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遷界令
中国打败葡国以后,明朝延续对香港的管治。
直到1644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于煤山自缢殉国,满清入关,政权易手,清政府继承明朝对中原的统治,香港也随之成为清朝的管辖范围内。
虽然满人已入主中原,但汉人被少数民族统治,难免心里不平衡,「人心思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南部,仍有一些「反清复明」的政治运动。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清朝要求汉人「薙发留辫」,你们有看过清朝装古装剧吗?清朝男人皆要剃光头的前半部分,然后头的后半部分需留有一条长辫垂下,明朝人民很多都是接受不了。
「我们中原汉人为什么要跟从你们这些蛮夷之邦的做法?」
清朝也意识到,汉人的自尊心很强。
「唯有强硬推行吧!」
顺治二年(1645年),即清人入主中原的第二年,清廷下达军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流传。
尽管如此,很多汉人也不愿轻易屈服就范,所以便出现了「头可断、发绝不可剃」、「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等浩然正气的说话。
话是说得动听,慷慨激昂,激动人心。
但下场往往是悲惨的。
这些抗争,对清朝来说,绝对是越过红线。
什么「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扬州十日」,全都是汉人反抗清人后的悲惨下场!
「你以为你这样对我们,我们就会怕了你吗?」
确实,在满清入关后,中国南部便出现了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南明政权。
郑成功看准时势,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率领十七万大军,进军江南,拟夺回朱元璋立国时的首都南京(时称江宁)。
可惜,清兵过于勇猛,郑成功只好退守厦门,后占领了金门、厦门、铜山、南澳等沿海地,继续进行反清活动。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内部元气大伤,郑成功需要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并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进行生产和复原工作。
当时,台湾正被荷兰人所占领。
这群荷兰人也不是好相处的,郑成功的商船航行到远处进行贸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到东南亚的商船。
忍无可忍。
郑成功命人发信给占领荷兰的负责人:
「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与荷兰守将书》)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仅仅过了不足一年,即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兰投降,退出台湾。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继续组织反清活动。
这次轮到清廷忍无可忍。
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就已颁布「禁海令」: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贸易敕谕》)
香港的渔民无法出海捕鱼,叫苦连天。
而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亦即郑成功攻占台湾的那一年,清廷颁布了「迁界令」。
简单来说,该命令是要求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迁入内地。
清廷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切断沿海居民援助和接济明郑势力,让其势力瓦解!
一次迁界仍不足够,清廷在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次颁布「迁界令」。
说来容易,但这对沿海一带的居民来说绝对是不好受的。
怎么讲呢?
就像你今天住在香港,突然中央政府命令你,要你离开家园,搬迁到内陆地区居住。
今天的你或许可以乘搭高铁回国,或者乘飞机去别的地方,但放在数百年前,你只能徒步或乘马车迁移。
当时的香港人,要迁离家园至少三十里或五十里!
非常难受!
清廷的政令来得突然,很多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即使有准备,当时的硬件也无法来得及配合这么急促的迁移。
我们看看史书怎样记载:
「康熙元年,(即1662年)二月,突有内迁人民之政令??令沿海之人民向内地迁徙五十里,以断绝接济台湾之患。
而后麾兵折界,下令三日内尽夷其地,空其军民,弃赀携累,仓卒奔逃,野处露栖。
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广东新语》)
迁徙的过程中,往往伴随著饥荒、粮食不足,或是身体虚脱、水土不服,或是遭遇山贼强盗、恶劣天气,能够没穿没烂移到内陆的人,已是非常幸运。
香港蒲岗村(今香港彩虹道游乐场一带)的林氏族人,曾记载「迁界令」对当时居民的影响:
「初迁,愚民不识何故。
肯去者,一去,离妻丢子,各人手足之亲;
不肯去者,押迁之官,遂行「逆旨」诛戮,甚至亡家灭族,每每出之无辜,有移无归,死于不得其所者,不知如许。」(张瑞威:《宗族的联合与分歧: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
去是死,不去也是死。
这群香港人很苦啊!
当他们回到大陆时,下一步会想,什么时候可以返回家园呢?
不好意思,他们想多了。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家。
他们离开的时候,清廷会把其房屋焚毁,这是为了杜绝郑氏到沿海地区掠取物资。
好吧,这群香港人好不容易在内陆地区安置好生活。
然后清廷在康熙八年(1669年),也即是实行迁界令后五年,实行复界,允许他们回家。
纵使家园被焚毁,但家始终是家,这些香港人不少也选择回港生活。
他们重建房屋,经营生活,营营役役,默默耕耘。
过了没有十年,命运女神再一次跟他们开玩笑。
「请你们再次离开吧!」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再次要求迁界,他们新置的房屋再度被焚毁,新的生活再度被破坏。
苦不堪言!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后,才再次宣布「展界」。
香港人再一次回到香港。
那有什么用?你搞到香港已经不是香港了。
迁界令以前,香港人很多都从事制盐业和种香业。
这样被你左迁右迁,一搞就搞了几十年,百业俱废,新迁入的人怎知道制盐种香?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九龙的官富场(今今九龙东部,即尖沙嘴至茶果岭之间一带)为官方盐场,由宋朝开始设置,但因清朝迁界令而停运。
复界后,迁来的居民不会煮盐,盐场无法恢复以往的盛况,最终被废置。
至于种香业,这里指的「香」便是土沉香树。
这里顺便介绍「香港」的由来。
在宋朝,香港的新界沥源(今沙田)及沙螺湾(今大屿山西面)大量种植土沉香,并将土沉香的产品—「莞香」(琥珀状、半透明的香块)运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出口到世界各地。(罗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
石排湾是贩运「莞香」的港口,故被称为「香港」。
后来外国人来到当地,问当地人这个岛叫什么名字,石排湾的人以为他们是在问石排湾,便答了「香港」。
外国人却以为「香港」是指整个岛,这便是「香港」的由来。
但这么重要的「种香业」却在迁界令后式微!
「新移民」什么都不懂,但也是要生活的,便回归基本步,从事渔猎、农耕和打石等行业。
香港的制盐业和种香业,就这样步入历史舞台!
另一边厢。
复界后的香港,反而多了人投入渔业。
「赤柱村是全岛最大及最重要的村落……共有房屋及商舖一百八十间……居民从事农耕、商业及腌晒咸鱼,约有农田六十亩……常有为数三百五十多艘大小船艇在此停泊。」(johnston, a.r., “a note on the island of hong kong”, hong kong almanack and directory for 1846, (hong kong: the china mail, 1846))
香港的确有出海捕鱼的优势,果然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香港人唯有乐观地面对吧!
这几十年,沿海的香港人就是为了迁就政权而牺牲了生活。原来,打不死的「狮子山下精神」,在数百年前的香港人就已经拥有着,然后传承至我们的血脉。
我们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