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三章 初开制茶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天午时,窗外的阳光照进房间,这时,农开甲微睁双眼,那抹强光刺激到他,忽然清醒过来,心中有一种久违的敞亮。

    农开甲已经卧床数日,尽管疼痛难忍,但心思还是在农家的茶事上,这让他放心不下。他想起自己的爷爷农毅杰,早年开的制茶坊,心里就热乎乎的。

    农毅杰八岁开始当学徒,跟着一位姓潘的掌柜学习制茶,潘掌柜深得茶理,有一道独门绝技,能做几十种好茶。

    这潘掌柜在家人的影响下从小就爱喝茶,茶瘾越喝越大。那些嫩叶,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茶瘾。他干脆把老茶砍下,放在大锅里蒸熟,去掉梗,把茶叶慢慢揉制,烘干,压成茶饼。这种老茶叶味道浓烈,几乎无人问津,他就留着自酌自饮。

    有一天,茶坊里来了一位蒙古人,他的脸上有一道斜长的疤痕,腰间还别着一把蒙古弯刀。潘掌柜心里“咯噔”一下,只怕是来者不善,肯定没什么好事。

    蒙古人见潘掌柜一副吃惊的样子,还傻傻地站在那里发呆,就把腰间弯刀取下,重重地放在桌上:“掌柜的,把你的绝品茶叶端上来。”

    潘掌柜对小伙计一挥手:“去把云雾山黄芽拿出来。”

    不一会,小伙计就拿出沙壶,给蒙古人泡了一杯茶。只见每片芽茶倒立水中,茶水清幽,发出一阵淡香。蒙古人二话不说,端起红砂杯一饮而尽,直呼:“还有没有好茶?”

    潘掌柜心虚,黄芽就是绝品茶了,蒙古人却不满意,那只能退求其次:“把云雾山毛尖拿出来。”

    小伙计递上一杯毛尖茶,汤色淡绿,每片茶叶都是一芽一心,安静地躺在红砂杯里。

    蒙古人一饮而尽,失望地说:“还有没有更好的茶?”

    这时,潘掌柜的脸上冷汗直冒,让小伙计轮番端出十几道精品茶,可蒙古人还是不满意:“都说你潘家的茶出名,看来不过如此,害得我跑了这么远的路,你要赔我的损失。”

    潘掌柜心想,这蒙古人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明明都是精品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什么这不好,那不中意,得了,破财消灾吧。

    这时,他直接让管家端出五十两银子来,打发走人了事。

    蒙古人好像受到了羞辱,起身就把银子打翻在地,掏出几根金条说:“你看,我不缺这几个钱。”

    潘掌柜一阵心慌,蒙古人既然不爱钱,那他是为何而来?不得而知。

    这蒙古人抓起弯刀,一言不发,满脸怒气地盯着潘掌柜,这让潘掌柜更加发慌。

    为稳定情绪,潘掌柜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

    蒙古人立马起身,走到潘掌柜面前,看到茶汤碧绿,不由分说地夺过茶杯,一饮而尽,痛快淋漓地大喊:“好茶,好茶。你给我预定六十担,一个月以后我来拉茶。”

    听到此话,潘掌柜楞在那里,一动不动。

    蒙古人丢下几锭黄金:“价钱你来定,但不能误了我的事。”说完,蒙古人跳上马就走。

    潘掌柜摸着温热的黄金,总感觉这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潘掌柜立即安排伙计们收购老茶。

    此时正值秋季,很多茶农都要修剪茶树。过去剪下的茶枝当柴火,现在有人收购,自然十分乐意。很快就收齐了老茶。

    潘掌柜在院内架起几口大锅蒸茶,等茶叶都蒸完了,他发现不好了,前面的茶叶堆在一起,已经发黑。如果再去收茶,肯定赶不上趟,也会误事。尤其麻烦的是,这些茶叶如果再进行揉制,不知道要请多少伙计。

    为了赶工期,节省时间,潘掌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不揉茶了,直接在太阳底下爆晒,再用木炭火按批次烘干,两不耽误。全作坊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忙活了近一个月,才把这批茶叶赶制出来。潘掌柜如释重负。

    蒙古人如约而至,当他看到六十担茶整整齐齐摆放在院子里,十分开心。对潘掌柜竖起大拇指:“给我泡杯好茶来。”

    潘掌柜马上拿出自己的老茶,给蒙古人亲手泡茶。

    蒙古人端着茶杯,并不急着喝,指着其中的一担茶说:“我要尝尝这个味道。”

    潘掌柜暗叫糟了,他本想蒙混过关,没想到他如此精明,只好硬着头皮泡茶。

    两杯茶一对比,蒙古人的脸色大变。只见潘掌柜的老茶汤色依然碧绿,可这次制作的茶却是红色。

    蒙古人拔出弯刀:“你在里面加了什么?是不是毒药?”

    潘掌柜摇头,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没毒,没毒,你看我都喝完了。”

    蒙古人半信半疑,潘掌柜在茶杯里又加上开水,蒙古人端起茶杯,一口气喝完,激动地说:“这才是好茶,我军将士就是要这样的好茶。”

    潘掌柜一时语塞,呆若木鸡,蒙古人问:“多少银子?”

    潘掌柜犹犹豫豫地伸出三个手指。

    蒙古人一看,就丢下三千两银子,拉着六十担茶走了。

    潘掌柜这才愰过神来,惊喜不已,他本想是说三百两,没想到一下子赚了这么多钱,这太意外了。

    后来,蒙古人经常来买茶。潘掌柜才得知他是蒙古驻内地的茶使,专门为蒙古将土采购茶叶。这都是因为昭君把楚地茶叶带到蒙古后,将土们吃了身强力壮,很少生病的缘故吧。蒙古大汗就让他来楚地买茶,他这才慕名找到了潘掌柜。

    潘掌柜听说蒙古高原寒冷,以牛羊肉为主食,缺乏蔬菜,有人把生茶直接放在嘴里嚼着吃。所以茶使以为味道越浓,茶就越好。潘掌柜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嗜好,竟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后,纷纷效仿,大量制作老茶。这其中就有农毅杰。

    农毅杰在潘掌柜那里学得制茶的好手艺。不久,就另立门户,开了一间制茶坊。

    起初,虽说制茶坊比较简陋,但农家茶叶品质优良,不久,前来购买的人渐渐增多,在这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别看制茶坊不大,在那时,却养活了农毅杰的一家老小,并略有结余。这就为农家在制茶上打下了根基。

    随后,农毅杰的这绝门制茶手艺就在农家传承下来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