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76章 1267批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难怪当初外面对徐阁老家有多少田地这么关注,原来他家竟有两千顷田地,都比得上一些藩王府了。”
    徐江兰后知后觉,这才发现徐阁老家里那两千顷田地似乎是真的有点多了。
    此时还是万历初期,大明的藩王,特别是初代那些藩王已经经过了几代,在原来皇帝的赏赐田地之外,已经开始了土地兼并,大肆侵占民田。
    但是到目前为止,拥有万顷良田的藩王府,暂时还没有出现。
    其实,大明的藩王府在设立时能够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赏赐田地数量有限。
    宣宗在洪熙元年赐赵王田地80顷,开启了明朝藩王官方赐田的先河。
    在此以前,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虽然也把自己的儿子封王,但是都只是赐建王府和每年从朝廷领取藩王俸禄,并没有赏赐田地。
    自此以后,皇帝赏赐藩王的田地就是几十顷,也就是几千亩。
    这里还有个单位的问题,后世一般面积单位是公顷和亩,一公顷是十五亩地,不论土地肥力,有固定的面积。
    而在大明使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是顷和亩,一顷地等于一百亩土地。
    而因为每亩的面积还要考虑土地肥瘠程度,所以实际土地面积并不相同。
    所以,如果以为赵王所得到的八十顷赐田就是后世的八千亩田地,自然是错误的。
    但是,藩王受封赏赐田地成为惯例以后,之后的藩王每次能得到的赐田数量就一直增加。
    所以到了后面,藩王首次获得赐田一般都超过百顷之数。
    而且,因为后面的藩王受封赐田增加,原先的藩王也借此舔着脸用自己的钱不够为由,想方设法向皇帝讨要。
    面对这样的请求,皇帝大多都会选择接受,每次给与数十顷到数百顷田地的赏赐。
    藩王府的田地,除了皇帝赏赐,还有就是他们自己私下里购置,甚至直接抢夺民田。
    而且,因为大明对藩王府的所有生意都免税,包括藩王府田地、店铺都免税,也导致许多民户为了逃避赋税,选择把田地投献给藩王府。
    换句话说,投献给藩王府的田地,是不交国税和地方官府摊派杂税的,除了交给藩王府地租,其他什么钱都不用交。
    藩王府田地突破万顷之数,其实就集中发生在万历朝,特别是万历皇帝带头突破了万顷这个规模。
    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就藩时,一次性就得到两万顷田地,而万历皇帝儿子福王更是奏请赐田四万顷,虽然最后被大臣阻止,但也得到了两万顷田地的待遇。
    而一些资料里记载所谓“崇王在正德元年获得赐田几万顷”,其实很可能是受封时得到几百顷,也即是几万亩田地。
    实际上在明末时期,崇王朱见泽的后代在汝宁府属七个县里占有赡田、山场、湖、园共地四千七十二顷六十四亩;又在汝宁府境外的陈州、柘城等七州县占有土地二千六百八十顷几十亩。
    上述两地合计近七千顷田地,当然也不止这么些,但是大头就是这些。
    换句话说,崇王府到明末的时候,拥有田地也就是万顷左右,根本达不到正德元年就获赐几万顷田地这样的规模。
    总之在这个时代,藩王府拥有田地几千顷很正常,但是过万顷就很夸张了。
    这也是徐江兰一开始没反应过来,现在想到才发觉好像田地多的是有些夸张了。
    当然,那是徐阁老家的地,他们魏家可没那么多,也不过就二百顷地而已,并不算打眼。
    实际上,勋贵和一些老牌士绅家族拥有数万亩田地也并不夸张。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魏广德很是特殊,毕竟魏家发迹其实还是从魏广德中进士以后的事儿,在此之前魏家不过是朝廷的一个百户官而已,是不可能拥有多少土地?
    现在魏广德又是内阁次辅,突然被爆出拥有几万亩田地,若是被有心人攻讦,确实也是个大麻烦。
    还有魏国公府那边,徐江兰虽然不知道娘家到底有多少田地,但是数额绝对不会少,甚至可能有上万亩甚至数万亩。
    实际上,魏国公府的田地,未必全部都挂在他们府里。
    魏国公府不少家人也得到官身,也就是官员身份,他们也是可以享受免税田地待遇的。
    于是,一些不干净的田地,往往都是先挂在这些人名下,但实际上属于魏国公府。
    当然,也有分散资财的意思在里面。
    不管是谁,如果拥有的财富太多,多少还是会受人嫉妒。
    “那这两年就尽量减少一些田地,把他们分散挂出去。”
    徐江兰想到就直接说道。
    “是啊,好在现在福建试点,知道为什么选择在哪里,就是因为那里没有藩王府,也没有大的勋贵在那里,就算有田地也不会太多。”
    魏广德开口说道,“福建那地方,本来土地就贫瘠,谁会往那里发展。
    有福建做样板,其他地方的藩王、勋贵还有那些大户,就有足够的时间分散府里的田地,不至于爆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数字。
    说白了,朝廷要的是收取赋税的田地,并不在乎田地在谁手里。”
    说到这里,魏广德侧头看了眼夫人笑道:“只不过我是真没想到,家里不知不觉居然已经有了两万多亩田地。”
    “大部分都是投献的,只是借你这个进士名头,躲避地方上的摊派而已。”
    徐江兰笑道。
    “可是他们挂在我名下,躲避了摊派,那地方上要收的银子,可都被挂到那些小民头上了。”
    魏广德说道这里不由得叹口气,如同鳄鱼眼泪一样。
    “那听你话里的意思,以后朝廷也会清理这种投献的田地?”
    徐江兰不确定的问道。
    “徐阁老家的事儿,其实朝中都知道。
    就算是海瑞心里也明白,徐府名下二十多万亩田地,实际属于徐阁老的不过几万亩而已,十多万亩其实都是投献。
    可就是因为他们家贪图这点银子,就不知害得多少小民因此倾家荡产。
    清丈田地之后,朝廷就会推行一条鞭法,民田所承担的税银,都会要算个明白,基本都要固定下来。”
    魏广德开口说道。
    “那投献到藩王府的地呢?我可是听说河南近半的田地都在几个亲王府手里,还有下面那些郡王。”
    徐江兰皱眉说道。
    “估摸着,御赐官田应该还是要免赋税的,但是王府之外购置的田地,应该要求他们缴纳赋税。”
    听到徐江兰说到王府那些田地,魏广德不由得心里一动。
    只要卡住皇帝赏赐田地的数量,要求藩王府把兼并的土地都交税,不知道会不会减弱他们对土地的热衷,减缓兼并土地的速度?
    说白了,土地的产出其实有限,只不过国人对土地过于热衷,手里银子多了不知道该怎么用,可不就只剩下放贷和买土地两个用途了。
    想到后世传闻山西富商把银子熔了直接倒在地窖里,即储存银子还防盗抢,魏广德不由得想到后世的金融工具,看能不能想点办法,把这些窖藏的银子弄出来。别看官府已经想方设法把市面上的银锭收回铸造成银币,但是地下隐藏的东西,还真不是那么好容易拿出来的。
    别忘记,大明已经承平近二百年,世家大族的底蕴不是那么容易掏出来的。
    伸手揽过夫人,虽然徐江兰年愈三十余岁,但保养的极好,举手投足间尽显成熟夫人风情。
    魏广德虽然抵抗不住少女的诱惑的,但对于熟女风情也是没有丝毫抗拒之力的。
    一夜无话,很快就到了第二天。
    魏广德起来洗刷后,打了套拳锻炼筋骨,吃过早饭也没急着出门恶,若是先去了书房。
    写了几封书信,一封自然是送到南京魏国公府上的,一封是九江,给自己父亲的书信。
    另外几封书信也会送到九江,但不会直接送出去,而是让自己父亲斟酌着考虑。
    都是这几年致仕回乡的官员,凭借着官身,倒是最好挂名那些田地的人。
    都已经不在朝堂,手里田地多一些少一些也就无所谓,不怕民间非议。
    还有他这位阁老在,也不怕那些官员起什么心思。
    书信,魏广德直接交到夫人徐江兰手里,由她安排人往南边走。
    做好这些,魏广德这才出门,坐上轿子往皇城赶去。
    魏广德进入值房,刚拿起送来的茶盏还没喝,芦布就去而复返,手里还拿着一份纸笺。
    “老爷,只是首辅大人那边送来的,说是草拟的奏疏,请你看看。”
    魏广德伸手接过来只看了眼,就对芦布说道:“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手里的,正是张居正草拟请求福建全面清丈田地的奏疏。
    这份奏疏当然不会是昨晚才写好的,而是老早就已经完成,只是不断进行修改,甚至可能还接受过张四维、王国光等人的意见,最后才出现在自己手里。
    魏广德对这份奏疏没什么意见,只是简单看了一遍就放到一旁。
    也没有开始处理公务,而是拿出一张纸条,快速书写了几段话。
    这是要交给兵部,让他们行文发到西南去的。
    为了保证大明元宝在缅甸等地的流通,自然也要禁止缅甸国内使用银锭。
    这次,俞大猷在东吁城缴获的黄金白银全部都要运回大明,甚至是铜料,以后缅甸开采的金银铜等贵金属,全部由缅甸地方官府收购,运回大明铸造钱币。
    想了想,魏广德把写好的纸条放在一边,又拿出一张铺开,给户部写了张条子。
    要户部预支二十万两银子发往西南,用于军方在缅甸的军费。
    这笔银子,以后可以从缅甸交回的金银当中扣除。
    总之,先把大明的元宝流通到缅甸,逐渐让当地人也和大明一样习惯使用大明的钱币。
    潜移默化中,也能提升缅甸人对大明的归属感。
    实际上,虽然大明民间已经接受了朝廷铸造金银币的流通,但是因为地域的优势,大明通宝的金银钱币现在更多还是在北方流通,南方还是偏少。
    今年南京户部已经开始不再局限只铸造铜钱,金银币也开始铸造,相信几年后南方也会更大范围普及金银通宝。
    整顿币制看起来似乎是个小事儿,但实际上在银本位体制下,对于庶民的影响力太大了。
    魏广德可不愿意治下百姓还会因为钱法而被不法商人肆意盘剥,他们操纵银价肆意掠夺农民的利益。
    甚至,魏广德已经在设想当朝廷财政宽裕后,按照现有的等级,在夏秋收粮时制定保护性价格,避免米商操纵米价,让农民吃亏。
    官府制定的收购粮食的最低价,就必须官方能拿出大笔银钱作为支撑。
    否则,单纯只是定出个所谓最低价格,而不敞开收购,到时候农民必然还是只能吃哑巴亏。
    因为官府的价格根本就不能把收成变成钱,到时候面对需要缴纳的赋税,百姓就算再不甘也只能接受粮商给出的收购低价。
    只不过魏广德不知道,明廷就算发布这样的条例,到时候地方上又会生出什么对策。
    纸条写好,魏广德交来芦布,让他马上安排人送出去。
    等芦布离开后,他这才开始今天的办公。
    随后两天时间里,整个大明朝堂似乎被按下暂停键似的,许多衙门的公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
    因为官员们走进衙门后,大多都聚在一起商量着福建清丈之事。
    大明的田地都在谁手里?
    宗室、军屯和士人占据绝大部分,自耕农反而越来越少。
    宗室有祖制护着,是不用缴税的,所以他们不怕。
    军屯,名义上是军户,实际上是勋贵在控制,已经如同私田般被瓜分殆尽。
    士人,自然就是民间士绅阶级和官员了,这次清丈对他们来说影响可谓不小。
    “老爷,首辅大人在门外。”
    芦布刚抱进来一摞奏疏,走到门口又倒了回来,小声在魏广德耳边说道。
    “他不是召进宫里了吗?”
    魏广德低声问道。
    “有一会儿了,兴许已经回来了。”
    芦布小声答道。
    “他若过来,让他直接进来就是。”
    魏广德吩咐道,“他若进来,看住外面,不准有人靠近。”
    等芦布出去以后,只片刻张居正就走进屋里。
    “叔大兄。”
    魏广德拱手道。
    “善贷,清丈之事宫里已经批红了。”
    张居正开口说道。(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