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五章 热带沃土(一)
1645年3月中旬,新华港,暴雨如注。
最后一批运输东方移民的船只刚刚离港,五艘“飞毛腿”级大飞剪运输船补给完毕刚刚离开,顺着莫桑比克暖流与西北风,顺风顺水地往本土而去,当然,他们中途会在南非河中港短暂休息一下。五艘船除了带走了上个运输季(164344运输季)最后一批约两千名待运明国移民外,还有大批新华夏地区的热带特产:剑麻、椰子、硬木、煤炭(将在塔城港装运)、蜂蜜、驼峰牛等农牧产品或矿产品。
而当初他们从本土驶来时,满载的却是布匹、皮具、机械设备、金属工具、武器弹药等工业制成品。甚至于一些原产于新华夏的紫檀、红檀、乌木之类的珍贵木材被运回本土后,又以高级家具、乐器、马车车体、长矛杆等制成品的形式返销了回来。为此,本地的居民们支付了不菲的费用,而这也是目前正在本土活动的新华夏开拓队队长史钦杰极为不满的地方:新华夏实在太缺乏各类技术人才了,发展得实在太过于滞后了。
不过先不谈本土如今各类人才也相当紧缺,毕竟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单就说新华夏这个东岸共和国最大的优质硬木产地居然连像样的木匠都没几个,这就让人无法理解和忍受了。为此,史钦杰在去中央跑项目前,曾经暗地里授意新近代理新华港镇长的前海军中士凯尔想办法从明朝移民中截留一部分技术人才。这批人中有相当部分是当初郭升整体迁移过来的禹城、商河两县的县民,既然是整个县城的人口都被弄过来了,那么其中各行各业的人才自然不少。
为此,对史钦杰的交待深以为然的凯尔也在本地暗自找了一帮人,让他们趁从澳洲运过来的移民在港内等船兼修养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如感情拉拢、欺骗、恐吓、利诱等将移民中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截留下来。而截留的理由无非就是身体状况太差,不适宜远航,而那些负责运送移民的船长们自然也不会在这件事上特别针对他们。因此基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反正回到本土后自有民政部和新华夏开拓队打官司,关他们屁事啊!
不过终究是对本土依赖太大,凯尔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他只是集中拉拢截留了一批新华夏地区急需的木匠、医生以及一些年纪偏大的老农。木匠自然是要被分配到本地的木材加工厂内工作了。史钦杰早就想扩大木材加工厂的规模,并使其逐步能够生产一些本地的日常消费品,如木碗、筷子、乐器、马车等等。这些东西现在本地不是不能生产,而是产量严重不足,成本也很高昂。本地目前只有寥寥几个技师能够生产这些“高级”制品,木材加工厂内占多数的学徒工们目前还真就只能干干一些处理原木之类的粗活。
有了这些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明朝木工后,再加上他们带的徒弟,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将新华夏的木材加工业发展起来。在史钦杰的眼中,优质木材资源丰富到爆的新华夏地区居然还要从本土大量进口木制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也是他所无法接受的事情。等到本地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走上正轨后,他是很有信心扭转新华夏目前“不正常”的进口局面的。到了那时候,新华夏将会向本土出口大量红木家具、高级乐器之类的木制品,以赚取其中的高额利润。
除了木匠外。新华夏地区对经验丰富的农民的需求也非常大。这些人一般年纪已经不小,从黑水地区经澳洲抵达新华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将他们留在此地倒也说得过去。如今新华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以来并不怎样,每年产出的粮食也就刚刚够本地(新华港和塔城港)消费,并略有一些盈余出口到澳洲地区。
粮食种类以易生长、产量高的深根作物玉米和红薯为主,盖因此地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淋溶作用比较旺盛。因此多较为贫瘠的砖红壤。其实砖红壤也不是一点营养都没有,它主要是表层土壤的养分被雨水大量带走,因此显得较为贫瘠。不过其中层和下层土壤的养分却较为丰富,甚至一些表层土壤的养分也被雨水冲刷到了下面,因此,新华夏殖民地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深根作物玉米和红薯。以尽量削减淋溶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老是这样显然也不行,毕竟玉米和红薯这种农作物营养不够丰富,对人体生长尤其是身高方面有一定的负作用。君不见清末中国人的身高普遍偏矮,其中未必就没有红薯的一番“功劳”。因此,本地的主政官员们一直在想办法种植一些其他的作物。以改善本地的粮食结构,免得经常占用宝贵的运力资源从南非甚至奥斯曼帝国进口小麦。而考虑到本地湿热的气候以及丰富的降水,史钦杰等人初步将水稻种植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农业项目加以推广。
说实话,新华港附近的条件并不是太适合水稻种植。马达加斯加最好的水稻种植区还是位于岛中部的中央高原地区,那里气候相对凉爽,土地较为肥沃,降水也不差,如果好好开发的话绝对是一个大粮仓。不过那里目前还是麦利那人的地盘,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数个封建王国,彼此征战不休,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王国已经快要吞并整个地区了。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东岸人能够觊觎的。而且,因为东岸人占据了他们原本窥视的塔城港地区,因此双方之间的关系一直也不是很和睦,想要与他们贸易购买一些水稻也不是很现实。更何况史钦杰相当怀疑以中央高原地区不时发生战争的局面以及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他们到底有没有余粮还不好说呢。
因此,万事还是要靠自己。这次史钦杰将地点选在了与新华港只隔着一条水道的西半岛,即后世安齐拉纳纳市机场所在的半岛。目前这个半岛上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然后清理出了大片的空地,其面向新华港的一侧还修建了一个小型的码头,能够停靠一些吨位不大的渔船或小火轮。岛上前几年的时候建了一个火药厂,有工人不到百人,分为养猪车间与配药车间两部分。其中养猪车间目前拥有数百头肥猪,每天产量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与从新华港内用渔船运送过去的许多牛羊粪便一起,作为配药车间硝田的生产原料,产量倒也相当不错,最早远东地区使用的火药就是从这里运送过去的。
现在史钦杰想在这里开辟一些水稻种植区。为什么选这里呢,主要还是这里的土地相较于新华港那边略微肥沃一些,再一个这里农家肥较多(附近就是养猪场),能够给贫瘠的砖红壤增添一些肥力,在降水较少的旱季还是能给土壤质地以极大改善的。
不过目前这些水稻种植区的面积史钦杰并没有打算弄多大,因为水稻的特性,很容易孳生大量的蚊虫,给种植水稻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要知道,现阶段新华港的卫生条件已经改善了那么多,每年的人口死亡率依然在10%左右徘徊。要不是本土时不时地迁移一些居民过来的话,新华港与塔城两地的人口这些年来一定是呈负增长状态的。
当年郑家开拓台湾,移民年死亡率达到令人震惊的30%,从大陆福建地区好不容易弄过去的移民基本三年就死掉大半,就连郑成功本人都死于疟疾,而这也是郑家势力始终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所在。而到了后世日据时期,在日本人投入了大量力量改造环境、提倡卫生的生活习惯后,台湾的年死亡率很多年份仍然保持在10%左右,疟疾在这其中“功不可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热带地区,在这个年代实在是人间地狱啊!而这么高死亡率的最大致命因素就是疾病,其中主要是指靠蚊子传播的疟疾。
受限于药物的稀缺,目前新华夏地区除官员、技术人员、军人之外的广大群体依旧无法覆盖进宝贵的金鸡纳树皮粉的治疗范围内。大部分人得了令人谈之色变的疟疾后依旧只能自生自灭,运气好的也许病情能够缓解,但大部分人是不够这么幸运的,他们只能在痛苦中哀嚎着死去。也许只有等到国内平安县以北附近山区种植的那些金鸡纳树种群扩大后,他们才能够有机会得到治疗,至少目前宝贵的药物只能优先治疗官员、技术员和军人,其他不够格的人即便把全部身家都捐献出来也得不到这种救命的药物。
因此,在西乡(即新华港以西半岛)地区,种植水稻的居民们必须严格注意防护措施。同时,稻田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死水潭之类也必须被填平,以尽量减少携带疟原虫的蚊子的繁殖。同时,稻田内也将放养一些淡水鱼类。这些鱼将以蚊子的幼虫孑孓为食物,能够有效地减缓稻田区域内蚊虫的繁殖速度,同时也能够给农民们增加一些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而从山东弄过来的老农,虽然基本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但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他们总比那些啥都没做过的愣头青强吧,因此被截留下来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