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古镇蕴黄茶
古镇春秋,黄茶作伴,时光荏苒,父子情深。
经过一番艰苦的情感和思想挣扎,现在,农敬堂已经完全沉淀下来了,就一门心思投入到茶事上了。
他开始找到了原有的感觉,经过凤凰涅槃,在父亲制茶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精心制作,终于开发出精品黄茶,取名“天鹿黄茶”。这真叫“苦心人,天不负”。
那么,中国“黄茶”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般而言,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
因此,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农敬堂把自己关在制茶间,曾经与父亲的点点滴滴,那些温暖的画面,不自觉地涌上了心头。他总觉得父亲时时刻刻在那里关注着他,并报以微笑。
俗话说,伤到极处就是醒。农敬堂终于醒来了。
他心想:不能辜负了父亲在世时的精心教养,更不能对不起农家的祖先,这制茶的手艺,现在到了自己的手上,决不能断了香火!
他下定决心,不仅不能断了,而且还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为了使自己的制茶技艺不断精进,他在荆山深处,遍访名师,哪怕有一丝线索,他都会马不停蹄地赶过去,不辞劳苦,虚心求教……时光在一点点雕刻他的心性和技艺。
他也会学着他父亲的样子,一有空,就去拜访寺院制茶高手,与僧人一起品茶论道,谦虚学习制茶技艺,同时使农家的茶业得到发扬光大。
正如一首诗所说的那样: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用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这首诗,正符合农敬堂此时的心境:他多想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啊……现如今,所有的一切,全靠他一个人扛起。
在青莲古镇,看饮马河边的花环、龙岩村树下的时光……它就像一枚沧海“遗珠”,静悄悄坐落在荆山深处,这是通往西南西北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龙岩村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古老村落,它还保留着千年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村镇。可以看到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串角,古朴大方。虽然墙壁早已斑驳,但门楣雕花不失情趣盎然。
去青莲古镇的那天,天空飘起了雨,雨水顺着雨具沿落下来,像时间轻轻地滴落。农敬堂在雨水里感触时光遗留的痕迹。
巷边的小菜馆,菜单上写着土锅菜、山药炖山鸡……看得他垂涎欲滴,索性坐下来,点两盘菜,来了一杯谷酒。他想让时光慢下来,停留在这一刻,可以用闲散的节奏来丈量他心中的古镇。
青莲古镇面积不大,吃完午餐,农敬堂一边走,一边看,四周的老建筑充满了岁月感:古戏台、古商舖、古马店……河边还有一棵百年古槐树。置身其间,只觉渺小如蚁。这是农敬堂的父亲在世时,常带他过来玩的地方。
他只想在这一刻,不能虚度光阴。
这时,他坐在老槐树下。风起,片片花瓣如细雨飘落。这似有王维的那句诗意:“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于是,农敬堂沿着古镇老街,准备过一老桥,回龙岩村。
在远远望见它的一瞬间,他觉得彷彿在梦境里一般。站在桥上,眺望远处的青山、云雾、河水、稻田、茶园……
如果可以,他想和父亲再一起生活,在青莲古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回到茶事上。在天鹿黄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上,尤其是在制作的环节把控上,农敬堂颇有讲究:经过杀青、炒二青,再进行闷堆、拣剔,炒干等工序,逐渐完成茶叶的嬗变。其中,闷堆是形成天鹿黄茶特有品质的重要工序,他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方法:
即茶坯堆积在竹盘内,拍紧压实,上盖湿布,闷堆5-6小时,促其色泽黄变。因此,制作出的天鹿黄茶成品,不仅色泽金黄(略带鱼籽泡),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而且风格独特,品质超群。
随后,农敬堂请来徐才运,又邀请茶界名流对天鹿黄茶进行品鉴,得出的结论是:
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其妙处在于清凉与兰草香味的高度契合。这就改变了当时缺乏名茶的窘境。
于是,天鹿黄茶的名声不胫而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商人茶客,纷纷前来茶栈,或品茶,或购买,或鉴赏,客流商流不断聚集。
“三济堂茶栈”又逐渐恢复了元气。
雨停了,晚霞映红了天边,初春的晚风吹过寂静的山岗,龙岩村有些微凉……
鸟儿隐入山林,山村的树梢上挂着黄昏的恬静,炊烟在四周缓缓升起。村中那棵昂扬的长青树,不知历经多少时光的洗礼,岁月的变迁,仍然枝繁叶茂。
老人们总喜欢在夕阳如火的晚风里,在树下的石桌上温一壶茶,来一场对弈,不时爆发的争吵,连同飘散的茶香和炊烟,去了我们不曾抵达的时空。
时光流过花样年华,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熟悉的人,以及莫名的相恋,早已渐行渐远。
时光造了一座隐秘的桥锁在云雾山里,所有人都看不清终点,但都从这座桥上经过,拼命赶路,甚至来不及欣赏世间的美景。当人们抵达终点,回看来路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这座桥开始的地方。
对农敬堂而言,他是在寻找,在缅怀,而不是迷失,这桥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他父亲在世时搭起的那座简易的小木桥!
不,更准确地说,于他,那是一座承载过千钧之力的风雨之桥、心灵之桥、茶叶之桥!
这父亲的小木桥,一直屹立在农敬堂孜孜不倦追求的茶业里,就像一道笔直的彩虹,横挂在他那日夜苦念的黄茶经卷的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