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讳
天已是大亮,但见乾清宫里,内侍从左至右熄灯,烛火一盏一盏的熄灭。
天子高坐垂帘之后,帘外之人看不清他面上的喜怒,这也是天子保持高深莫测的一等办法。
而垂帘外,首辅申时行安坐在那,不发一言,由着其他大臣向天子唇枪舌剑。
次辅许国昂然立在下首,不时扫过正在进言的兵部尚书王一鄂。
三辅四辅王锡爵,王家屏都在捻须凝思。
吏部尚书宋纁方才进言受挫后,就站在一旁不再出一言,似有几分怒气未平。
户部尚书石星听了王一鄂的话,眉头微动似要出面争执,但看了一眼垂帘之后却没有再说。
至于刑部尚书陆光祖似一直在盘算着什么,不知是不是等着有什么一鸣惊人之言。
而暂署工部的杨俊民那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左都御史李世达则是一副十分认真的样子,一般而言这样的廷议,若非他人动问,他一向不在上面说话的。
至于通政使朱震孟,大理寺卿卢维桢官位低微,他们知道在这样的廷议中二人处于人微言轻的位子上,故而若没人询问,他们绝对不会出言。
但见兵部尚书王一鄂奏道:“……由言官们所奏而知,自万历十六年,蓟镇南兵屡屡鼓噪,协众要恩,其兵气愈骄,行愈横,最难束也,此已成蓟镇痼疾。”
这是一笔烂账啊。
所为蓟辽两镇的南兵,就是当年张居正当国时,用戚继光为将所编练。
当时戚继光镇守蓟镇时,以所募两万南军为师范,照南兵的架势编练北军。张居正当国时,有戚继光为总兵,蓟镇云集雄兵十几万,使蒙古不敢南犯。
但天子亲政后清算张居正,连戚继光也是跟着失势,并于万历十六年去世。
没有后台的南军顿时犹如后娘养的孩子,不受朝廷待见,拖欠军饷之事时有发生,甚至因此屡屡激起士卒鼓噪。
这些事情众朝臣都是心照不宣,就算有心为南兵说话,但因为顾忌天子的态度,也是不好说。
因此兵部尚书王一鄂上奏后,朝堂上陷入沉默,没有人接话。
但闻垂帘后,又传来一声磬响。
显然天子是在催问,怎么都哑巴了?
申时行捻须,朝堂上一直为南兵说话的是原左都御史吴时来,当年正是他保荐谭纶,戚继光到蓟镇练兵的。
现在吴时来不在了,谁来为南兵说话?
申时行仍旧稳如泰山,继续坐在椅上。
倒是许国看了申时行一眼,然后袖子一甩出奏道:“王部堂,近年来户部入不敷出朝廷欠饷而至各地士卒鼓噪屡有发生,又岂止是南军一支。”
王一鄂道:“许阁老,蓟镇南兵与别镇不同,把守京畿重地,每名士卒每月从朝廷支银一两五钱,这一年就是十八两,待遇之优厚乃各边仅有,然而南兵犹不满足屡屡协众挟恩,如此是报答朝廷之法吗?”
许国笑着道:“王部堂此言差矣,当年蓟辽总督谭纶因募南兵曾上奏先帝,燕赵之士虽多慷慨,但自从备胡以来,锐气尽矣。非募吴越习战卒杂教之,事必无成。由此可知北兵早已不堪一战,必须用南兵守卫京畿。”
“至于募兵一年十八两银子,谭纶当年向朝廷有所解释,招募之兵与尺籍之兵不同,尺籍之兵平日受朝廷所养,优恤备至,而招募之兵无素养之恩,有疾即汰,又无归老之计,若银两再不丰厚,无人乐从。”
许国与王一鄂争执了一阵,王锡爵出班道:“两位听王某一言,眼下九边用兵,朝廷应选将练兵,保番御虏为先,若是骤然裁撤易动摇军心。”
许国见王锡爵支持自己,当即点点头道:“不错,此事朝廷早有定论,兵部不必屡屡渎奏
。”
王一鄂连连冷笑,好个许国,这么快就拿内阁来压自己了,看来是着急要接申时行的班了。
一声清脆的磬响,天子也认为话题可以结束了。
王一鄂无奈只能拱手退下。
这时张诚出声道:“陛下坐在这里半个时辰了,没听到一句新鲜的。裁官裁兵以往各部科道都议了不知多少次了,当然廷议嘛,就是要大家说话,如此也好集思广益。但这些寻常事,几位阁老部堂大可以到平日里商议,但眼下御前廷议,皇上从想听的还是西北,西南,东海的边事,这些都是当务之急啊。”
张诚说完但闻一声磬响,天子赞同了他的意思。
张诚话音刚落,这边刚刚退下的王一鄂却再度出奏,许国眉头一皱,看来王一鄂今天是要将官司打到底了。
王一鄂道:“张公公,话不是这么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旦打战,钱粮就是兵家大事。平日里士卒可以一顿干一顿稀,但一旦上阵每日就要实打实两斤白米。平日里九边欠饷大家睁一眼闭一眼,可上阵不拨足了,下面士卒如何肯卖命?全靠仰仗天恩来报效朝廷吗?”
“大胆妄言!”田义一声怒斥。
王一鄂瞪了田义一眼,梗着脖子向天子叩头道:“老臣无能,不能胜任兵部尚书之职,还请陛下另请贤明主管兵部。”
见王一鄂要在御前辞官,陈矩上前道:“王大人,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不然朝廷养卒两百年何用?至于九边欠饷,皇上还屡拨内帑,哪个边军至今不感激皇上的天恩。王大人,还请不要让皇上为难。”
众人又劝了几句。
“臣妄奏,还请陛下恕罪。”王一鄂收回成命,站起身退到一旁。
申时行清了清嗓子道:“还是议正事吧,前几日经略尚书郑洛上奏,说他一人总理陕西三边军务独木难支,恳请朝廷另择督臣,总督三边。此事诸位议一议。”
之前火落赤部犯边,前任三边总督梅友松被革职为民,故而三边总督空缺,暂有经略郑洛兼顾。
这关乎西北的边事之上,本该兵部尚书王一鄂出来陈言的,但见王一鄂气鼓鼓地站在那,这时候谁也不会讨没趣去问他了。
但是此事其他人又不好进言,因为前任兵部尚书曾同亨在此事上与申时行意见相左,最后不得不辞官。
在这等场合上话不能乱说,这关系到站队问题。要办实事是要得罪人的。
所以殿上一阵沉默。
这时候张诚问道:“几位大人怎么不说了?”
殿内众官员仍是无人说话,大家都看着王一鄂,但王一鄂竟闭起了眼睛,双手拢进袖子里站在那养着神来。
“怎么方才几位大人聊起如何开源节流来各个口若悬河,一旦落到了实事,怎么就不说话了?”张诚笑着与陈矩说道,言语之中是满满的嘲讽与奚落。
此话一出户部尚书石星忍不住要出班进奏时,一名太监推门急匆匆地赶到乾清宫内,与张诚耳语了几句。
众文臣心道这是何事?
但见张诚越听面色越是凝重,然后进入垂帘之内向天子禀告。
片刻后垂帘一挑,但见天子从垂帘后步出。
看来天子终于是按耐不住了。
众官员抬头看了一眼天子,都是深感一段日子不见,天子似乎又胖了一些。
但见天子负手立在殿中,待众官员重新参拜后即问道:“礼部尚书林延潮还没有到吗?”
天子金口询问,门外一名太监进殿禀告道:“启禀万岁,方才来报礼部尚书已是刚进了东华门。”
天子道:“速宣!”
“回来。”
“外头似又下起雪了,用轿子将林卿接进宫里来。”但见天子吩咐道。
但见这名太监犯难,宫里乘轿是唯有申时行,张诚方有的恩宠啊。
一般官员哪有?就是内廷急切之间也没有轿子可用。
但见申时行出声道:“启禀皇上,用老臣的轿子去接林尚书吧!”
“可。”
然后天子于殿内踱步,一时之间众官员也不议论了,其实从方才到现在廷议是一点进展也没有,一直绕着朝廷没钱如何开源节流的事扯啊扯。
天子是一点耐心也没有了,这一次出面打断,索性直接请林延潮入殿。
这期间大家也不议事了,所有人就等着林延潮一人。
但大家明白僵局就在这里,朝廷的积弊不是一日两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难道林延潮能几句话之间就能解决问题吗?
这时候,殿外的雪又下大了。
殿内无人说话,静得是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众官员默数了好几遍乾清宫的砖头,却听闻隐约之间沙沙的脚步踏雪声。
然后宫外一名太监出声道:“哎呦,林部堂啊你可总算来了,皇上与众大人都在殿里等了许久啊。”
但闻一个年轻的声音在殿外道:“令圣上万金之躯等候,林某实在是罪孽深重,还请公公立即替我禀告。”
“皇上吩咐了,林部堂来了不必禀告,直接入殿就是了。”
“既然如此,林某也唯有从命了。”
而说完之后,林延潮提起官袍下摆一步一步从台阶走上乾清宫大殿,今日自己方到京城,即遇上了九卿廷议,还是天子亲自主持,此事实在是令他没有一点准备。
到了殿前,等到左右把门太监当即推门。
林延潮看了一眼殿中但见天子,申时行,众官员都正在看着自己。
林延潮心底一凛,这气氛不对,怎么看起来像大家都不讨论,一副站在那边干等着自己的意思。
林延潮没有想太多,跨过门槛径直入殿然后向天子参拜后道:“臣林延潮叩见陛下,还请陛下恕臣来迟之罪!”
但听天子温言道:“大雪延误,也是情有可原,林卿平身入列吧。”
“谢皇上!”
林延潮起身后向殿内众大臣们作了揖,众大臣们也是欠身回礼。
然后户部尚书石星,兵部尚书王一鄂都是左右让了一让,空出一个身子的地来。
林延潮知道这就是自己的位次了。
往殿上看,申时行坐在连椅上,然后次辅许国站在第一位,下面依次是王锡爵,王家屏,吏部尚书宋纁,户部尚书石星,数到林延潮自己时正好是第六位。
至于王一鄂即便身为堂堂兵部尚书,位次也在自己礼部尚书之下,再下面是陆光祖,杨俊民,李世达等等。
这时左右太监已是给天子搬来一阵龙椅。
天子面南而座,这就是周易上所说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天子道:“既是九卿都到齐了,那就继续议吧,方才说到哪里了?”
侧坐一旁的申时行道:“回禀陛下,方才议到经略尚书郑洛上奏,说他一人总理陕西三边军务独木难支,恳请朝廷另择督臣,总督三边。再之前说的是要不要裁撤南军。”
天子道:“诸位继说吧!”
堂上寂静片刻,然后户部尚书石星正要出奏。
天子伸手一止道:“石卿方才已是屡次进奏,现在就林卿没说过话,此事朕要听一听林卿的意见?”
林延潮:“???”
林延潮看了一眼石星,天子哪里有这样说话的,这不是得罪了石星吗?而且哪里有刚到就问事的道理,好歹也让我歇一口气啊。
但见天子道:“林卿才识卓著,当初为讲官时,朕早已了然。后来林卿为大臣的时候,又是屡进耿言,是一个极敢说话的大臣。今日朕下诏召你来,也是想你刚到京师,还没有与朝中哪位大臣通过气,所以想来会与朕直言不讳的。”
林延潮闻言恍然,原来如此,天子是这个意思。
自己快两年没有回京了,乘着刚到,最必然与朝堂大佬在事上没有先达成一致,所以天子要自己不要考虑立场,有什么说什么。
但是自己要不要直言不讳呢?
这令林延潮犯了难。
林延潮还记得自己上一世刚进体制里的时候,师长曾嘱咐自己。
体制里是一个需要收敛个性的地方,多看多做少说,特别是你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迷信真理而不相信权威。
事实上这些话林延潮并没有太认真放在心底里,真理和权威哪个大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结果……
这一世林延潮刚进翰林院时,甚至后来到了在内阁办事时,纵然有三元加持,但收敛了性子,要多低调就有多低调。在张居正,张四维面前,努力克制自己仗着穿越者的先知先见在领导那装逼的欲望。
但是现在呢?
要不要提意见?自己这一次进京来出任礼部尚书就是决心干一番事的,现在的自己不是当初那个人微言轻的林延潮了。
不过林延潮虽抱着这样的打算,但在这第一次九卿廷议面前还是犹豫了。
对于火落赤部犯边的事,以及裁撤南军的事?其他朝臣们心底头没有主意吗?他们肯定是有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说?就是怕在御前说了以后当了干系,或者触了什么利益相关。
就好比郑洛的事,朝廷派人去,经略督臣不合,两个容易干架,西北再打败战,就要担责任。
不派人去,郑洛在西北无人肘制,出了什么事,你也要担责任。
此事对林延潮而言毫无关系,说了以后要担责任,何必要趟这浑水。
林延潮可以用新官上任还没了解情况,不敢指手画脚,而且还是在这样的军国大事上的理由来回绝。
但这时天子声音微冷道:“怎么连一向直言敢谏的林卿也有什么不好说的地方吗?”
林延潮微微抬头看向天子,自己这时候要不要说?
当直当隐?
当方还是当圆?
林延潮记起来,上一世时网络上最崇拜的堪称最会为官的曾国藩,曾说过一句为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何为坚忍呢?
历史上咸丰皇帝刚登基,下诏求言,也就是求批评求真话,时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竟把咸丰的话当真,真写了一份奏章直言不讳地交上去,结果咸丰气得是当场跳脚。
还有一事就是曾国藩在江西剿太平天国时,其父曾书麟去世。
曾国藩立即给咸丰上疏丁忧,咸丰皇帝刚受到信时,曾国藩已是走人回家去了。
曾国藩未等朝廷诏令先行离职令咸丰很生气,但咸丰还要他坐镇江西,于是让他夺情。
曾国藩听了回信要他夺情可以,条件是让自己任江西巡抚。
咸丰知道后是震怒,直接让曾国藩不要回来了安心悲痛去吧。曾国藩求官失败后心灰意冷小孩赌气般上疏说,以后没什么事情,我不会专折奏事了,咸丰回了三个字‘知道了‘。
林延潮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这两件事上曾国藩坚忍在哪里?
不过他也反推一个结论,为官有的时候不能太懂事。
有时候圆就是方,方就是圆。
所有人都以为我官越大胆子越小,顾忌这顾忌那不敢说的时候,那么就是我要直言不讳的时候了。
于是林延潮进奏道:“那么臣就先说南兵的事!”
天子闻言眼睛一亮。
此事与林延潮虽不是利益相关,但这个道理他必须要争的。他虽不认识戚继光,但他认识俞大猷啊!
作为深受倭害的福建,哪个闽地百姓不受他们的大恩啊。
林延潮道:“臣以为朝堂上有南兵北军之争,以此来比较南兵与北军哪个更擅战,甚至引入南北之争,此乃是别有用心。”
“何为南兵北军之争?臣窃以为就是卫所兵与募兵两种募兵之争,而不在于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