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第100章 宦官专权,儒党式微
第100章 宦官专权,儒党式微
郑朋确实做了一些不符合规矩的事,萧望之依然用他本来没什么事,毕竟不算大事。
后面断绝关系也来得及。
可问题就是萧望之被关进了狱中,其罪名就是“结党”,这个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能够为皇帝提供一个借口。
王嗣对此无话可说,他没想到徐宁会直接出手。
其他人即使是史高甚至徐博这种人物,他都有办法压下去,可这是当朝实际上的话事人,徐宁!
王嗣的实权其实不如大司马大将军,只是威望要更强而已,徐宁不亲自下场针对的前提下,几乎没有人是对手。
刘奭从宦官手中接过郑朋的口供,看了看,心中不禁为徐宁竖了一个大拇指,这不愧是我大汉忠臣啊!这种时候他的立场就十分重要。
今后一定要好好告诫太子,动谁都不能动徐氏,父亲当年就后悔了。
他们比想象中的忠诚的多,真正做到了君子“朋而不党”,在朝中各党派保持中立,但却是坚定的保皇派,大事大非面前从未出错。
这次也一样,皇帝陷入孤立,他毫不犹豫的站队,和儒党首脑王嗣硬刚。
要知道,一个搞不好就会被拖入党争之中,再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刘奭感动不已,对于王嗣的忌惮也达到了顶峰,太可怕了,他居然能联合朝臣孤立皇帝。
而且最重要的,他无人可用,除却徐氏外没有大臣愿意站出来。
就连法家的残余势力也不敢,他们被皇帝打压的太惨了,只敢搞一些小动作,在王嗣面前就乖的如同鸡仔。
看来扶持宦官对抗儒臣迫在眉睫了。
“前将军望之做过朕多年的老师,做事也是兢兢业业,为官素来廉洁,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望之犯了法,可朕还是打算赦免他。”
刘奭也没急着翻脸,现在还不是杀萧望之的时机,如果现在动手这个罪名就需要他来背。
必须后面再找个机会。
王嗣闻言,脸色变化很微妙,只能沉声道:“老臣代望之谢过陛下!”
身为官场老手,他何尝不知陛下打的什么主意呢,看来萧望之真的必死无疑了,如今刘氏的权威还没有衰落,皇帝依然有着绝对的权力。
想杀谁真的易如反掌,无法就是顾虑名声罢了,但是找到一把刀子替他做也并不难。
“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刘奭又说道:“收回萧望之的前将军印绶,周堪刘更生等人同样不可饶恕,就削去官职,做一京城百姓罢。”
“郑朋举报有功,之前的罪过既往不咎,升任黄门郎。”
王嗣立刻作揖谢恩,儒党其余党羽见状也是选择了接受。
毕竟连王相都妥协了,而且与大将军对着干着实不太明智,还是趁早认怂算了,可别把祸引到自己头上。
儒臣虽然势大,但其实本质是虚胖,他们虽在京城中央话语权很重,但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兵权!
在大汉能做权臣的只有加了大司马衔的大将军,其余的即使是丞相都差了不少,手里没兵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倘若皇帝不顾后果,是可以将所有儒臣杀干净,只是代价太大了,可能导致一些连锁反应。
刘洵之所以给徐宁大将军职就是这个用意,徐氏经过一次全面削弱后,已经丧失了成为权臣的土壤,除非刻意向儒法靠拢。
王嗣权势大,可却没有兵,只能管理内政,只要找到足够的理由就可以直接除掉,一点波澜都不会有。
因为他们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萧望之被释放,但却失去了儒党手中最后的兵权,只有辅政的权力。
王嗣虽然感觉可惜,但也只能认了,因为皇帝这么做合理合规,就是太不顾及情面了。
往后几个月,刘奭逐渐恢复了对其的宠信,给予了大量的辅政之权,赐爵关内侯,他的儿子也被拔擢为散骑中郎将,其位次更是仅次于大将军!
在外界看来,皇帝已经恢复了信任,可王嗣不这么想,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因为刘奭虽然荣宠更甚,还封了爵位,可前将军印绶依然没有还给他,也就是说萧望之这个前将军是没有兵权的。
退一万步讲,陛下并不打算赶尽杀绝,可是一个没有兵权只有辅政权的将军,对儒党而言又有什么价值呢?
他们早就不缺少这样东西了,而是真真正正的硬实力!这便是王嗣如此重视萧望之的根本原因,前将军职是儒臣接触兵权的桥梁。
可现在这座桥已经坍塌,再无修复的可能。
元佑七年,石显假传圣旨,在徐宁一路绿灯的情况下,成功调动金吾卫车骑,将前将军府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并散步流言,皇帝打算将他赐死。
在心灰意冷下,萧望之自以为躲不过去,于是自行饮毒酒自杀,石显进入府邸后只发现了其尸体。
一时间朝野沸腾,刘奭通过事先的准备将锅推了个干干净净,责任全都到了假传圣旨的宦官头上。
石显也是懂事,将所有的东西都一口咬定,萧望之身死这个责肯定是要有人担的。
陛下不行,大将军同样不行,中书令弘恭作为老上司也不合适,那就只好自己来了。
刘奭表现的十分悲痛,痛骂石显等人,茶饭不思,命萧望之长子承袭关内侯爵位,表面功夫做的很足,在其葬礼上痛哭流涕。
众臣也感触颇深,挑不出丝毫毛病。
石显被免除了仆射职位,遣散回乡。
明面上他受到了惩罚,可实际上却得到了刘奭的青睐,什么样子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吗?时间一长,萧望之怎么死的就没人在乎了。
石显用不了多久就能官复原职,而且还收获了皇帝的信任,如今宠信要更盛弘恭。
可以说刘奭已经有意把此人扶持成权臣,用以对抗儒臣了。
事实证明,石显是个聪明人,这是他应得的,这次还顺便讨好了大将军徐宁,最后的阻碍也烟消云散。
恐怕用不了多久,大汉的朝局将迎来一场大地震,宦官一跃跳入舞台中,并且一直都担任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
萧望之自杀的同一年,宦官中书令弘恭病逝,由仆射牢梁暂代中书事,但却没有正式任命,很显然,皇帝心中有一个更好的人选。
元佑八年,石显重新被召回宫中,官复原职,担任中书谒者仆射,但却在皇帝授益下,暗中接管中书令事物。刘奭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无法完整的上一次朝会,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处理朝政。
他于是将治理国家的权力短暂交给了王嗣徐博徐宁等人,由他们来行使大权。
可实际上,开始暗中扶持宦官势力,将前中枢大权一股脑的交给石显,导致对方势力飞速膨胀。
不过一年就彻底掌控了中书权力,成为内廷实际上的话事人。
也是同年,石显被升为宦官中书令,全权负责中枢事物,并委派各种政务。
王嗣的权力逐渐被分割,他十分愤慨的在朝中联合大臣们集体弹劾石显,控告宦官专权。
刘奭置若罔闻,口头应允,实际继续向石显放权,任何诏令无不需要经过他的手,然后才能放到丞相那里执行。
徐宁徐博二人也直接开摆,这正合他们的心思,让宦官与儒臣打擂台,于是放弃了手中的内政权力,暗中配合中书的宦官势力。
于是,石显权倾朝野,掌握了及其可怕的大权,皇帝对其几乎无条件信任,朝中大臣的弹劾都被他一力压下。
刘奭拖着重病的身躯开始了朝会。
他虽然体弱多病,但却并非不上朝,只是次数比较少而已,军国大事不能轻易放手。
“陛下臣弹劾中书令石显,此人以阉宦之躯窃居高位,结党营私,肆意的欺辱朝臣,大量有德之人被他们冤杀至死!”
“这对于我大汉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大农令陈列出言弹劾,他是儒党的核心人物,对于处处针对儒臣的石显自然深恶痛绝。
而且这个家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祸国殃民,无论刘奭还是徐宁都是没得选,但凡有办法都不会扶持一群只知道敛财的宦官。
刘奭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点了点头说道:“汝可有依据?诽谤同样犯法。”
陈列说道:“陛下石显乱国已经是人尽皆知!处处都是证据!处处都是人证!您大可自行前去查验。”
“石显不除,则天下不宁!”
众臣纷纷附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保持沉默,之前周堪刘更生等人就已经被石显陷害至死了。
这个阉人不好惹,下手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如果不能把他除掉,那么他就会反过来报仇。
“石显,他们说的可是事实?朕对你给予厚望,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听到这句话,石显眼珠一转,心中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说道:“禀陛下,这自然是子虚乌有的,臣不屑于回复,不过臣这倒是有一份其他的证据。”
“哦?”
刘奭挑了挑眉,感情你这家伙掌握了陈列的罪证?那可就有意思了,杀失势的周堪刘更生的作用,可远不如杀一位当朝的九卿。
如果真的能成,宦官就将真正拥有与儒臣抗衡的力量。
“陛下请看,这是陈列胞弟受贿的记录,除此以外,其长子、叔侄等联手贪腐府库的证据也是应有尽有。”
石显也不愧为被看重的大宦官,业务能力相当高超。
陈列这家伙是清流,但不代表他身边人也是,天下谁不爱钱,不爱权呢?无法就是嘴硬,这帮清流口头上无欲无求,可实际上他们看重的是名声!
下方的大农令心里咯噔一下,他确实察觉到了家人最近的异样,之前还没在意,可现在……
等等,难道这证据也是石显故意放出来的?
真是个狡猾的家伙……
那些没说话的臣子开始感到庆幸。
谁没弹劾那些宦官记不清了,但谁弹劾了可是了然于胸。
“呵呵…好,好啊,这就是儒家的学子?你王嗣的高徒?”
刘奭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知道是演的还是真情流露,他对于石显的手段是不了解的。
王嗣看了一眼目瞪口呆的陈列,作揖道:“陛下臣以为这证据不实啊,石中书早不提晚不提,偏偏要现在拿出来。”
“岂不是刻意而为之?”
这次没有人敢赞同。
稳如铁桶的儒党开始出现了间隙,他们怕了,无法形成合力,没有人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刘奭丝毫不给面子,“啪”一声将竹简扔到了地上,怒道:“证据确凿,眼见为实,王嗣你还在护着自己的学生?”
“但真是不知廉耻,你这丞相不想当了吗。”
王嗣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叹息一声,道:“臣爱徒心切,草率了些,还望陛下恕罪。”
陈列亲人受贿已经彻底坐实,连坐之罪是少不了了,如果再网罗一点,说不定赐死也不是不可能。
王嗣认为自己这个老师也仁至义尽了,只能怪他自己没有看护好家人,让对方钻了空子。
刘奭见他吃瘪心中暗爽不已,顿感扬眉吐气,但脸色还是保持着愤怒的神情:“陈列从属受贿、贪污府库金银,罢黜官职,贬为庶人,事关人员择日斩首。”
“诸位引以为戒吧。”
众臣没有人再敢反对,纷纷口中称是。
人就是这样面对利益时格外团结,一单遭遇挫折就会退缩,各奔东西,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
不参与就永远不会出事。
刘奭后续也是通过这些办法逐渐瓦解儒党势力的,石显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尤其重要。
此后不久,宦官找到了其余罪名,陈列被赐死,这大大震慑了朝臣,宦官专权的局面彻底形成。
无人再敢反抗,刘奭靠着宦官的帮助,以及徐氏的支持逐渐将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
“老师,您明知当时的陈农令救不得,但为何还要冒险呢?”
太中大夫陈咸颇有些好奇,明明就是死局,老师不会不清楚。
王嗣脸色略显沧桑:“宦官一弹劾,老夫就缩了头,日后还谁敢继续跟从?这是个态度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