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69章 1260投名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169章 1260投名状
    李如松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李成梁的认可。
    他摇摇头,淡淡说道:“现在缅北的形势复杂,还需要对那些土司部族进行控制,都要消耗大量兵力。
    我估算过,就当下的情况,我最多能够调拨出四、五万人马南下。
    我们现在有两个方向需要派出兵马,一个就是南下打通和东吁城的联系,二就是西面的蒲甘城。
    这样算起来,兵力就略显不足了。”
    如果只是带兵打到东吁城去,李成梁预计有两万人马也就够了,不怕遭遇到缅甸残余部队围攻。
    但是他们不是要去东吁城,而是要维持住南北联系的交通线。
    最起码,俞大猷还想要从缅甸南方获得大量的粮食。
    现在明军入缅军队的军粮,全靠云南周转。
    大明西南的地形限制,现在明军的后勤随着战线的拉长,已经有些供应不足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只是在大明境内作战,虽然一下子增加十万大军的物资消耗,云南这两年积累的物资还是足够满足需要的。
    可是明军大估摸杀进缅甸以后,抽调民夫运输粮食就成了阻碍明军持续进攻最大的障碍。
    这次追击缅王莽应龙部时,明军前锋就多次因为粮草不足而不得不暂停追击,等待后方补给送上来。
    而缅甸其实盛产稻米等粮食,可惜这些东西北方出产少,大多是缅甸南方出产。
    所以,俞大猷军中现在是粮草充足,但受限于兵力不足。
    而李成梁手中兵马倒是相对充足,却受限于补给不足。
    于是,打通南北交通线,从缅甸南方获得粮食就进入了李成梁的脑海里。
    虽然缅甸已经完蛋了,但是缅甸残余军队还有,土司的杂兵也还有。
    所以如果只出动少量明军南下,难保不会被缅军残部包围。
    大部队打不过,小部队还是能轻易用数量优势碾压的。
    特别是继续向南地势开阔,若是陷入四面围攻,明军那些火器也未必能抵挡住缅军的攻势。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李成梁可不想吃下一场败仗,那只会成为朝中攻讦他的理由。
    现在缅甸的局势向好,李成梁也不确定北京城里是否有人眼红他取得的战绩,想要来摘桃子。
    所以一旦决定南下和俞大猷部会和,明军至少要出动三、四万兵力,控制沿线所有城镇。
    只有这样,南方的粮食才能源源不断北运,解决明军粮草不足的困境。
    “父亲,潞江府那边的缅军整编是否完成了?这些天我都没看到那边的文书。”
    李成梁说兵力不足,李如松马上就开动脑筋想办法。
    别说,还真让他找到出处,那就是之前被俘虏的大量缅军。
    利用缅军镇压缅甸老百姓,是他和李成梁一起想出来的法子,只不过当时是考虑到彻底占领缅甸以后,再把这些人用上。
    毕竟,缅甸已经灭国,这些俘虏要么殉国,要么就是俯首听命大明。
    生与死之间,他们应该会做出正确选择。
    “你想带着这些人出战?”
    李成梁听到儿子提出这到这些人,有些迟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就把这些人派出来,他们可未必真心投降我大明。”
    李成梁开口说道。
    “父亲,我们不是还单独关押了一批人吗?”
    李如松这时候开口说道。
    “你是说那些土司首领的亲兵?”
    李成梁一下子就明白儿子话里所指,他老李家的亲兵怕是大明所有将领中最多的了,所以他对这些亲兵的情况是最了解。
    这些人,就是那些土司首领手下最忠诚的一批人,想要他们真心投降很是困难,甚至还是个大麻烦。
    若是这些人和他们的主子关在一起,他们怕是除了继续保护那些土司首领外,就是密谋怎么越狱,保护他们的主子怎么逃出去,回到他们的领地。
    所以,明军在接受缅军投降后,第一时间就把那些缅甸官员和土司单独看押起来,而他们的亲兵也和普通缅军士卒分开关押。
    “你想要做什么?”
    李成梁此时眉头微皱,不解的问道。
    “那些亲兵可不安分,继续留在营地里也是个麻烦。
    不如就让那些愿意投降的缅军拿他们做个投名状,我们许以好处,让他们宰了那些人。
    这样,他们就没有退路可走了。
    若是还有异心,那些土司也不会放过他们。”
    李如松开口说道。
    这招不可谓不狠毒,让缅军杀死这些亲兵,那几乎就彻底绝了他们反叛的可能。
    亲兵里,许多都是那些缅甸官员和土司的亲戚,许多还是跟着他们好几辈的忠仆所组成,这样他们才敢放心把他们留在身边。
    要是知道这些人被投降的缅军杀死,看那肯定是要报复的。
    而这些缅军为了不被报复,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明军,一条道走到黑。
    “利用他们,先控制住两三万人,父亲再给我一万兵马,我南下就可大功告成。”
    李如松不屑的说道。
    他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已经大致看透了残余缅军的虚实,都是战力不足的家伙。
    如果遇到个有能力的将领,倒还算一支可战之兵,但这样的人能有多少。
    这次缅王谋划的北征,可是把缅甸国内最能打,最善打的军队和将领都调到北线,现在这些人不是死就是被俘,放眼缅甸应该已经没几个人可以撑起危局了。
    当然,缅甸人口众多,他们还有能力拉出一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军队,但这样的军队已经不能算是军队,说是一群农民怕是更加合适。
    估计这种军队的组成,青壮应该不会占到一半,最多就是三成,剩下都算老弱病残了。
    反倒是难免的俞大猷部所控制的区域,不仅人口众多,他那里还兵力不足,才是最危险的。
    如果这时候有个能服众的缅甸将领跳出来撑起危局,俞大猷那边就危险了。
    这也是李成梁急于南下的原因之一,担心缅甸占据再起波折。
    李成梁的担心,也是俞大猷的担心,所以他急于派人北上,联络李成梁部南下,充实南方的明军兵力。
    “父亲,时间不等人,听说现在许多缅甸残余贵族都往蒲甘城跑,我担心他们在知道缅王落到我们手里后,会重立新王。
    如果那人胆识过人,不和我们争斗而是选择南下争夺缅甸南部,俞大猷固然可能承担重大损失,可父亲在京城那边可也就危险了。光一个拥兵自重,不及时救援同僚的帽子就能让父亲罢官去职。”
    李如松说的话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真发展到那样的情况,大好局势丧失殆尽,京城再有人觊觎缅甸主将的位置,一切还真说不好会怎么样。
    能干出这些事儿来的,一是文官,二是勋贵。
    他们的后台,却是两边都沾,不管那边要是有心,拼命找魏广德游说。
    一旦魏广德被人游说点头,那李家可就真的完蛋了。
    李成梁快速权衡一番,上次杀俘最后不过就是得到朝廷一纸申敕,似乎也没什么。
    那个武将没有被骂过?
    打了胜仗自然是褒扬,打了败仗就要被骂。
    边境之上,哪有事事顺心的事儿。
    就算是戚继光当初蓟镇守得好,可也数次遭遇土蛮部偷袭,损失了少许兵马,还不是一样被朝廷申敕。
    “这件事儿做的隐蔽些,叫老二老三亲自去,你就别去了。”
    李成梁对李如松这个大儿子是寄予厚望的,自然不想这种事落到他头上,成为以后遭受百官攻讦的口实。
    让其他儿子去,只要这个大儿子能在朝堂上稳住,屹立不倒,那他的兄弟们自然不会有什么事儿。
    “让二弟三弟去做?父亲.”
    李如松还想说话,却被李成梁挥手打断。
    “不要再说了,这些事儿,你记住,以后都不许碰。
    如果要做,就让你的兄弟们带你去做。
    你也别觉得亏欠他们,只要你能在朝堂上撑着,他们就不会有事儿。
    在几个孩子里,我最看重你,以后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为父已经五十有二了,也不知道还能纵马疆场几年,以后这些都是你的。
    切记,不可落下把柄给旁人,让他们有攻讦你的理由。
    我们武将,只要能逢战必胜,其他都没什么好说的。
    但你现在还不行,因为缺少资历和战功,朝堂上那些人拿下你,轻轻松松。
    可要是为父这样的,他们就得掂量掂量。
    所以你现在不能有错处,被人记下,影响以后的前程。
    脏活累活都叫你那些兄弟们去做,以后你地位稳固了,拉他们一把就是了。”
    李成梁对李如松真的是寄予厚望,其他儿子都可以舍弃。
    当然,舍弃并不是真的不管,只是现在他要优先把功劳累积到大儿子头上,让他将来能够顺利接他的职位。
    这样,他们李家才有可能在大明长盛不衰,成为真正的将门。
    说起来,李家毕竟还是根基不够。
    祖上李家据说是因为躲避唐末战乱举族迁入朝鲜,爷爷李英于嘉靖年间归附明廷,任职铁岭卫指挥佥事。
    不过李英之上几代,其实就已经从朝廷内迁,进入明朝,只不过地位不显。
    也就是李英在嘉靖年间因军功得到了世授铁岭卫指挥佥事得到职务,成为明朝武勋中的一员。
    虽然明朝的武将是世袭,但是李英之后的李家很快就没落,李成梁的父亲和其他叔叔最高也就是做到千户。
    就算是李成梁作为长房子弟,本应继承指挥佥事份的职位,可是到他这里,因为家境贫寒,竟然筹集不到去北京承袭官职的路费,以至到了四十岁,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诸生”。
    直到李成梁彻底选择武途,开始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以后,才终于因为勇敢作战而获得了当时辽东巡按方御史的资助,给他路费,又介绍都察院的朋友为他引荐,才让他成功在兵部袭职,成为险山参将。
    这也是李成梁发迹的开始。
    可见,此时的李家,根本算不上将门。
    不过现在李成梁有了灭国之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只要能够把功劳稳稳拿下,凭此功劳保李家几代富贵还是有可能的。
    如果李如松能够顺利接过他的权利,那李家逐渐发展成将门还就有了希望。
    所以,李成梁是绝对不能让李如松身上落下口实,被人口诛笔伐。
    李如松知道父亲的苦心,也不矫情,只是微微低头,表示接受。
    “来人。”
    李成梁对着外面喊道,等亲兵进来以后,他马上吩咐道:“去把如桢、如柏叫来。”
    不多时,兄弟了俩进了屋子,看到父亲和大哥都在,两人急忙见礼。
    “你们过来。”
    李成梁叫来两人,开始小声吩咐起来。
    李如柏和李如桢听了父亲的吩咐,都没有半点拒绝的意思。
    他们其实不傻,知道这次的事儿要保密,有点泄露对他们李家没有半点好处。
    之所以叫他们去做,也是要保住大哥。
    一旦事发,李成梁是很难脱身,肯定要负责任,但大哥却可以置身事外。
    而原由,他们自然也明白老爹的想法。
    好吧,他们不敢和大哥比。
    “父亲放心,此事我们会小心应付,绝对不会走漏半点消息。”
    其实,涉及上万人的事儿,哪里是说保密就能保密的。
    但是,只要把所有知道的人都拉下水,才有可能做到让所有人守口如瓶。
    “去的时候,到后院抬五口箱子去,恩威并施,我想你们都懂。”
    李成梁又开口说道。
    明军贪污成风,李成梁掌兵自然也不会干净。
    实际上李家在万历朝就多次因为贪腐被弹劾,和张居正的关系也是他屡遭攻讦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此,万历皇帝都没有什么表示,所以李家在辽东俨然已经成为辽东王。
    随着他官场的不断发展,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全辽的商民之利他都揽入自己名下,从此他结交权门和朝廷的官员。
    发展到这个时候,万历皇帝也不敢小觑李成梁,于是才终于罢免了李成梁在辽东的职务,仅仅以宁远伯的身份朝见皇帝。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辽东总兵马林因为与税使高淮争执被弹劾获罪,李成梁再镇辽东,此时情况却已经有了天大的变化,局势已经隐隐超脱了他的掌控。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李成梁依旧威震辽东,努尔哈赤造反,也是在李成梁死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