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绝品黄茶韵(下)
今日,天刚蒙蒙亮,农庐带着满脑子的心思、背上干粮和礼品出了门,前往太平顶。
太平顶,因山上有百口井,又名百井山,有古迹遗存和古老传说,为一大自然人文景观。太平顶属荆山山脉东南延伸带,海拔一千三百余米,素有“南颐县第一山”之美誉,堪称“寰中绝胜”。
农庐向太平顶进发。先是经过一段平缓的小路,尔后越过爬升的坡路,此时已至山脚下,农庐兴致盎然地开始登山,沿途山峰巍峨,翠峦叠嶂,绝壁斧凿刀削,山岩奇突诡异。顺盘山小路而上,树油绿,叶绯红,自斑斓彩带蜿蜒而行,仿佛漂浮于云间,几度峰回路转,又绕着山腰如穿画廊一般。
其时,一石一草,一树一花,野趣盎然,空灵清郎。长天一缕,间有雾白丝带飘过,亦云亦岚,浓淡相宜,缠绕峡间。太平顶依然是吐翠沁绿,步移景换。
农庐行至途中,日光渐升,朝阳轻泄。待回首,远山如黛,淡云似雾,近处山坡上杂木丛生,色彩缤纷,黄间以绿,绿涵以紫,紫则杂以深红。又行数里,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便驻足观赏,真乃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这太平顶上,相传“娘娘池”、“将军坟”和“太平寺”等古老传说。
据说某一朝,黄帝要带兵打仗,便把娘娘安置到太平顶,有一位将军陪着娘娘。不巧,娘娘长奶疮了,就用百井里的水洗,居然洗好了。久亦生情,或因娘娘洗奶疮时让将军看见了胸脯,将军对娘娘就产生了爱慕之情。也许因为道德观的缘故,最后娘娘跳下悬崖。将军觉得无法交代,也拔剑自刎了。今岩下娘娘墓犹存,山上的将军坟尚在。
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多少让人感到一丝丝悲凉。
农庐待至山顶,视野宽阔,岚气轻浮崖下,云雾缠绕头顶。极目远眺,九天苍茫间,诸峰若拱,峰峦绵延不绝,苍茫难辩,其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
太平顶的香火曾盛极一时。早在唐朝时,就有座太平寺在太平山顶,属于佛教圣地。后迁至半山腰,可能是为了方便讨香火钱吧。到清朝时,佛教的地盘被道人抢去。
那么百井是如何在高山之巅挖出来的呢?
相传有道人在山上塑了祖师像,供上座时,水太多,便依地掘井,天长日久,便掘了百口井。这就是百井的来历。这多少让人感到神秘,也心生疑惑。
现在,农庐已是大汗淋漓,终于爬到了太平顶,登上顶峰,仿佛人与仙共存,山与天相偎。伫立山巅,犹如置身飘渺的仙境。云、山、天,一统于宇内,气象万千。从四面八方吹拂而来的云气萦绕于心身,农庐直觉自己也成了一座屹立的山峰。颇有“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了。试想,即使是在山上修佛、万事皆空的僧人,也会被这恢宏气势所折服。
这时,农庐找到了师爷家,却发现房门虚掩,不见师爷的踪影。
农庐向周围的邻居一打听,原来他进山采草药去了,不知今天回不回来。
农庐听了,决定耐心等待,在这里安营扎寨,一心一意等师爷回家。他相信,心诚则灵。
他把孝敬师爷的“茶祖茶”和天心毛尖放在桌子上,将自己带来的腊肉、香肠切好煮上,再把孝敬师爷的楚王酒打开,拿酒壶温着,把白米煮上,静候师爷回来畅怀共饮。这些都弄好了,农庐觉着心头热乎乎的。
傍晚时分,师爷背着药篓一瘸一拐地回来了。
农庐连忙迎上前去,接过药篓,笑呵呵地跟师爷打招呼,嘘寒问暖,热情有加。
师爷却并不领情,不冷不热地说:“你不在茶坊里发财,怎么有空爬到我这破茅屋里来了?”
农庐听了,不急不躁,仍满面笑容地说:“想师爷了,我特意带了师爷喜欢喝的茶叶,爱吃的腊肉香肠,还有一坛好酒,我们师爷俩要痛痛快快喝它几杯呢!”
“那可不敢,我可做不了你师爷。你的父亲本事大着哩。”显然师爷还在记恨当年和农庐父亲闹架的事,对农庐也是话中带刺。
此时,他俩已落座。农庐倒是一点也不计较,只管倒酒夹菜,和师爷聊起山外的新鲜事,这话题绕着绕着,渐渐就绕到黄茶制作上了。
师爷听后,连连点头,说:“做好黄茶,你这回要争一口气了!”于是喝酒也痛快了,几杯入喉就红了脖子,说起茶事津津乐道。
见师爷有些心动,农庐连忙又添了杯酒,接下去说:“这次京城来人,要我们的上等黄茶,这是多大的面子啊,现在我接了这个事,要显显我们做茶人的本事!”
“哈哈。”师爷朗声笑了,说道:“农庐啊,我就喜欢你这股子劲。好,这个事接得好!”
农庐见火候已到,话锋一转,说出了在制作绝品黄茶上遇到的一些困惑。
师爷一听,停下酒杯,愣愣地望着桌子上的酒菜不言语了。那眼神里掠过一丝沧桑,又像是一束即将点燃的星火。
农庐连忙给师爷“灌米汤”:“我向京城来的官爷拍了胸脯,说我师爷是做黄茶的高手。只要他出山,这事就是小菜一碟。有我师爷在,哪能塌了我们茶人的面子?!”
奉承归奉承,话倒是实话。
农庐连忙把一块腊肉夹到师爷碗里,又给师爷满上,举起了酒杯。
师爷一仰头,来了个满杯见底。随后,牙齿一咬,就表态下山:“好的。”
这一回,他是真心实意要帮农庐一把,以解多年的心结。
师爷把杯子重重地往木桌上一放,颇有当年的威风,大声说道:“该是让黄茶抖抖雄风的时候了!”
隔日下山,农庐请师爷独自进了制茶坊。他们在制作间连续干了五天五夜,连茶饭都是送进去的。此时,那制茶坊就像一个闷罐子,一切都是严格保密的,只有柴烟从烟筒里冒出来,茶香从制茶间的缝隙里钻出来……
几天后,绝品黄茶——天鹿黄茶诞生了!
这天鹿黄茶正是农庐前辈当年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禁欢呼起来,如同完成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那样欣喜若狂。
农庐给了师爷一个深深的拥抱,久久不愿松开。
师爷见状,拍拍他的肩,调侃道:“你都是当父亲的人了,怎么还这样?”
农庐喜极而泣。
制完茶的第二天,师爷又要悄悄回到太平顶的家中。
临行时,他特意交代农庐,这次下山之事千万不可对外张扬,他还想过几年悠闲的日子。
高手总是在民间啊!
所以,后来有人询问制作经过,农庐总是笑而不答。
有的人生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的人竖起大拇指。有的人夸奖道,了不起!
这天,南颐县城人流如织,有赶来看热闹的,有前来贺喜的,也有来喝茶的。此时此刻,农庐望着茶叶骡马队伍渐渐远去,进京的贡茶终于启程了。
农庐竟是一眶热泪,洒落衣襟。巫青也在一旁抹着激动的泪水。
又一日,农庐夫妻邀请茶界名流前来品鉴,直到夜深月斜,云雾山茶坊里柴火还旺着,大家爽朗地笑着,茶香满屋地飘着……
天鹿黄茶,以杀青后独一无二的闷黄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以天鹿为最”。它以其味醇、色秀、香馨、液清久负盛名。黄茶发展到在农庐手上,已经获得了重生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天鹿黄茶,被选为贡茶。
汪秀才品鉴完天鹿黄茶后,兴奋不已,饱蘸浓浓的茶情心韵,赋诗一首,题名《黄茶经》,诗曰:
天鹿黄茶荆山韵,
若水涧溪竞相流。
环子脚兼鱼籽泡,
清纯甘爽心中留。
世间万物皆有道,
唯独兰栗香难求。
从此贡茶登天远,
身披黄甲赛金秋。
汪秀才送给农庐四个字:绝品黄茶!
他说:“天鹿黄茶有三绝:一绝生于丹霞地貌,二绝为顶尖黄茶,三绝为贡茶。”汪秀才的这一观点,后来被世人所接受。
天鹿黄茶,自天心岩上青龙潭的第一缕阳光开始,循着山泉悠悠,溪水潺潺而来。它地处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立体气候明显。这些都是形成绝品黄茶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