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298.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298章 升官 吐蕃使者
    陈青兕知自己在新生一辈人气很高,很多青少年都将自己视为偶像,尤其是寒门庶族更是如此。只是想不到自己在一个未出阁的小姑娘身上,也有这般人气,也不吝啬自己的字迹。
    他的字固然比不上这个时代的大文豪,却也还算端正,见得了人。
    陈青兕随手写了一篇吉利的贺语,交给了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若宝贝一样收着。
    陈青兕一如既往的蹭着李弘的课。
    郭瑜对于陈青兕的存在已经习惯,没有一开始那么担心了,也渐渐察觉陈青兕这是在听自己讲课。
    郭瑜本不太喜欢陈青兕,但见他驯服了桀骜的贺兰敏之,还如此尊重自己的学问,也渐渐释然了,上课也格外起敬。
    毕竟文人古来相轻,陈青兕同为大儒,却能坐下来认真静心的听自己讲课,可见自己的学问是何等了得?
    这会儿,他又觉得陈青兕是大儒了。
    承庆殿,东宫的小太监再一次向李治汇报太子与陈青兕的动向。
    “谕德如往常一样,陪着太子读书,完成课业,也随着太子一并前往詹事府学习政务。”
    李治问了一句:“张詹事与陈谕德后来可有争辩?两人关系如何?”
    小太监道:“并未有如当初那般争辩,两人关系善可,经常一起讨论政务,只是避开了扩张安民的讨论。张詹事与太子说到这方面政务的时候,陈谕德都在一旁并不答话。”
    李治颔首露出满意神色。
    这就对了,太子谕德主要负责生活德行,行政方面是张文瓘的工作。
    张文瓘邀请陈青兕一起探讨自是无妨,若是没有邀请,便因与自己理念不合,出声反对,那就是僭越。
    张文瓘是他亲自任命的太子詹事,东宫行政第一把手,相当于太子府的宰相。
    太子府自是以张文瓘为先的。
    “不过……李詹事丞倒是很不服陈谕德,只是陈谕德似乎不屑与之计较。”
    李治微微颔首,道:“下去吧!”
    他不再理会小太监,而是闭目深思:
    对陈青兕明升暗降,主要目的考验他的心性,将他安排在眼皮底下看他态度。
    陈青兕升迁太快,自他入京才几年?已经晋升四品之列……
    这还不是自己破格提拔,他的每一次升迁都有充分的功绩与理由……
    现在更是集军功谋功于一身……
    二十五六的年纪,有此成就实在是少见。
    李治不得不慎重考虑如何用他,只是他发现即便是在东宫,陈青兕一样如鱼得水。
    得到了太子的信赖,以及皇后的感激。
    不论什么岗位,他都能干出成绩,将事情交给他,都能完美的解决,甚至超额解决。不管是不是遭受不公待遇,他都会用心去干。
    李治想着今日他在殿前的表现,依旧是尽心尽力的为自己为大唐效力,当下不再犹豫,向中书省下达了一道任命旨意。
    手谕传达议政厅的时候,许敬宗、许圉师、任雅相、姜恪正在一起商议事情。
    朝廷是准备休养生息,但也要防着海东徒生变故。
    一直都有保养的唐军海上战舰需要认真维护,毕竟距离上次真正投入战场已经有五年了。
    朝廷现在经济有些拮据,四人相互扯皮,直到收到了李治的旨意。
    四人方才停了下来。
    手谕先递给了许敬宗。
    许敬宗看着手上的任命,然后带着几分同情的看了一眼姜恪,也不多想,对于李治的任命,他向来都是无条件执行。
    李治给了手谕,显然是要他代为拟旨的意思。
    当即写了一道任命书,盖上了自己的大印,随即递给了许圉师。
    许圉师执掌门下省,任命书到他手上,盖下门下省的印记,就能发放吏部执行。
    许圉师看着任命书上的内容,也略带同情的看了姜恪一眼,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姜恪给看得心头直跳,暗思自己是不是狮子大开口了,惹了相公们不快,要一起联手对付自己?
    不能啊!
    他是略微知道朝廷财政压力的,并没有申请太多,事先还找来老上司任雅相帮着说情,还是很愉快的。
    许敬宗也不隐瞒,直言道:“真是年少有为,陛下手谕,升太子谕德为检校兵部侍郎,兼任太子谕德之位。”
    听到这里,任雅相都忍不住露出同情的表情了。
    姜恪就如受到无妄之灾一样。
    姜恪作为兵部的第一把手,他升职还不满一年,对于兵部的掌控很一般。
    陈青兕现在不是一个人,身后有一个小团体。只是因为他无实权实职,未能激活掌控。
    现在此任命下达,陈青兕将以侍郎之尊,正式进入庙堂上层,来济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不说完全掌控,只要有个五成依附,就是不小的力量。
    自己这尚书,能做得安稳吗?
    陈青兕这升迁速度,即便是许敬宗都暗暗咂舌,略微庆幸,自己没有跟李义府那般愚蠢,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得为后世子孙考虑一下。
    许敬宗其实对于陈青兕跟来济走得近,有些不满的。只是考虑自己的年纪,没必要与之交恶,这才一直维持友好关系。
    许圉师也有些惋惜,他一直以为陈青兕早晚会是他麾下的一员干将,却想不到不过两三年,已经成为能够与自己正面说话的存在了。
    早知会是这样,当初就应该强行拉他上船,也不至于现在自立门户……
    长安陈家宅邸。
    陈青兕正在内屋逗孩子玩耍,得到源直心来访的消息,让人将他请到了书房。
    陈青兕点火煮茶。
    源直心脚刚迈入书房,嘴里就说着恭喜。
    “恭喜恭喜……”
    陈青兕道:“何喜之有?”
    源直心道:“陛下已经下旨,任命负道兄为检校兵部侍郎,兼任太子谕德,终于给了负道兄公允的官职了。”
    此时甚至还没有下达,不过源直心现为散骑常侍,在门下省任职,圣旨是通过门下省传到尚书省的吏部,然后下达公布。在走程序的时候,这种不需要隐藏的旨意门下省上下都能先一步知道。
    陈青兕手上动作略微一颤,眼中透着一丝喜意,算是苦尽甘来了。
    陪太子读书的日子,固然惬意,可身上无事,手中无权的日子,也着实不舒服。
    尤其是他还得到了来济的遗产,短时间内自己这个魁首还能凭借官声稳住周边的人,时间一长,难免不会有人被许敬宗、许圉师等人拉拢过去。
    兵部侍郎,这也是意外之喜,陈青兕还以为自己会从四司主事干起。
    所谓四司主事是兵部下辖的四个部门,分别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却不想直接更上一级兵部侍郎。
    至于检校二字,在这种情况下,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
    尽管他的资历确实不足以担任兵部侍郎,可他的功绩,毋庸置疑。
    毫不客气的说,李唐朝廷未来十年的军事部署都是他定下的。
    陈青兕一边煮茶,脑子里飞速运转,在揣测李治的用心。
    李小九的性格,陈青兕通过他历史上的表现以及现实中的接触,越发的明了:一个腹黑,喜欢站在幕后充当白莲让他人替他背黑锅,好面子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皇帝。
    李小九不会干没有意义的事情,直接升自己为兵部侍郎一定有事情让自己处理。
    想着今日的会议,心下也是了然,八成是李治拉不下脸,让吐谷浑负责唐军在青海的经费,让自己处理了。
    陈青兕道:“源兄,明天我会呈递一道请设青海都护府的奏疏,到时候陛下肯定会同意的,到时候你建议许相公反对,将旨意驳斥回去。如果许相公心有顾虑,那便由你上书反对。至于理由,什么劳民之类的,你自己找。咱们来唱一个双簧……”
    说着,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源直心。
    源直心一脸坏笑,说道:“手段下作了些,却能为朝廷节省一大批军费,利好万千百姓,值得。”
    便在他们品茶商议事情的时候,吏部的任命书送到了陈青兕的手中。
    除了一道旨意以外,还有一件崭新的深绯色朝服。
    翌日。
    李治一如既往的批阅着奏章,眉头一直深锁着,这已经是常态了。
    连番的大战,抚恤犒赏等事情,费了朝廷大量的银钱。
    国库空虚,什么事情都不顺畅,任何想法都难以实施。
    头疼的拿过一封奏疏,一看那特殊的字迹,李治便觉精神一振。
    陈青兕很少上书言事,但他每次上书言事都是关系国家大局的大事,以至于给他一种感觉,看到陈青兕的奏疏,绝对不能马虎。
    提着精神细看,居然是一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的建议。
    李治不免愕然,让陈青兕当任这个兵部侍郎,除了能力之外,主要就是想他处理好在青海驻兵的事情。
    怎么样才能在不费军饷的情况下,在青海寻一个可以耕种实现军屯的宝地驻扎,以减少财政压力。
    这怎么一当上兵部侍郎,第一封奏疏竟是这个?
    李治本能的想要驳斥:他一开始的想法也是设立都护府,毕竟吐蕃的潜在危险太大。
    青海落入他们手上就有两条道与唐朝接壤,一是凉州,一是陇右。
    凉州势头极好,在东西商道的刺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经济圈,仅次于长安、洛阳。陇右直连关中,是东西商道的必经之路。
    绝不能让吐蕃威胁商道。
    所以哪怕勒紧裤裆,少吃一碗饭,也得将都护府建起来。
    可听到陈青兕的法子,哪里还舍得出这笔高额的军费?
    正想用朱笔大大的写个否字,心念电转,落笔成了一个“可”。
    陈青兕从未让他失望过。交给他的事情,都能处理妥当。
    让吐谷浑出军费的提议也是他最先给出来的,没有理由自打嘴巴。
    他一定有自己的用意……
    李治一时半会儿也猜不透,索性就放任施为,大不了在最后关头追回来。
    李治自己都有些忐忑,直到这道旨意为门下省驳回。
    李治方松了口气。
    随即他又收到了源直心的奏疏,严厉反对在青海设都护府。
    收到这封奏疏,李治这才放心。
    源直心与陈青兕的关系,李治是知道的,将此事放在一边,不去管了。
    陈青兕又连续上了两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但最后都被驳回。
    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不过因为连续三封奏疏,此事在京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但很快就石沉大海。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一连三个月,唐廷完全没有大战之后的动静了。
    这天长安城里来了一批盛大的队伍。队伍足足有六百人,两千多匹牛马,每匹牛马都挂满了大箱子,队伍前后长达里许之地。
    毫无疑问这是进京进贡的队伍。
    这种情况在长安城那是见怪不怪了。
    大唐万邦来贺,所有觐见的属国,不给点贡品,别说皇城,四夷馆都没有他的位子,只能住客栈。
    每每进贡队伍到来,都会有百姓顿足观看,甚至兴奋大声说话,以体现自己身为天朝上国子民的自豪。
    但这一次例外……
    周边路过的百姓都面色不善的看着他们,目光中透着丝丝敌意。
    愿意无他,这支队伍是吐蕃。
    吐蕃是这些年,唯一给大唐造成巨大伤亡的国家。
    为首一人正是噶尔东赞的心腹,吐蕃副相达延莽布支,此刻他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满面愁容的骑着大马,看着周边满是敌意的目光,对于自己此次之行,报以悲观的态度。
    此次他们吐蕃战败,最大的影响是唐蕃商道的断绝。
    吐蕃位于高原,物资丰富,但生产力不足,需要通过贸易来提升国力。
    吐蕃核心贸易通道有两条,一条西下尼婆罗,过天竺与大食贸易,一条就是唐蕃商道。
    西下商道并不太平,尼婆罗尚好,天竺内部的一群穷鬼,天天乱斗,商队时不时就会遇袭。
    这些年经济重心转向了唐蕃商道,现在这一断绝。
    只是短短三个月,吐蕃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不少贵族不满不服噶尔东赞,已经出现了内斗的苗头……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