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3章:叛乱、戒严
{ }沛郡的混乱,并没有持续太久的时间。
镇守豫州的乃是陈宫、徐晃已经高顺等将领,得知沛国发生叛乱的事情之后,徐晃与陈宫商量之后,当即派遣高顺率领五千兵马前往沛郡平叛,参与叛乱之人,为晋军全部处死,对待这些叛乱之人,晋军是不会有丝毫的姑息的。
既然选择了叛乱,就要有承受失败之后的代价的想法。
驻守豫州军队的快速反应,让豫州其余各郡暂时稳定了下来,其实不少人是在暗中观望的话,如果沛郡的叛乱,晋军不能很快制止的话,将会出现更多叛乱的事情。
叛乱这种事情,有时候也是要看声势的,参与叛乱的更多是世家中人,他们不仅是对曹操有着感激之心,在晋国世家的生存空间被极大的限制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在长安危急的时刻,选择叛乱是最为适当的。
但是在沛郡叛乱,无疑是很愚蠢的做法,沛郡处于豫州境内,虽说与九江郡相连,但当前九江郡乃是属于晋国的。
这样的叛乱肯定是难以成事。
当前晋国驻扎在刚刚平定的州郡之中的皆是军中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震慑宵小之辈,让这些心中有想法之人不敢轻易的流露出来。
豫州的大军用快速的行动,让这些存有异心之人明白,即便是到了这种时候,想要从吕布的手中得到更多的好处也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吕布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世家的影响力虽说很大,但是晋国的军队到来之后,得到的是民心,将原本世家手中的田地分给了普通的百姓,让普通百姓对晋国感恩戴德,即便是世家有着异心,百姓肯定不会受世家的蛊惑。
豫州沛郡出现叛乱,为高顺率领大军平息之后,高顺对待叛乱之人没有丝毫的姑息,若是世家中人,直接下令满门抄斩,到了这种时候,高顺明白不能让世家心存侥幸,让那些想要背叛晋国之人看到背叛失败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代价。
高顺乃是军中的将领,他不会去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他需要做的就是维护晋国的统治,让晋国在豫州的统治不能动摇。
徐州、荆州亦是发生了叛乱,不过这些叛乱为晋国大军以极快的速度平息,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相对于晋军刚刚平定的州郡,在冀州、青州、幽州等地却是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虽说经历过这次对战曹军和江东军的事情之后,各地的主帅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军中将士忠诚晋国并没有变化。
原本属于晋国的州郡,不仅官员认真,百姓也是从中配合,百姓可不希望他们的生活陷入动荡之中,让更多的宵小在这种时候被官府抓住,就会让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
百姓是纯粹的,他们不想失去手中的一切,就会尽力去维护这些东西。
百姓的支持,让各地的官员在打探消息上方便了很多,百姓的数量众多,有心之人在暗中行动,想要彻底的避开百姓的视线是困难的,说不定什么时候,百姓发现了异常之后悄悄的报给了官府。
晋国动荡的消息传到江东之后,孙权却是选择按兵不动,非是孙权不想趁着这个机会,从晋国的手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而是晋国的情况虽说有些危急,但是并没有严重到陷入动荡之中,只能说是瘟疫的到来,让长安城人心不稳。
似豫州等地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难以让晋军焦头烂额,这种时候出兵进攻晋国的城池,引来的将会是吕布的怒火。
荆州和豫州等地的军队亦是加强了防守,江东军想要趁虚而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说当前江东军也不具备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不仅是军中将士的战斗力,江东在粮草方面的支撑也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按兵不动才是最为适当的。
吕布是善于创造奇迹之人,多少在寻常人看来难以完成的事情,到了吕布的手中成为了现实,这种时候江东军若是攻打晋国的话,或许能够得到一定的好处,但是当晋国缓过来之后,将会给江东带来多少的灾难。
江东之人在心中祈祷着这场瘟疫最好能够带走晋国主要官员的性命,吕布在其中再好不过了,而在江东更是广为流传着晋国之所以爆发这次的瘟疫,就是因为吕布的残暴。
在世家的眼中,吕布就是残暴的,如果吕布对待世家能够宽厚的话,多少世家也不至于说迁移到江东来了,他们背井离乡而走,也是出于无奈。
不仅是江东之人,整个晋国亦是在关注着长安周边的情况,此时长安处于戒严之中,想要得到有关长安的消息是困难的,吕布的命令在长安周边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力,晋国的官员是清楚的。
而今对于晋国各地的官员来说最为主要的是在这场动荡之中能够让晋国尽可能的稳定下来,只要让城池稳定,就是莫大的功劳,尤其是荆州、兖州、徐州和豫州之地的官员,更是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之大。
表面上四州之地仍旧是平静的,但是四州的官员却是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所幸的是吕布占据四州之地以后,以极快的速度削弱了世家的实力,让世家在长安发生情况的时候,没有反抗的余地。
世家的影响力被削弱之后,纵然是他们仍旧有着一定的手段,在军队的面前也是脆弱的,晋军可不会和世家讲道理,军中的将领更是不会给世家颜面。
长安城处于戒严的状态,但是有关外面的一些重要的消息还是能够传递进来的,戒严只是对于普通的官员和百姓而言的,若是一个国家的都城,不能做到与外界联络,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而在这时,也是考验晋国的时候到了,吕布倒是要看看,在暗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反抗晋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