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93章 天下震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93章 天下震动
    翌日,崇祯继续考试。
    府试共考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其中前两场各考一天,第三场连考两天。
    第一场考帖经,考生需要按照要求,将书中的内容默写下来,主要考察考生的记忆力。
    这第二场考杂文,主要包括一些论、表之类的文体,主要考察考生的书法和习作能力。
    崇祯胸有成竹地点墨开始伏案疾书,
    至于明天,便是第三场考策论。主要考察考生对法律、时政、吏治等方面的理解和观点。
    此刻的知州府中,师爷走进来,“老爷,襄王想见您一面。”
    “襄王?”襄阳府知府代邦桢正躺在炕上,哼着小曲,闻言哼了一声,“不见。”
    “他说,陛下下旨让他过几个月进京……”
    话没有说完,襄阳知府代邦桢猛地坐起来,“他要进京面圣?”
    “是,前日陛下的圣旨到了,说是想念襄王一脉。”师爷如实的回道:“老爷,我们要不要见一下?”
    代邦桢目光闪烁,“那是得见一下,能面圣的藩王和不能面圣的藩王可是决然不一样的,万一交恶了他,陛下问起来,仕途想往上升不容易,但想砸掉可就简单多了。”
    “快,请进来,不……还是我去吧。”代邦桢让师爷伺候着自己穿上官衣,小跑着走了出去。
    “哎呦,襄王爷,您今儿个怎么有空过来我这儿了?”
    “这不是犬子在里面参加府试,许久未曾来代知州府邸,今日特地过来看望一下。”
    “来就来吧,怎么还拿这么多东西,可是折煞我咯!”代邦桢顿时脸色有些发红,连连推脱。
    “知州为国为民,本王过来带点东西给知州补补身子,既然已经拿出来了,怎有提回去的道理。”
    两人就这么推搡了半天,代邦桢终究还是收下来了,“快,请进。”
    接下来,襄王和知府代邦桢两人聊了没有多大一会儿就离开了,谁也没有提及府试的话题。
    但两人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等襄王一走,知府代邦桢冲着后面说道:“把襄王世子的试卷给拿过来。”
    “是,老爷。”师爷很快将崇祯的卷子拿了过来。
    虽然有糊名,但作为主考官的知州想看一个人的卷子还是很简单的,师爷也不是吃干饭的。
    代邦桢看着试卷,忍不住称赞道:“好字,杰才啊,想不到襄王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杰。”
    “好,好,好……”
    随即又连续说了几个好字,目光闪烁不已。
    “老爷,咱们要帮襄王吗?”师爷忍不住问道:“童生的名额已经都答应出去了。”
    襄阳府的地界上,官绅们对这位襄王可是没怎么放在眼里,更是直言王府世子不过纨绔而已。
    一些官绅甚至明里暗里的暗示他,不让襄王府世子参加科举。
    就在这时候,
    “老爷,《大明时报》到了。”
    皇帝下旨,《大明时报》除了在京都发行之外,还要发给朝廷各地的官员。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各地官员第一时间知晓皇帝的政令,朝廷的政策,加强整个大明的凝聚力。
    虽然发行的时间还不长,但各地官员已经养成了看报的习惯。
    “大捷?竟然歼敌一万三千人?”代邦桢看着《大明时报》上的大字,整个人的脑子嗡的一声,热血往上涌。
    他连续看了几遍,整个人的心境久久无法平静。
    终于,代邦桢深吸了一口气下了一个决心,“去把府上的吃食给这位世子给送过去一些,另外准备一些干净的水送过去。”
    师爷顿时明白知州的意思,“是,老爷。”
    等师爷走后,代邦桢攥了攥手指,喃喃说道:“我不仅不打压,而且要大力气帮。”
    “投桃报李,我先做到头前再说。”代邦桢想了想,将一张纸铺开,
    当初代邦桢进士及第二甲第九名,但在朝中一直无法被启用,直到成了温体仁的学生,才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知州的位置,可温阁老一朝失势,让他如坐针毡。
    昨日从一个同窗口中听说陛下整合了东厂、锦衣卫、京营,大肆打压文臣,朝中各部的官员如今多有空缺,他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
    想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也曾为民请命,也曾为反对皇帝开征矿税而被鞭笞,但当他来到地方做官才发现,自己到头来只是为了这些官绅老爷们拼命,与真正的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了维护文官们的利益,你今年说蝗灾闹的厉害,茶叶绝收。
    如此一来,朝廷原本应该有一百多万两银子的茶税收入,只给朝廷交了20万两,剩下的九十多万却落进了官绅的口袋之中。
    这里面有户部尚书的外甥,有礼部尚书的侄子,有……
    但自己治下的农民却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无法过活。
    如今温体仁失势,朝中所有的官员都忙着和他撇清关系,排挤自己这个温体仁曾经的学生。
    代邦桢心潮澎湃,运笔如飞,在信上继续写到:
    “他们确实不贪污受贿,可他们的势力越大,老百姓就越穷困。国家每年都会发生水灾、旱灾、蝗灾,没钱赈灾,农民受了灾,还要交赋税,只能卖地成为流民。
    “如此一环扣一环,官绅手中的土地越来越来越多,国库反而更加空虚。”
    “他们曾说,大明朝局只有天意,非人力送扭转,然我看到陛下殚精竭虑,已然扭转乾坤,臣句句肺腑之言,望陛下明察……”
    等写完,吹干。
    代邦桢将管家给叫了过来,“不要让别人看见,将信交给襄王朱翊铭。”
    “是,老爷!”
    ……
    《大明时报》的威力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随着各地不断的送达,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初始是不相信,但再三确认之后,心中无不震惊。
    打赢了?
    大明竟然打败了满清鞑子?
    而且还是打败了满蒙的骑兵?
    大明各地的百姓无不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有一名武官满头白发的,却饱含热泪,“谁说我大明将士如浮土,不堪一击?谁言我我大明将士不堪一击?”
    他当年曾参加过萨尔浒之战,如今哪怕生活过的再不如意,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不由痛哭流涕。
    胜利,是最能鼓舞人心的。
    也最能汇聚人心。
    无论是百姓还是官绅,在听到大明打胜仗的时候,无不欢呼,而且这不是打内战,而是抵御外敌。
    大明积弱多年,豁然打了一大打胜仗,压抑的心如何不振奋?
    更令百姓们振奋的是皇帝的奖励制度和抚恤制度。
    “一百五十两,我的天,要是能进入勇卫营、京营和白杆军之中,战死之后一百五十两,还能免税三代……”“我想去报名。”
    “我也想去。”
    “左右也活不下去了,不如去杀鞑子,杀鞑子一人,便是五十两,如果能击杀三个,我全家十年的吃喝都有了。”
    “走,我们一起。”
    “……”
    可以说,《大明时报》带来的的不仅是胜利,更是信心,是大明将士们对于抗击鞑子的信心。
    信心就是强大的战力,信心大过黄金,比金子更金贵。
    与此同时,还给了活不下去的百姓一个活下去的希望,那就是去杀鞑子。
    估计就连朱常淦也没有想到,他发愁的兵源的问题,竟然被《大明时报》给解决了,两个月后,勇卫营、京营、白杆兵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应兵潮,竟然有些接不住。
    当然,这是后话。
    ……
    随之震动的关宁前线的祖大寿、吴三桂,以及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等武将。
    相比关内的百姓,他们心中的波澜更盛。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都知道伱有多冤枉。同样的,作为多年与满清打交道的关宁前线以及宣、大、山西总兵,他们对于满蒙鞑子的实力太过清楚了。
    甚至这些日子,他还秘密和皇太极接触过,对于满清的力量认知更加深刻立体。
    可就是这么强的满蒙八万骑兵入关,竟然接连败了两次?
    “这……怎么可能?”吴三桂在接到消息的时候,如同雷击,浑身冰凉,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惊骇。
    如此必败的见面,竟然也被翻盘了?
    “报!”有传信兵跑了进来,“总兵,锦衣卫到营帐之外了。”
    “快请。”
    锦衣卫一个百户从外面进来,举着手中的旨意:“军机处命令,着吴总兵部,配合卢象升行动。”
    “配合卢象升?”吴三桂接过来公文,眉头猛地一缩,“陛下竟然让卢象升督师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
    他本来还对大明皇帝没有对自己发出进京勤王的命令而疑惑,但现在却是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如此,不仅仅是自救,吴三桂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猛地看向关内的地图,“八万人,吃得下吗?”
    他在一刹那明白大明皇帝这是要直接要将满清鞑子给全吃掉。
    吴三桂不禁心头猛地大跳,“陛下竟然下这么大一盘棋?”
    对于这个命令,他本能的犹豫了一下,但随即应声道:“请告诉陛下,臣定然竭力配合卢象升。”
    ……
    锦州城内的祖大寿,接到命令的时候,同样无法表达自己心中的震惊。
    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想过大明抄竟然能打这么一场大仗。
    这给一直徘徊、犹豫要不要降清的当头一棒。
    大明朝什么时候有如此强的实力了?
    火炮?到底是什么样的火炮?
    什么样的火铳?
    这些让他想不明白的东西,如千万条虫子一样,在祖大寿的心里爬。
    从自己的曾祖父祖镇算起,均是明朝高级武将,因功升左都,后追赠荣禄大夫。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初为辽东总兵官,屡次抗击蒙古部落,战功显赫。这个家族也获得了“四世元戎”的美誉。
    宁远总兵吴三桂是其外甥,祖大寿的子侄和吴三桂的表兄弟,都在辽东有着极高的地位。
    也正因为祖大寿在辽军地位资格老、地位高、在祖氏族党中辈分高,使得这队人马非常抱团,战斗力强悍。
    所以皇太极对于祖大寿的劝降展现除了极大的耐心和定力。
    如今的祖大寿已经诈降过一次,虽然设计脱身,返回锦州,但其子侄部下留质于后金,随时都可能让祖大寿再度变节。
    然而,崇祯没有降罪,反而还晋升其少傅左都督衔。皇太极两次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均无功而返却没有杀被监禁的祖大寿亲人,反而对其子孙加以厚待。
    正因此,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崇祯对其的怀疑,这种君臣的互信度极低。
    也正是如此,祖大寿才会徘徊、犹豫、煎熬。
    祖大寿目光如活,“皇太极有一句话说对了,久守者,读书明理之效。”
    随即让人传话给锦衣卫,“吾乃大明臣子,愿意配合卢象升打这一仗。”
    ……
    乾清宫。
    “臣,叩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臣,叩见陛下……”
    “诸卿请起。”此刻的朱常淦正在接见山西、山西、湖广等地的一些官员士绅。
    没错,他要封赏团练大臣。
    后世,咸丰曾任命了第一批共43名团练大臣。其中有熟悉的以在籍侍郎的身份的曾国藩,与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办理团练,之后,咸丰皇帝又陆续任命了100多名团练大臣。
    但其中只有一个人成事了,那就是曾国藩。
    因为其他团练大臣办的是团练,曾国藩办的却是军队。
    朱常淦吸取曾国藩的教训,让各地巡抚和总督节制团练,这样团练就无法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军队。
    成员取于各家各户出的壮丁,所需经费在地方上分摊,团总由眼前的这些官员、乡绅来当。
    “朕随后会给你们提供训练的教材。”
    朱常淦不需要他们有多正规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也不让他们有统一的领导者,更不用他们制定战略和战术目标。
    让他们办团练最大的目标是保卫乡里,在本地区域活动。
    大股反贼不用他们管。
    遇到小股反贼的时候,能将反贼给围起来,限制在一个个小格子里,阻止反贼流窜就足够了。
    教材是现成的,后世那些训练民兵的那一套里面随便搞一点出来,都足够他们用了。
    ……
    元旦快乐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