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22章 钓鱼佬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22章 钓鱼佬
    李儒朝王景眨了眨眼,嘴角一斜,便贱笑起来,他对此倒是看得很开,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荒唐过几次?
    更何况王景和董白二人已有婚约在身,先上车再补票,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王景见事情越描越黑,便翻了个白眼,懒得继续解释了。
    李儒也没有纠结于这个问题,女孩子十四岁就结婚生孩子这种事在汉代是符合礼法的,甚至朝廷还有政策,女子年满十四周岁后,不尽快找个夫家把自己嫁了,以后每年都得罚钱。
    可见古代的政客早就把人性玩明白了,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把结婚率给提升上去。
    李儒这次来找王景,主要是催促北军尽快返回洛阳坐镇大局:“主公,如今十八路诸侯皆对洛阳虎视眈眈,朝野上下也遍布有异心之辈,你切不可久离京师。现在两关已破,大局鼎定,应该尽早班师回朝才是。”
    李儒的建议非常中肯,他认为留下王方、段煨和徐荣等人,分化瓦解,让他们彼此牵制,这样就可以暂时放心地将潼关和函谷关交由这些降将镇守。
    董卓麾下的西凉兵,成分一直以来都十分复杂。
    《汉纪》说:“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
    这话里的“明公”,说的就是董卓,而董卓麾下的凉州兵,在来源上主要有湟中义从、秦胡兵、匈奴屠各以及招降的八种西羌,都是野蛮善战之辈,对于帝朝毫无忠诚度可言,完全是靠董卓的个人魅力和砸钱聚集起来的一群雇佣兵。
    其中湟中义从是小月氏人,如董卓的女婿牛辅就有個护卫名叫胡赤儿,其出身“支胡”,也就是月氏人
    至于秦胡兵,这是羌胡和胡化的汉人,羌胡是匈奴、羌人和鲜卑人的大杂烩,在凉州当地的势力错综复杂。
    一些汉人犯了罪,又或者是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为了生存,便跑去投奔胡人,最终被胡人胡化。
    这些人往往都有不俗的本事,毕竟弱者在这种情况下也活不下来,因此董卓看中了他们的能力,招募到麾下组建军队,战斗力不错,但军纪很差。
    至于匈奴屠各,则是汉代投降的南匈奴,主要在凉州一带安置。
    而八种西羌就厉害了,这是目前帝朝最为头疼的刁民,在东汉时期是西部叛乱的主力,百年羌乱颇有几分阿美莉卡打阿富汗的味道。
    帝朝派兵去平叛吧,董卓之流的将帅又贪污腐败,吃拿卡要的,最终导致军费耗资达二百四十余亿钱,耗时十二年之久才算基本平定。
    到了汉顺帝的时候,羌乱又起,派兵平叛,军费耗资达到八十亿!
    鬼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掉的,反正东汉的财政崩溃得很彻底,到了灵帝刘宏的时期,朝廷的运转和平定黄巾之乱的费用,全靠刘宏卖官鬻爵,以及通过十常侍给世家和豪族不断放血,才勉强维持住局面。
    不得不说,灵帝是个水平高超的糊裱匠,若非死得太早,东汉的国祚或许还能再延续半个甲子也说不定。
    一提到西凉羌乱,王景也倍感头大。
    帝朝举国之力镇压百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王景不觉得自己能够快速解决,但董卓麾下的羌人士兵不少,或许可以从这些人身上下功夫。
    毕竟没有带路党,深入羌族的地盘作战跟找死没有区别。
    至于李儒建议自己尽快返回洛阳,王景倒是有别的想法:“文优,我若不想这么快就回去呢?”
    李儒闻言大惊,但脑子一转,立刻就明白了王景的用意,但他对此也有担忧:“引蛇出洞虽是妙计,但未免太过冒险,万一弄巧成拙……”
    王景却是淡然一笑:“放心,我有绝对的把握,就算真的出事,我也有自信能够掌控局面。”
    河东有北军八营的主力呼应,随时都可以渡河南下,而洛阳城中还有荀攸与高顺一文一武两大中流砥柱坐镇,亦是万无一失。
    所以王景才想着通过这件事,放下几个钓饵,看能不能钓上来几条大鱼。
    毕竟此前蔡邕刚出大牢就遭遇刺杀,此事让王景暗中生出了警惕,调遣暗卫追查却始终没什么进展,可见对手绝对是处心积虑,连线索都处理得这么干净,绝不是临时起意能做到的。
    这群阴沟里的老鼠不揪出来,王景岂能安寝?
    李儒得知了王景的想法之后,沉吟片刻,当即谏言道:“既如此,那不如暗中派人散播主公在强攻潼关时身受重伤的消息,如此一来,潜伏在水下的暗流,必然闻风而动。”
    见王景坚持,李儒只好为他谋划献计。
    王景也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当即采纳:“好,就这样办!”
    洛阳大市,新开的泰安居酒舍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议郎郑泰、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三人,正围坐在一起,举觞畅饮。
    酒至酣处,说出口的话,也开始变得大胆起来。
    其中以伍琼最为豪迈,语气带着几分讥讽和轻蔑说道:“呵,你们说,王元旭这次是真伤还是假伤?”
    种辑一声冷笑,随后目光露出一抹凌厉的锋芒,神色颇为笃定:“应该是真伤,而且必定是重伤,否则以眼下的局势,王元旭不可能孤军在外,必然会想方设法尽早返回洛阳坐镇中枢,以免京城有失。他不回来,那便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自身伤势太重,回不来了。”
    他们几人,此前就曾与何颙、荀攸等一起谋诛董卓。
    伍琼更是不避艰险,假意投诚潜伏在董卓身边当二五仔,成功唆使董卓给不少世家豪族出身的名士封赏官职。
    结果这些人当了官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起兵反董,翻脸不认人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什么有奶就是娘?
    不存在的!
    我拿了你的好处,不等于我答应你的要求!
    对于世家豪族而言,这样的不等式他们早就熟练得跟吃饭喝水一样轻松自然了,毕竟他们可是高贵的名门之后。
    可以说,正是伍琼的这一手骚操作,加速促成了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出现,把董卓坑了个底儿掉。
    像是现在的联军盟主袁绍,当初就是伍琼向董卓极力推荐,才得以当上渤海太守,然后顺利的起兵讨伐董卓,还成为了联军盟主。
    如今董卓虽死,可王景却又成为了他们新的对手,蛋糕就这么大,没人愿意分给对手。
    更何况十八路诸侯借着讨董的名义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眼下总不会因为董卓一死,他们就乖乖地把到手的权力都给还回去吧?
    眼下他们还不肯退兵的原因就在这里,宁愿僵持着,也不能退后,否则还怎么名正言顺的在地方上当土皇帝作威作福?
    唯恐天下不乱,才是他们此刻最真实的想法。
    而种辑和伍琼等人,之所以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对付王景。
    倒不是王景怎么得罪他们了,而是北军的存在本身,对他们就是最大的阻碍,挡住了他们获取权力的康庄大道。
    三人中,郑泰身份最为尊贵,官职也最高,但反倒是三人中最为谨言慎行的那个。
    见种辑和伍琼越说越大胆,越聊越狂放,郑泰不得不轻咳一声以示提醒:“二位,慎言啊,谨防隔墙有耳。”
    面对警告,伍琼一连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公业兄可是担心那无孔不入的暗卫?无需多虑,此处酒舍乃是国舅爷的产业,所用之人都是家中老仆,绝不可能藏着别家的密探。”
    伍琼口中的国舅爷,自然说的就是董承。
    刘协登基之后,身边几乎无人可用,而董承凭借着当年董太后的关系,很快就获得了刘协的信任。随后直接获得乐国舅的尊贵身份,不仅如此,刘协还拜他为安集将军,专门统管皇帝身边的侍卫和乘舆。
    官职不高,但身份十分显赫,并且直接掌握兵权,一看就深得皇帝信任。
    也正是因为董承的成功,让士族中一些渴望出头的年轻人看到了机会,纷纷围到他的身边,想要获得刘协的赏识。
    泰安居,就是这些人平日里聚会的据点。三人正聊着,酒舍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顿时让他们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谁又杀过来了。
    结果定睛一看,才发现进来的人是董承。
    “国舅爷!”
    “哈哈,诸位不必多礼。”
    春风得意马蹄疾,刚从皇宫里出来的董承,脸上的表情显得自信而昂扬。
    “陛下可有回应?”
    “时势唯艰,陛下虽然年幼,却也有着宏图大志。我等所图之事,功在千秋,陛下知晓后亦是满心振奋,对诸位的满腔忠义大感欣慰,帝朝还是有忠臣的啊。”
    吹捧之后,董承这才落座,随后更是道出了在场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答案:“诸君,陛下已经同意吾等所行之事,还给了我一道密旨,允许吾等便宜从事。”
    “陛下英明!”
    “吾等自当奋起,还这大汉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说得好!天下兴亡,重任在肩,我辈读书人责无旁贷,合该为朝廷分忧解难,定国安邦!”
    四人聚首,无一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如今的朝堂上,袁隗、杨彪等老臣按兵不动,坐看局势变幻。
    可他们这些年轻人却等不了了,只因为不拼一把,实在是难以出头。
    他们也想封侯拜相,过一把大权在握的瘾。
    到时候权倾天下,万民俯首,岂不快哉?
    董承开始分派任务,他先看向郑泰:“公业,你与荀公达也算是有几分交情,能否策反此人,断王景一臂,就看你的了。”
    郑泰面露无奈,但最后还是答应下来,语气幽幽地回答道:“我勉力一试吧,成与不成,却不敢保证。”
    伍琼听完大笑,出言鼓励:“公业谦虚了,有你出马,此事还不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吾等静待你传回佳音便是。”
    除了郑泰之外,其余几人脸上都有种迷之自信,仿佛随时都能轻易扳倒王景似的。
    “徐晃那里,由谁出面?”
    董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还是伍琼主动请缨:“就由我去吧,徐公明此人个性忠厚,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有陛下旨意,必可说动他开关放联军入洛阳。”
    “好!”
    董承闻言大喜,只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兴致勃勃的畅想起美好的未来:“只待联军能够进驻洛阳,吾等便大局定矣。”
    如今十八路诸侯,将近二十万联军,都被阻挡在虎牢关外,不得寸进。
    而徐晃这位雄关守将,正是此役关键,是董承他们不得不争取和拉拢的关键人物。
    只要徐晃愿意放关东联军入关,那么王景就算没死,也休想再回来了。
    酒会结束,郑泰回到家中,连忙叫来了弟弟郑浑商议。
    郑浑听完事情始末,不屑的冷笑说道:“一群蠢货,当真是自寻死路。”
    郑泰也颇感无奈:“当初董承拿着陛下的密诏找到我,我就不该掺和到这种事情里面去的。”
    兄弟两人都是真正的聪明人,董承所谓的天衣无缝之计,在他们看来,简直漏洞百出,破绽满满,真要照着上面的计划步骤去操作,恐怕到了最后,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所以计策还未曾正式开启,郑泰和郑浑兄弟两人就已经琢磨着该如何收拾残局了。
    郑浑说话犀利,对董承等人的评价也是毫不客气:“董承的图谋虽然愚不可及,但此事可以扰乱暗卫的视线,对吾等的谋划反倒十分有利。”
    随后郑浑又开口说道:“可惜蔡邕没死,否则新党内部必生嫌隙,如此一来,吾等胜算便又能更高几分。”
    “确实有些可惜,本初请来的这位刺客,据说出自兵家隐门,连商帝三剑之一的名剑含光都出动了,还是功亏一篑。这王元旭果真了得,若非有他在,王子师又岂有今日这般的风光和得意?”
    郑泰感慨了一句,对于王景,他还是非常忌惮的。
    郑浑对此深有同感:“若非王元旭离开洛阳,吾等的计划怕是连一分的胜算都没有。如今他后方空虚,这是我们的机会。”
    郑泰认同地点了点头:“试一试也无妨,反正公路与本初都已经与我暗中有了约定,届时两路大军若真能会师洛阳,一举就可扭转乾坤。到了那时,属于我们士人的时代,就会到来了。”
    原来,郑泰既不是董承的人,更不效忠于刘协。
    他真正效忠的人,其实是袁术袁公路。
    不仅如此,郑泰同时还暗中和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袁本初合作,他们的追求其实也很简单——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
    与兄长相比,郑浑反倒不怎么热衷权势,他属于世家之中的异类。但党锢之祸后的东汉朝廷,乱象频出,十常侍之流更是让他深恶痛绝,因此对皇权非常失望,这才宁愿去支持郑泰的“拨乱反正”之举。
    在郑浑看来,欲救天下,唯有世家的“有识之士”完全掌握权力,参与朝政,再选拔有品德和才学之人治理天下州郡,方能拔除沉疴,再造盛世!
    至于皇帝,乖乖地坐在龙椅上当个吉祥物,没事盖盖章就好了,具体的政务不要过问,交给他们这些“忠臣义士”来处理就好。
    眼下的洛阳,水是越来深了,各家势力明争暗斗愈发激烈,正是应了那句俗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王景走后,洛阳立刻就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权力真空状态,每一个看到机会的野心家,都想要效仿董卓和王景的成功之路,将天下至高的权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以至于董承等人,还以为自己妙计能安天下,却不料队伍里,早就有人计中有计,谋外有谋,各怀鬼胎。
    洛阳城中波谲云诡,而关中之地的长安,也并不平静。
    左将军府,皇甫嵩把女婿射援叫到了书房里,随后与他商议起来:“文雄,太傅和司徒要我率兵返回洛阳,此前我军被牛辅、李傕二贼所阻,未能成行,如今传闻王景身受重伤,伱觉得这于我军而言,是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作为汉末三杰之一,皇甫嵩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是将门出身,从小就接触兵家与儒家之学,因此发誓要做帝朝的忠臣。
    而在皇甫嵩看来,太傅袁隗和司空杨彪等旧党才是正统,而王景就有些太过年轻了,性格亦是桀骜不驯。
    所以皇甫嵩更愿意遵从袁隗和杨彪的命令,想要把王景这个不稳定因素解决掉。
    皇甫嵩皱了皱眉头,疑惑地问道:“你怀疑祁侯是假装受伤?”
    “我无法确定,但只要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吾等就不该轻举妄动,否则错判局势,必然万劫不复。”
    射援智慧高绝,且生性沉稳,过去就曾多次为皇甫嵩谋划,所料无有不中,因此很得皇甫嵩信任。
    “好,就依你之计行事。”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