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有理
封常清仍一付作难的样子,犹豫再三方才开了口。
“张少卿,实不相瞒,你来到军中这么久了,不觉得少了一个人么?”
张博济一怔,左右看了看,又回想了昨日里会面时的情形,倒是让他心有所悟,不错,的确有些奇怪。
“监军中使不在此地么?”在他想来,封常清的上头,不光有个安西大都护,还有朝廷派来的监军,有什么重大的决定,这些阉人可能没有决定权,却有着监督和直达天听的渠道,如今就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封常清摇摇头:“他与少卿一样,想要与吐蕃人和谈,结果不幸丧身于吐蕃人的城中,故此我军才会连夜疾发,拿下了那座城池,找到了中使的遗体。”
“什么!”张博济吃惊地推案而起,这个消息,可比一场战事的结果还要震撼。
监军是否有权力与敌和谈,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想来如果人家一意孤行,封常清这个权摄节度事,是不好阻拦的,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谈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盟约,就是天子也只有嘉许的,毕竟那是自己的人。
他能想像到中使的急切,一旦成功,封赏自不必说,调入京师受到重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这份前程,值得冒上一次险,当然,结果不如意,又能怪得了谁去?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吐蕃人为何要杀使?换句话说,他们都已经杀了一个了,会不会再杀另一个?张博济感到了一阵后怕。
事情的经过,刘稷一早就有了准备,当下由他侃侃而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忠君爱国的残疾人士,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只身赴险,最后壮烈牺牲的。
全过程。
“......我等攻入城中时,只找到了满地的尸体,可怜中使身中数箭,性命已然垂危,依然拉着属下的手,饱含热泪,指着怀中一物,说道‘请将此物呈与陛下。’便阖然长逝。”
此事,封常清等人早已经听咄骨利说过一遍了,没想到同样的话,在刘稷的嘴里说出来,让人又是忍俊不住,不得不低下头去,专心致志地摆弄那些吃食,才不致于让人看出来。
张博济与程千里二人对视了一个眼神,心知此事必定是真的,还没有人敢于做出这么容易拆穿的假,况且是杀害中使。
可事情太过匪夷所思了,吐蕃人如果这么做,不吝于自绝生路,他们还想要什么和谈?
“此事,吐蕃人怎么说?”
“属下在破城之时,捉到了此城的城主,他的话,少卿以为可信否?”
刘稷揭破此事,当然有所恃,吉隆宗嘎是个意外的收获,他的家人都在城中,就成了最好的人质,本来他也不知道城中发生的一切,既然唐人要他说什么,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家人的性命,说就是了,作为贡塘城的城主,边境一带的召集人,他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好整以暇地一句话,顿时让张博济哑口无言,如果真的是吐蕃人的高官,朝廷一定会采信他的说辞,那么事情就成了定局。
现在的情况是,他该怎么办?
吐蕃人如此行径,给前路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他开始有些后悔,那么爽快地答应出京,谈不成也就罢了,真要那样死掉,连尸首都找不回来,岂不冤枉?
“少卿勿扰,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封常清剔着牙缝里的肉丝,很没形象地说道。
“从长?哪还有时间计议。”张博济的焦急之色溢于言表。
封常清看了一眼程千里,后者面沉如水:“程中丞,你若是此刻去信于阗,调来北庭兵马,加上于阗、龟兹两国之兵,用得了几日?”
程千里摇摇头:“太晚了,他们还要翻越昆仑山,只怕一个月都无法到达。”
那就是没折了,封常清心里有了底,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北庭无法指望,那就只有别寻他途。”
“计将安出?”张博济被他一番话,打击得毫无信心,此时只要有一根稻草,也不得不抓住,刘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此地,我安西兵马不过六千余,加上程中丞的骑军,也就一万出头,这点子数目,吐蕃人是不会放在心里的。”
“唯有联络他国,象雄、尼婆罗都是我朝的友好邻邦,若是他们肯助阵,赢面就会大上许多,少卿以为然否。”
张博济忙不迭地点头:“正是,正是。”
“可人家也不能白帮忙,他们心向大唐,咱们此次出兵,立刻就弃暗投明,反戈一击,现在朝廷要议和,咱们总不能一转身,就将人家给卖了吧,到时候,吐蕃人卷土重来,会如何对付他们?将来传出去,我大唐舍弃自己的属国,又是何等的形象?天朝上国,天可汗,天子的威望。”
“何在?”
“那依中丞所见呢?”张博济被他的一番话给绕晕了。
总算是说到正点子上了,封常清抹了抹嘴,扔下擦布,从几案上站起身。
“象雄之地,已属我朝,尼婆罗国,心向大唐,二者皆是我不可轻弃之邻邦,为此,必须要与吐蕃人议定,战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上述两国施以报复,若有一兵一马出现在两国的土地上,则视为背弃盟约,将与我大唐重燃战火,且再无平息可能。”
“这......”张博济听得目瞪口呆,他的感叹还没有发出,就听到下文。
“此乃其一。”
在刘稷的心目中,此时封常清的形象,高大端正,直追后世的张局座,义正言辞,比肩央视的发言人。
“其二,双方界线,河陇一带自不必说,安西这边,须得以两国实际控制线为准,贡塘城已在我军的囊中,便以臧河上源为界,吐蕃人不得南下而牧马。”
“其三,吐蕃人杀害我中使,等同欺辱陛下,主辱臣死,此事一定要有个交待,否则一切作罢。”
“其四,吐蕃人素来阴奉阳违,从无信用可言,为了保证盟约的顺利执行,须得以赞普亲子为质,若有假冒亦同此例。”
“其五,战争的赔偿问题,我大唐战士的血,不能白流,军费抚恤,均由吐蕃方面承担,具体数额,双方当另行商议。
“其六,关于历次战争中的被劫掠的天朝子民,须得一一加以清点,尽数放回,不得有任何借口拖延或是欺瞒。”
“其七,惩办战争罪犯......”
......”
听到最后,张博济已经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洋洋洒洒地几十条内容,全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的,这样的条件,吐蕃人要是答应了,与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他要怎么去和人家谈?
可听上去,这里面的每一条,都显得那样的有理。
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