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朱棡言辞含壮志,尚书话语露锋芒
第444章 朱棡言辞含壮志,尚书话语露锋芒
晨曦透过斑驳的宫墙,洒在巍峨的宫殿之上。
给那雕龙画凤的飞檐斗拱,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芒。
朱元璋端坐在那龙椅之上,龙袍的纹路在光影里越发显得威严庄重。
只是他面色沉稳之中,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对诸多国事的忧虑。
犹如那平静湖面下暗流涌动,让人难以察觉却又真实存在。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声通传:“晋王殿下到——”
只见朱棡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奉天殿来。
他身着一身华服,腰间束带佩玉,举手投足间尽显藩王的气度。
此番朱棡就是来汇报扬州之事的。
朱元璋原本严肃紧绷的脸,在见到朱棡的那一刻,终于如冰雪初融般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恰似冬日里拨开重重乌云,洒下那暖人心扉的暖阳,让整个大殿的气氛似乎都跟着缓和了几分。
朱元璋微微欠身,对着朱棡说道:“老三啊,此次你在扬州办的事儿咱都听说了,做得着实不错。
看来这财政之事啊,就得多摸索,不断尝试和完善,方能找到契合咱大明的法子。
爹这心里,可甚是欣慰呐!”
朱棡赶忙恭敬地躬身行礼,行了个标准的大礼后,一脸谦逊地回道:“多谢父皇夸奖,儿臣哪敢居功呀。
这其间着实是经历了诸多波折,个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起初儿臣也是一头雾水,碰了不少钉子。
幸得父皇庇佑,让儿臣能有机会继续尝试。
还有诸多同僚相助,这才好不容易有了些许成效。
今后儿臣定当更加谨小慎微,全力以赴为大明的兴盛添砖加瓦。
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定不负父皇的期望啊。”
这话音一落,朝堂之上的气氛,瞬间就变得微妙起来了。
仿佛有一阵无形的风轻轻吹过,撩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眼神交汇之间,似有千言万语。
却又都默契地将那些心思藏在心底,各自在心里权衡着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利弊与关系。
其实朱棡与粟恕之间的矛盾,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积攒下来的。
且不说别的,单就这财政之事上,两人的想法那就是南辕北辙,时常碰撞出激烈的火。
实际上早在之前,朱棡与粟恕之间就已经有了些嫌隙。
粟恕身为户部尚书,掌管着朝廷的财政大权。
在这朝堂之上,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为人谨慎保守得很,平日里做事那都是严格遵循着华夏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一丝一毫都不敢出错。
就好似那守着宝库的老管家,眼睛时刻盯着。
生怕有个闪失,丢了库里的宝贝一般。
在粟恕看来朝廷的财政那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密机关,容不得半点马虎呀。
而朱棡年轻气盛,脑子里满是各种新奇的想法。
他一心想着要为大明的财政,寻出些新的变革之路来。
朱棡总觉得守着旧法,难以让大明的财政更进一步,更别提让整个大明更加昌盛了。
所以对于朱棡这种总想搞些新样的藩王,粟恕向来是心存忌惮的,心里时刻提防着。
怕他一个不小心,就把这好不容易维持平稳的财政给搅和乱了。这不下了朝之后,粟恕和几个平日里交好的大臣走在一起。
几人面色各异,或眉头紧皱,或若有所思,那模样一看就是各怀心事。
粟恕忍不住小声嘀咕起来,他皱着眉头,满脸不悦地说道:“哼,这晋王殿下啊,仗着自己是藩王,老是想弄些个新样。
他也不想想这财政之事,哪能如此轻易变动?
那可都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呀,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万一出了岔子,这天下的钱粮可都乱了套了呀,到时候这乱子可怎么收拾哟。”
旁边的户部左侍郎韩德,赶忙凑上前去。
他微微弓着身子,满脸谄媚地附和道:“粟大人说得是啊!
您一直把这财政大权把控得稳稳当当,那可都是为了咱大明的安稳呐,这朝堂上下谁不知道您的用心良苦呀。
那晋王殿下虽说也是一片好心,可毕竟年轻,想法太冒进了些。
这财政之事,哪能由着他这么胡来呀。
这几年若不是您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地操劳着,这朝廷的财政哪能如此平稳呢!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咱可得守好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局面呐。”
粟恕微微点了点头,可脸上的忧色却并未褪去,反而愈发浓重了。
他又接着说道:“老夫就是担心晋王那些举动,会打乱我精心维持的财政秩序啊。
这财政上一旦出了事儿,那责任可都得算到咱头上啊。
到时候,老夫在朝堂上这多年积攒下来的地位和威望,怕是都要付诸东流了呀。
这朝廷上下,多少双眼睛盯着呐。
可不能出半点差池啊,咱们可得多留个心眼儿呀。”
而朱棡呢,对粟恕的那种古板、保守的行事风格也颇为不满。
他觉得对方就像那老古董一样,只会墨守成规。
守着那点儿老办法,一点儿都不懂得变通。
在朱棡看来,这大明的天下日新月异。
如今的局势和以往可大不一样了,若不做出些改变,如何能让大明更加昌盛呢?
对于这些事情,他私下也曾和身边的亲信抱怨过。
那日在王府的书房里,朱棡皱着眉头,一脸无奈地对亲信方文耀说道:“哼,那粟恕就只知道守着旧章程!
如今这天下形势变化如此之快,若不做出些改变,如何能让我大明的财政更上一层楼,进而让咱大明更加昌盛呢?
可这个粟恕倒好,孤王说什么,他都觉得不稳妥。
处处阻拦,真是让人头疼啊!”
方文耀在一旁赶忙劝慰道:“殿下莫要气恼,这粟大人也是谨慎惯了。
一时难以接受殿下的新想法,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殿下您的法子,那都是为了大明好。
时日一长,想必粟大人也能明白殿下的苦心呀。”
朱棡却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明白这矛盾怕是没那么容易化解了。
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在这朝堂的权力博弈和财政理念的分歧中,像那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渐积累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朝堂上众人私下里常常议论的事情。
再看其他大臣,那也是各有各的心思。
有的与粟恕交好,其中一部分人是为了维护户部尚书的权威
另一部分官员,则只想着自己在朝堂上的利益关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