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君明臣贤
温彦博此人能当十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与他的政治主张与李世民相合有关,其谋略或许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但是政治远见,却还在他们之上。
历史上由于他曾经被突厥俘虏,在突厥待了很长时间,对于突厥的情况十分了解,后来给李世民上了迁突厥于关中,河套等地区,以文化教育,教导耕种等手段,促进突厥百姓与汉民融合的建议,深得太宗所重。
这也是为什么自贞观四年,李世民灭了突厥之后,温彦博能够一直身居相位,直到病故,都从未被贬官的原因。
要知道,即便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这样的人,在相位上也是几起几落的,萧瑀,自是更加不用说。
某种意义上来说,孙享福是提前抢了人家温彦博的政治功劳,他加快了李唐灭突厥的速度,提前把李世民引到了民族融合这条轨道上来,导致了本应该晋升相位的温彦博现在只能做次一级的堂部主官。
然而,一个人有才华,是掩盖不了,见事明,是他的优点之一,他几乎是说出了李世民此刻最想说的话。
“温卿言之有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帝和宰相都说好了,外加一个吏部天官,朝堂上还有谁敢说不好吗?
此时,李世民官制改革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朝堂上各部首脑,没有代表世家子说话的人,那些中低级官员蹦跶出来,几个大佬一起出招,很快就被拍死,偃旗息鼓了,这会使得各项政治讨论定型的效率加快很多。
“臣等附议······”
对于大臣们的表现,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准备宣布拟旨,温彦博再度上奏道,“陛下,全国范围的土地清算,职田回收,吏员,杂役等俸禄制定,虽然有关中作为参考,但同时实施的话,需要的人力太多,吏部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臣除了代表吏部向陛下讨要更多的今科举子之外,还建议成立改制巡察组,以从关中四周,向全国逐步推进的方式,来督导地方具体实施改制,如此的话,不光只是官俸改革制度,连公民制度,也可以一步到位,向全国推行,而且,能最大可能的杜绝那些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以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对朝廷阳奉阴违。”
“温尚书此策大善,臣附议。”
孙享福是很少跳出来给别的大臣点赞的,不过温彦博的这个建议,确实有亮点,即能解决朝廷人手不足的困境,又能让朝廷的改革项目,扎扎实实的落实,乃是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办法。
“臣等附议······”
连出两策,温彦博总算为丢了脸的吏部重新挣回了一些颜面,李世民当即便下旨,任命了十几个官员为改制巡查组的组长,等科举结束之后,就将带领一干佐官,以及一些新科举子,从长安周边开始向全国推进,每个小组最多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将一个县的官员职田收回,给原本种植这些官员职田的农夫分永业田,至于官员,吏员,杂役等等人的俸禄,或者劳动合同,有关中作为例子,几乎只需要一个宣读,签订的仪式,就能全部完成,地方百姓的新户籍,便由地方官慢慢统计,更换,上报。
如此一来的话,一个巡查组,一个月就能推进好几个县的改革,十几个巡查组下去,最多到明年年底,全国的州县就能全部改革完毕。
散朝之后,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同留的还有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李靖。
从留下来的人就可以看出,李世民这是要商量军事了。
“渊盖苏文的军事才能果然不俗,高氏大军在他的攻击下连连败退,所据之城,只剩下十余座了,最多月余时间,就会抵抗不住,到时,平灭了内部的渊盖苏文一定会带领大军转攻开原,四部联军,以及善阳派过去支援的两万轻骑兵,都不善守城,只怕苏定方那边的损失会很大。”
李世民将高句丽那边传过来的最新消息给大家看了一下之后才道。
军事上的东西,孙享福其实说不上什么话,然而,他毕竟是安北大都督,北地的实际管理者,如果李世民要对北方有什么军事安排,还要通过他来调派。
“陛下,臣麾下的左护军虽然善守,但需要留在原地防守,善阳的安稳对于北地,乃至整个大唐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一旦有失,则北方可能出现一个大强国,实在是不能冒险调出守军啊!”孙享福大致听出了李世民的意思,开口道。
他说的这一点,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就是他纠结的地方,打高句丽,小胜一招,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他们的人口基数较大,恢复的很快,亦不能和前朝一样,发动太大规模的战争,百万大军征调起来或许容易,但消耗起来,足以把一个国家拖垮。
“陛下,可否调水军运送莱州的士兵,走海路在高句丽的大后方登录,打游击战,使渊盖苏文疲于应对,无瑕转攻开原?”
以孙享福的脑子,也就只能想到这一点了,如果大唐的水军不去攻打已经被高句丽建设成为军事要塞卑沙城,而是走西朝鲜湾直击平壤,或者直接绕过朝鲜半岛,从背面的东朝鲜湾登陆,攻击元山等地,一定能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因为高句丽的主要防线和大军,都在辽东和新城一带,距离东面海岸线,足有上千里的距离,他们绝对想不到大唐的军队,会饶这么远的海路,去袭击他们的背后,而且,袭击的目的,还并不是占据高句丽的领土,而是,抢钱,抢粮,抢人。
“正明此策大善,高句丽乃多面临海之国,如今,我大唐的水军可以横行海上,完全可以在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登陆袭扰他们,不求多大的战果,一次攻破他们几城,掠他几千上万人口,却是不难,如此一来的话,渊盖苏文一定会四面皆兵,疲于应对,将主力大军分散四周沿海城市,不能对我驻守开原的大军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至少,能在我们的大军出征之前,保持目前僵持的局面。”
房玄龄出了言赞了,一句,李靖又道,“大海于我犹如一马平川,海上路线,确实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而且,还有一颗棋子,咱们也应该利用起来,那便是高德。
此人身在莱州,然而,忠于他高氏的军队,目前为了这个他这个看不到的君主与渊盖苏文作战,其心志必然不坚,外加能征贯战的将领,大多投向了渊盖苏文,高氏军队攻守又不得法,才会出现接连败退的情况。
臣建议,派一善战之将把高德送回高句丽的高氏大军之中,并且帮助高德指挥高氏大军应对渊盖苏文的进攻,即便是败,也要消耗掉渊盖苏文一部分军力,把时间拖到明年下季。”
“药师此策可行,那么,何人可为将?”
“臣举荐左骁卫大将军张公瑾。”李靖在心里思索了片刻,拱手道。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确实只有弘慎最为合适,那朕便下令拟旨了,不过高句丽情势紧急,弘慎从长安出发,只怕到了高句丽······”
“陛下,如果是少量人快速赶路的话,臣有快船,可助邹国公七日之内抵达莱州,而且,臣在莱州外海,还有一支战斗力不错,惯于海上行船的人马,可供邹国公调遣。”
孙享福既然已经想到了将赵龙等人调回长安修养,那么暴露出来也就没什么了,张公瑾文武双全,又善水战,给他一些助力,他必定能很好的完成李靖的战略目标。
闻言,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道“如此,你便立即着手安排船只,朕这便召见弘慎。”
孙享福正欲告退,却又想起了渭南的事情,向李世民道,“陛下,科举放榜之后,您必须要去渭南看看了,只有渭南的生产得到保障,才能供给咱们大军出征。”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此事朕知,便将时间定在琼林宴之后吧!让今科的状元,榜眼,探花,也一同伴驾而行,让他们看看,他们未来即将管理的地方是怎么样一步步建设起来的。”
“诺,臣下去之后,便通知属下安排妥当。”
出了皇城,孙享福直接打马来到了蓝田县的老船厂,这里有许多没有量产的概念船,其中就有以速度见长,类似杨顺水当初打造的那种三帆小快船。
如今,这种船经过全面的升级改进,不仅速度更快了,而且,内置更加的适合持续航行,其船身本来就不大,吃水也不深,即便是冬干期,也能快速在渭水或者运河上前行,顺风顺水外加风力螺旋桨推进,时速可达三十公里。
眼下正是西北风骤起的季节,这种快船一天之内便到可从长安到达洛阳,五六天左右,从洛阳到达莱州出海码头,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孙享福正是因为考虑到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需要快速赶路,才让船厂有针对性的将其设计出来的。
“现在没有倭国人老是跑来打船厂的主意了吧!”孙享福上了快船之后,紧了紧身上的衣袍,向准备亲自为他掌船的杨顺水道。
杨顺水摇了摇头答道,“没有了,不过,咱们船厂大规模招工之后,许多有倭国人特征的人,都跑来应招,被护卫们给赶走了。”
“他们有大唐的户籍?”
“有,是官府开具的,好像其他各种工厂也都有这种情况。”
闻言,孙享福一脸郁闷道,“倭国佬学我之心不死啊!回头得让陛下派人下去查一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