际新闻,强调专业性和权威性,主要面对德国国内的上层精英,报纸风格偏右倾、保守,注重对德国皇室和政府的权威报道。
甚至于在乔伊的鼓动下,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资本家们,以《世界报》为根据地和大本营,着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也夹杂着大量,对德国新教观点的宣传。
与乔伊前世的《世界报》办报宗旨如出一辙。
至于《明镜》,则偏重于对社会现象、政府政策和德国普通人的民生问题的关切。文字通俗易懂且笔锋犀利,敢问、敢说、敢质疑是《明镜》的鲜明特点,报纸风格明显的左倾、强调社会变革,一经推出就受到德国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和支持。
因为巜明镜》的这些办报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投稿。尤其是马赫教授与他的支持者们在《明镜》上开辟的专栏,通过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再解读,让很多德国中低层人士认识到,原来通过社会变革,而非革命,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图片报》一如乔伊的前提世风格,最擅长于爆料、八卦和猎奇,如果说前两份报纸是大雅,那么《图片报》就是彻底的大俗,俗不可耐的俗。
但是这份俗,却抓住了人性中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且《图片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到了有图有真相,照片与图示的比例大于文字的比例,说是报纸其实更像是画刊,与报纸的名字一样名符其实。
《图片报》在政治上可不讲什么左右,讲究的是庸俗立场,对待一切事物都从庸俗经济学、庸俗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完全是一幅为城市里的小市民,底层公务人员,小白领们服务代言的架势。
与当前柏林三大主流报纸偏重学术,偏重理论不同,乔伊暗中支持的这三家报纸,则更加注重在事实的基础上,联系欧洲与德国的实际情况。
通俗的说,就是一切都从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的角度出发,都用是否对德国人民有利为标准,来评价任何一项由德国政府和国会颁发的政策、方针和行动。
比如《世界报》对德清关系的切入点,就是从俾斯麦大人的大陆联盟外交学说和大陆均势理论出发,提出了世界不仅仅是五球(欧洲五强),而应该是七球,除了欧洲五强以外,还应该加上美国与亚洲一强。
并且得出结论,德国外交应该放眼世界,不能局限于欧洲一地,应将德国人的大陆联盟发展成世界联盟,俾斯麦宰相大人非但要五球玩的好,更要七球在手不落地。
德国与列强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国与国之间利益争夺,尤其是关乎于德国发展的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全球。
在相互之间的竞争方式上,《世界报》提出了和平竞争,公平竞争,用德国制造和德国人永不放弃的铁血精神,去广交好友,并且直接在报纸上喊出了,德国外交应该秉承新教的世人平等原则,应该无论国家大小强弱,德国外交都要一视同仁。
在德清关系上,《世界报》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有利于德国民众的福祉面前,政府的外交身段是否应该变得更加柔软,如果只需要一句“对不起”,就能换来德国工业的巨额订单和德国人的就业,那么政府对他国政府说对不起,这么做是否有损颜面?
在亚洲一强的选择上,《世界报》倒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国家名称,反而是详细又详细的介绍了清国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正在进行的明治维新。清日两国之中,到底谁是那一强的思考留给了读者们。
在《世界报》多日的连载中,有读者直接来信询问,为什么亚洲只能一强,而不能二强并立?
对于如此刁钻的问题,也让用化名为《世界报》捉刀的乔伊大感棘手,亚洲是否能两强并立呢,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明镜》对德清关系的评论,则是站在德国社会产业工人的角度,《明镜》的一连串文章,直接代表工人阶层的利益提出问题,如果德国政府获得了清国的巨额订单,那么这些政府订单应该由那些地方的,那些工厂来生产?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将如何?
甚至《明镜》在报纸上直言,目前某些德国工厂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过低,而且对工人没有基本的劳动保护,这些血汗工厂就不应该获得政府订单。
这种贴合工人实际,为工人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呐喊的作法,一下子就在工人阶层中获得了极大的好感,使《明镜》一举超越众多社会民主党同情者的报纸,成为工人阶层最喜爱的报纸。
在德国外交问题上,《明镜》的步子迈的更大,声称按照基督教救世原则,德国外交应该以人本为主,同情弱小,做为一个新兴的欧洲强国,应该摒弃那套毫无骑士正义感的,单纯炫耀武力的传统外交方式,希望德国的外交基于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公理与正义。
在对清道歉上,《明镜》的编者按声称,做为欧洲新文明的代表,可以为欧洲传统势力对东方文明造成的伤害道歉。
敢说敢言的《明镜》成功的将欧美那些倡导人本、人文主义思想者目光从英国伦敦吸引到了德国柏林。在国际上,柏林大有成为欧洲新思想中心的架势。
在国内,在德国的帝国联邦议会中,很多政治人物敏感的意识到《明镜》的价值,纷纷开始在《明镜》上撰文,要求政府在综合考虑德国各地工厂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工人的呼声,将这些政府订单放到那些对待工人优渥的工厂去。
必须承认这些政治人物的投机行为,立刻受到了德国产业工人阶层的拥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数位政治人物凭借这轮政治投机,获得了帝国联邦议会的坐席。
腓特烈皇储也借着《明镜》的这番舆论宣传,顺势发表了经济部的声明,宣布所有的来自于德国政府的订单,都将优先考察德国工厂的社会福利,只有那些社会福利达标的工厂,被录入政府采购目录的企业,才能获得巨额的政府订单,而且政府还要每个季度去这些企业做社会责任审核。
在巨额的政府订单和巨额利润面前,企业家的整改动力是惊人的,德国钢铁业巨头、化学业巨头、制造业巨头、电气业巨头们,纷纷发表声明,列出改进的时间表,以响应腓特烈皇储和德国政府的号召。
《明镜》的这种注重调查,以严肃的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敢于直击社会弊端的报纸风格,在德国国内迅速的引起巨大的反响,在这种反响中,腓特烈皇储亲自拜访了《明镜》在柏林的总编辑部,直接称赞《明镜》为“德意志的自由民主的堡垒”。
庸俗的《图片报》,切入点依然的是那么庸俗,甚至连一番简单的清国风土人情都不介绍,而是很直接的在报纸上用图片的形式,把德清两国之间可能的存在贸易领域,直接列了出来,里里外外充满了铜臭味。
按照《图片报》所做的人口统计,清国人口将近4亿,如果这4亿人需求德国的工业产品,也就意味德国4600万人口,每人德国人要服务八个清国人.....目前已知的德清之间的贸易订单就将近8000万马克,而未公布的订单据说要上亿....
《图片报》的编辑们在报纸上不无夸张的说道,来自他们可靠的小道消息,德清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两国间的长期贸易协定。
《图片报》不无得意的认为,从1879年夏天开始,德国国内很可能出现用工荒,德国的失业率将创记录的低于1%!工业产值也将是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最高的一年。
当然,在最后的社论中,《图片报》将这一切归功于威廉一世的英明领导,腓特烈皇储的天才般的智慧,以及“和平宰相”俾斯麦大人努力工作,言辞之肉麻,那怕脸皮厚如乔伊的人,也觉得难以承受。
德国国内,在左中右,高雅与庸俗的媒体轰炸下,到是全国上下统一了认识,只要是对德意志人有益的事,赔礼道歉就赔礼道歉!
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却不这么认为,一场关乎于西方文明在落后的东方文明前,如何确定自己地位的舆论与外交战斗,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