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55章 理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155章 理想
    建兴九年(231年),在诸葛亮上表弹劾李严时,诸将排名,魏延仅在刘琰之下,已经是军方二号人物。
    而且刘琰并不带兵打仗,以交谈议论见长,他之后和魏延曾发生争执,此时诸葛亮帮了谁呢?
    答案是帮了魏延,诸葛亮公开批评刘琰“言语虚诞”,并将其直接遣送回了成都,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绝对不是打压,而是有相当程度的信任的。
    史书记载可能会说谎,但战线和战史不会,袁熙在蜀国北伐历史中,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230年,魏延千里奔袭,取得阳溪大胜,这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唯一不是诸葛亮亲自领军的大胜,也是战果最大的一次。
    而这整个过程,除了最终地点不是长安以外,都几乎是后世子午谷奇谋的翻版,也说明这次行动的方案,是得到了诸葛亮承认的。
    魏延因此大功,在第四次北伐担任主力,五次北伐更是担任前军主将,直到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魏延在蜀军中的地位。一直仅次于诸葛亮。
    相比之下,杨仪官职不仅远在魏延之后,且从未有统兵打仗的经验,若诸葛亮病逝,魏延接掌军权名正言顺,怎么也轮不到杨仪。
    而且以诸葛亮性格为人,会因为自己将死,便一改之前的态度,在还有司马懿虎视眈眈的情形下,搞内斗刺激掌握关键前军位置,且被自己看重魏延吗?
    还是最重要的一点,论资格,魏延是使持节,是能够直接处死杨仪的!
    结果按陈寿三国志记载,魏延做了烧栈道这种毫无意义的举动,竟然还没打过从未领军的杨仪,是不是有些荒唐?
    更夸张的是,此时魏延为前军先锋,他是怎么和魏军对峙的同时,越过中军后军,提前跑到后方去烧栈道的?
    而且中军还是姜维坐镇的,这要是真的,只怕姜维问题更大吧?
    正常来讲,诸葛亮若是病重,正常选择是魏延领军,当然也有可能是病情太重,来不及留下遗言就病逝了。
    即使葛亮选择的不是魏延,而是中军的其他官员,但可能性最低的就是让杨仪领军,因为杨仪从来没打过仗,这等于是把蜀国的兵都送了不成?
    所以魏延之死,一直是蜀国历史上疑点重重的事件,包括之后对魏延的处理也是如此。
    史书记载魏延被夷灭三族,这是蜀国历史上从未发生的事情,要知道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的黄权,其家眷还被善待,魏延这事再严重,能大的过黄权?
    而且魏延为汉中太守,家眷应在汉中若不是成都,彼时刘禅派的人按时间应还未到,所以其族人被杀,很有可能是杨仪带兵返回汉中时做的。
    杨仪有胆子这么干,自然是有人为他背书。
    整个事件中,费祎在魏延之死这件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诸葛亮病逝在中军的时候,身边主事的,主要是费祎杨仪姜维三人。
    而杨费二人是丞相长史和丞相司马,姜维只是中监军且资历尚浅,大事皆是杨费两人商议而定。
    此时若诸葛亮暴毙没有留下遗言,军中惯例是诸将商议而定,比如夏侯渊在汉中之战意外战死,就是诸将临时推举张郃为主帅的。
    诸葛亮遗命如何,后人已经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诸葛亮都不太可能将军权交给杨仪。
    而和魏延有矛盾的杨仪,自然会担心魏延接掌军权后,找借口杀了自己,于是他只能向费祎求救,而费祎也答应调解,去了魏延军中。
    费祎来到五丈原北麓,渭水之南,魏延的军营,应该是传达了诸葛亮的死讯和遗命,表面调解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也是承认了魏延的领军资格的。
    同时费祎带来了不知道是诸葛亮留下的,亦或是费祎和杨仪商量出来的退军命令。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
    前者证明魏延确实在前军,退兵时候前军断后,断不可能让后军再到前面来。
    后一句话是把姜维也留下来了,反正就是费祎杨仪先回。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在这个记载中,魏延对退兵有所不满,且对杨仪领军提出了反对,以他的身份地位,有所质疑也属正常,毕竟诸葛亮死时他不在场。
    按魏延的想法,诸葛量虽然死了,但大军出征一次不容易,他想继续攻打魏国,让费祎杨仪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去就是了。
    魏延作为刘备最受器重的几人之一,是北伐的坚定支持派,而费祎事后的表现证明,他是反对北伐的。
    费祎此时应该是动了些心思,因此魏延要他签署军令时,他找借口回去商议,然后跑了。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这上面的记载说明,魏延费祎是达成约定的,不然也不会签署军令,但费祎撒谎反悔,其稳住魏延后,出了营帐马上就跑了,魏延反应过来,已经是晚了,然后费祎帮杨仪操作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但之后三国志两个版本就出现了偏差。
    陈寿的本传记载,之后魏延全军急行,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越过了中军,骗过了镇守中军的五千姜维虎步军,再越过蜀军后军,短时间内悄无声息跑完了五百里的褒斜道,然后烧断了栈道。
    至于这是怎么做到的,谁也不知道,也许魏延兵士突破了人体极限,亦或那时已经发明了运输机吧。
    要是魏延真有这個本事,别说子午谷了,只怕早就打进邺城了。
    而且去过褒斜道的人都知道,以现代交通之发达,其很多地方也只能容一二人并行,一边临水,一边是绝壁,要是烧断了栈道,以古代的恶劣环境,只怕蜀国中军后军没有一个能回来。
    然后按照本传记载,最终结果是,最能打的魏延被杨仪打败,据记载蜀国将领之中,魏延在兵士中威信极高,然而这种关头他的手下兵士竟然全都跑光了,于是魏延就这么被杀了。这种事情也确实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性应该不会大于刘秀那场天降陨石。
    接下来的事情真相,已经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费祎立挺杨仪,蜀中的蒋琬等人也纷纷站队,虽然他们并没有去过现场,也没有经过任何调查,但他们就是一边倒支持杨仪,只是因为他们都是本土益州派。
    事件过后,蜀国官方认定魏延有错。
    半年之后,杨仪暴毙。
    此事似乎就这么不了了之。
    但姜维无疑是旁观了整个过程的。
    之后九年里,费祎接掌蜀国军权,对姜维北伐的要求置之不理,就是出兵,也只给姜维几千兵。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这种兵力别说北伐,就是守备边防都困难,就这样过去了整整九年,也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魏国得以休养生息,两边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此期间,费祎掌握大权,他的所作所为与诸葛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身处汉中,朝廷中的事务都要先咨询他的意见才能实行,他身兼大将军、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将蜀汉的军政地方大权都掌握在手中。
    就这样他还不满足,还想当宰相,因为看相的说成都没有宰相的位置,费祎就北屯汉寿,刘禅也只能应允。
    此时的费祎幕府,俨然已经是独立的小朝廷。
    但诸葛亮专权是为了北伐,但费祎是为什么呢?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的意思很明显了,咱们才能不足,只能老实呆着,北伐是别想了,下辈子吧。
    费祎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曾经是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他甚至不是不能打,他的军事能力并不低,甚至高于早期的姜维。
    但他有如此能力,最后还是选择了消极抵抗,专心权术,是什么改变了他,一切都不得而知,但事实便是如此。
    刘禅整天面对益州本土投降派,几十年下来也累了,投降后说出乐不思蜀也不奇怪,毕竟这群益州官员从始至终就不想打仗。
    不出意外的话,照这样下去,姜维将会蹉跎到老死,再也无法实现传承自诸葛亮的北伐志向。
    然而发生了一件事情。
    在姜维整整等了九年之后,全面停止北伐,大权独揽的费祎,在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就此暴毙。
    事后据郭循供认,他受曹魏之命假降刺杀刘禅的,只不过看刘禅身边护卫严密,只能求其次杀了费祎。
    然而这种供词是站不住脚的,明眼人都知道,刘禅并不是雄主,且费祎不想北伐,转换目标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而且之后曹魏方面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很久之后才得知费祎被刺杀的事情,甚至不知道有郭循这个人!
    若郭循是奉命刺杀刘禅,导致蜀国混乱,这正是魏国攻打蜀国的最好机会,但魏国显然从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根本没有想到利用这个机会。
    其次郭循在魏国只是个基层军官,来蜀国后短短时间就成了左将军,若非其有非常坚定的理由,实在看不出其有什么动机去杀投降派费祎。
    而在查案时,郭循的来历也让姜维饱受质疑,因为郭循是姜维同乡,也是被姜维俘虏后介绍给费祎的,为此姜维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怀疑和压力,很多益州派官员反应激烈,要求彻查此事。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最终结果是,之前被死死压制的姜维顶着各方弹劾,被刘禅破格启用,拿到了费祎留下的军权。
    虽然错过了最佳的出兵时机,魏国已经在这九年里恢复了不少元气,但姜维还是立刻开始筹谋一度被停止的北伐。
    同时诸葛亮时期幕府制度分出去的权力,随着费祎的去世,又重新回到了刘禅手中,并在之后的十年里,用来毫无保留的支持姜维北伐。
    如果整件事情的阴谋链条猜测成立的话,最初在诸葛亮病逝,主战派魏延被杀死的那一刻,蜀国北伐的一切可能,就已经被费祎杨仪等益州官员扼杀掉了。
    而之后费祎执行休养生息政策,不惜各种手段阻止北伐,这种做法无疑是符合益州本土士族的利益,但却违背了很多蜀汉元老乃至后代,甚至刘禅本人的志向抱负。
    于是姜维通过一系列偶然事件,在刘禅有心无心的帮助下,间接替魏延报了仇,重新推动着蜀国这架疲惫不堪的战车前行,让北伐汉贼,兴复汉室的车轮重新转动起来。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开篇便说出了自己的毕生所愿。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虽然这近乎虚无缥缈,连实现的万分之一的希望都看不到,但这并不妨碍之后的十年里,蜀汉用这最后一点理想的余晖,照亮了汉末的漫漫长夜。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