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120.第120章 人民文学来了篇爱情(求订阅)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20章 人民文学来了篇爱情(求订阅)
    “人民文学的张主编?你是谁啊?”
    门卫探出头来冷淡的问。
    人文社社内因为汇聚了《人民文学》以及《当代》这两大纯文学刊物巨头,经常会有郁郁不得志的作者或者文学造诣上还达不到要求的文学爱好者在门口蹲守着,希冀于能得到编辑们的指点。
    传达室的门卫也是见怪不怪了,一般情况下经常到访人文社的作家,身为门卫的他都认识,像冯骥才,刘心武,艾青等人。
    很多时候外人来访是要做登记的,因此即便是一些不熟悉的人只要说出名字,他也能从名单里找到。
    这也是门卫要询问名字的原因了。
    “同志,这儿一般人可进不去的。”
    门口旁边的宣传栏这里,有个带着奇形怪状高帽子的年轻人,正提着桶糨糊在宣传栏张贴着什么,看到程开颜便好心提醒了一句。
    “谢谢我知道。”
    程开颜点点头,转而对门卫说:“我叫程开颜,是你们张主编让我过来的。”
    “程开颜?莫非是是那个《芳草》作者?我是你的忠实读者。”
    年轻的门卫刚才还有些冷淡的脸色,很快变得热情起来。
    在人文社,即便是门卫那也是读书的,更是以读书为荣,毕竟这里往来无白丁,出入都是文坛知名人物。
    而程开颜这个名字,在人文社里算是家喻户晓了,本来除夕那天食堂欢欢喜喜的吃年夜饭,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大过年的,编辑们居然都哭起来了。
    一打听原来是看小说看成这样的,小说的作者就叫程开颜。
    “同志你好年轻啊,我看过您的小说,小说里日常生活的京味儿那叫一个地道,程老师能不能给我签个名儿吧?
    我之前还以为您是江城人,专门往芳草杂志社记过信呢,没想到你居然是北京人。”
    年轻的门卫先是打量了一下,确实和主编描述的一样,是一个二十来岁的俊后生。
    “嗯呢。”
    程开颜自是从善如流,毕竟这个动作这两天都重复很多遍了。
    门口那戴帽子的青年也来了兴趣,凑了上来。
    给两人签完名,门卫放程开颜进来了。
    只是他还需要看守,只给程开颜指了个方向后就回去了。
    程开颜一个人在大院里转了起来,人文社的院子还算大的。
    大楼建筑底部还是半地下室的,很有特色,这是特殊时期人文社的社员们往底下挖的。
    走到大楼门口,挂着几个铁牌子。
    上面写着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编辑部,当代编辑部,总之就是这几个单位全部挤在这个大院里。
    正要往楼上走,楼道里忽然走出来一个中年女性,身上穿着一件红色大毛衣,脖子上还带着一圈红围巾,整个人看上去十分精神。
    “哎,小同志,你是有什么事情吗?看你在这儿转了半天。”
    女人冲他招了招手,温声的喊。
    “我去人民文学找人,您是?”
    “刘茵,我是《当代》的编辑,人民文学是吧?我带你去就是了。”
    “那真是多谢您了,这几个大楼连在一起,还挂着这么多牌子,真叫人眼缭乱。”
    程开颜连忙感谢道,实不相瞒他刚才不是闲逛,是真迷路了。
    “单位太多了是这样的,这既有人民文学,当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四家单位在里面。
    特别是除当代之外的三家单位,全带着人民两个字,全搞乱了,一般人还真分不清。
    还经常有人寄信到人文社办公室要给《人民文学》投稿,也经常有人对我们说你们杂志社的《人民文学》办得不错,每每让我们费很多口舌去解释。”
    刘茵表示理解,给他解释起来,说到搞混的时候还翻了翻白眼,很是无语。
    人民文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事实上二者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为全国文协(作协)的直属机关刊物,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当代》才是人文社的亲儿子。
    但二者确实渊源深厚,《人民文学》曾是在人文社出版的刊物,很多在人文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之前都曾在《人民文学》上连载过。
    《人民文学》创刊至第三卷第二期,出版、发行均由新华书店承担;
    自第三卷第三期起,出版方改成人民出版社;
    第四卷第一期起,改为人文社,
    另外一点就是《人民文学》的排版、校对、出版工作都由人文社承担,人文社校对科专门设立有期刊组,负责期刊的校对工作。而且《人民文学》的人员与人文社也多有关系,比如社长严文井,副主编秦兆阳等人都是人文社的,后来才调任到《人民文学》。
    听完刘茵的解释之后,程开颜点头赞同,刚才他眼睛都看了,眼里脑里心里全是人民二字。
    两人说话之间的功夫,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刘茵冲里面喊了一嗓子:“老崔!有人来了,快出来认人,再不出来我领走了啊!”
    “啥事啊?刚一上班就听你刘茵的大嗓门!”
    编辑部里,走出来一个国字脸,戴眼镜的中年男人,面相严肃中带着儒雅,并未留有胡子。
    此人正是崔道怡,人称bj四大名编,为人极负责任。
    他是1956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毕业不久后加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
    当时正好王蒙写了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了了巨大反响,于是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编辑们看着血气方刚的崔道怡,调侃着说我们编辑部也来了个年轻人啊!
    “你们人民文学来了个年轻人,说是张主编请过来的,你给看看认不认识?”
    刘茵撇开身子,将身后的程开颜让出道来给崔道怡看。
    “崔编辑你好你好,我是程开颜之前与张主编约好了的,要是不认识的话,可以找王蒙,王老师他认识我。”
    程开颜自我介绍道。
    “程开颜?”
    听到这话,崔道怡与刘茵二人的眼睛一亮,连忙相视一眼。
    很快就意识到这位年轻人就是不久前一篇《芳草》引起巨大反响,甚至变相推动了某个政策落地的程开颜!
    “咳咳,刘茵啊,你们当代今天不忙吗?小程同志就由我来接待好了,你就先回去忙吧。”
    崔道怡瞥见刘茵眼里的光彩,不动声色的说道,大有你一当代的编辑来我们人民文学凑什么热闹啊!
    “嗨~忙什么啊,闲得慌,我就看看。”
    刘茵则一副不碍事的模样,推着两人进屋。
    她当编辑这么多年了,自然清楚这位小程同志腰间的包里是什么东西。
    毫无疑问就是稿子呗!
    来都来了,当然要见识见识这个程开颜同志写完芳草之后的这部小说究竟是什么样的水平?
    当前文坛,不乏写完一部知名作品之后,就泯于众人的作家,江郎才尽也不稀奇。
    当然这倒不是在说程开颜江郎才尽,而是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的生活阅历其实不足以支撑他太多的文学输出,需要时间来积淀,学习。
    相反刘茵还很看好他,因为年轻,可塑性强,成长性强,值得培养。
    八十年代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关系,既是编辑与写作者的关系,也是朋友知己,更是良师益友,这时候趣味相投的人们可以没日没夜的待在一起,一杯酒,一杯茶,可以从早到晚,聊个不停。
    这种亲密的互动和信任关系,不仅维系了作家与刊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崔道怡见不能把刘茵轰出去,只能无奈的带着两人进屋。
    下午两点钟的编辑部办公室非常安静,编辑们都安静坐在工位上审着稿子,
    程开颜的到来自然引起了这些编辑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抬头看过来,看着这个早已经神往已久的作家。
    “好年轻啊!”
    “是啊,还很好看呢!”
    “校对科的社员肯定喜欢,这可是英俊潇洒的大才子啊!”
    据说八十年代人文社校对科里,堪称美女如云,还都是有文化素养的美人。
    因为人文社的校对工作,通常是刚实习进来的大学生在负责,多为女生,都是北大,北师大,清华这些顶级高校的毕业生。
    ……
    办公室显得有些拥挤,因为每个人脚边都有一个大袋子,里面全是稿件,甚至有些出名的编辑脚边有两三袋,抖出将过道塞得满满当当的。
    程开颜啧啧称奇,“这就是国刊的地位吗?这么多稿子得审到什么时候去了?”
    “可不是吗,稿子太多了!”
    崔道怡接过话茬,他就是小说组的组长,再过不久还会升职副主编。
    他领着程开颜和刘茵二人在办公室找了个空沙发,让两人坐下,倒了两杯茶递过去,“先坐会吧,喝喝茶,张主编这几天比较忙的,作协,人民会堂,编辑部三地挪腾,这不上午刚来了没多久就走了。”
    “张主编不在?”
    程开颜点点头,“那什么时候回来?”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