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25章 红薯!棉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25章 红薯!!
    【古代没有,老百姓是怎么熬过冬天的?#历史#唐朝#过冬】
    【其实在古代,很多一部分的老百姓是熬不过冬天的,咱们翻开史书记载就会发现。】
    【历史上每一次出现大规模的降雪之后,大批量冻死人的现象,和因为饥荒饿死人的情况都一样非常普遍】
    【咱们要知道汉代时期的中国气温要远高于今天,但是在汉书五行志里面就有记载】
    【公元前的122年,汉武帝刘彻在野外打猎的时候,抓到了一个一脚而足有五蹄的动物】
    【这个动物就被它视为祥瑞,于是这一年的年号就被改成了元狩。但是元狩元年的冬天一点都不吉利】
    【史书记载: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
    【七年后又出现了连续两个雪灾年,也就是元鼎二年和元鼎三年。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底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
    【要知道这可是在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之后没过多久汉王朝武德充沛,国家没有出现什么危机的情况下】
    汉元狩年间,长安城。
    刘彻的神情十分复杂,元狩元年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但很多事情不是知道就能改变的。
    比如,土地是要拿来种粮食的,种了其他作物的话,就会导致粮食不够,那时饿死的人会更多。
    而这种雨雪灾害,四年后会卷土重来一次?
    刘彻捏紧了拳头!
    时间应该还来得及!
    京兆尹杜陵县胡家村,身着大大小小十来处补丁麻衣的瘦高汉子,挺起弯腰拔草的身形,抹了抹有些脸庞上的泪水,手掌夹杂着田间的土腥味的泥水沾到脸颊、眉毛。
    瘦高汉子的母亲身体本就羸弱,终于在十二月丙辰那日被冻死,父亲是在七天后的晚上去的。
    不仅他家,胡家村大大小小四十多户人家,那一年冬天白事唢呐声、晚上的啜泣声,没停过。
    贼老天!
    【那到了唐朝唐昭宗天复元年,也就是公元的901年,史书记载说:自冬至春雨雪不止,民冻馁者无数。】
    【甚至连当时的都城长安,每天因为冻死的老百姓就有数千人以上】
    【不光是在民间,就连皇宫王府里面由于断粮导致大量的宫人还有宗室人员被冻死】
    【而在宋代,宋史里面关于都城汴梁冬天冻死的记载那就多得不能再多了】
    汉末,南郡江陵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刘备叹息一声,只能将此事记录在册,不过他心里也知道,没有天幕的帮助,单靠任何一个朝代也很难解决。
    孝武皇帝御宇时,有二位先帝之遗泽,尚且对此束手无策。
    与此世相比,元狩年间的大雨雪可能还有活下去的机会。
    或许粮食产量得到提升,可以空出来部分土地种植这种叫的作物?
    【古代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像咱们现代人一样去置办过冬用品的】
    【比如像那是在南宋以后才开始进入到中国,而且在内地大规模种植,那还得等到清末】
    【也就是说在古代那也是奢侈品,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过冬的时候呢,就只能用杂草或者是柳絮】
    【咱们看清末时期西方人拍摄的中国人照片就会发现,当时大多数国人在穿着上那几乎有块布就不错了】
    【至于说保暖得体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近代拍摄的照片里,比方说南京的明孝陵】
    【清代的京城周围全是光秃秃的一点绿植都没有,因为柴火在古代那也是个奢侈品】
    【这些大城市的周围能够砍的树全被砍走了,这也就导致北方在清末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直到工业化开始生产力提上来之后才有了今天遍地绿化的局面】
    洪武年间,金陵城。
    古代没有,老百姓是怎么熬过冬天的?
    这个问题和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读来是荒唐,另一个读来却是令人五味杂陈。
    朱元璋对底层民间生活的艰辛再熟悉不过,如今忆起却恍若隔世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再也没在担忧过冬天会被冻死?
    他连自己都没担心过,又怎么可能会担心底层老百姓会不会被冻死呢?
    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他觉得不对,于是把孟子移出了文庙。
    此时天幕撕开了他伤痛的伤疤,他想起了至正四年阿爹阿娘兄长相继饿死,他和二哥卷了一席草席四处求爷告娘求一块地给全家下葬的日子。
    或许,再等等,等天幕中提及的化肥配方若真的能提高粮食产量,再看情况提倡生产吧。
    金陵城中,人们望着天幕皆是神色复杂。
    不说后世富足的生活,单单是一个丰衣足食已让人羡慕无比了。
    而金陵城周边,自古以来不都是光秃秃的吗?
    《吃饱穿暖才十几年而已,小时候冬天冻死了,手耳朵都冻肿了》
    《而且我还记得小时候脸颊和手总是会开裂结疤,周围的孩子差不多也是》
    《总感觉小时候比现在冷多了》
    《现在我总算知道了柴米油盐为什么柴排在第一了[哭]》
    《我怎么觉得柴不值钱啊,上山去就能有,反而油盐在古代普通人不可能有》
    《你知不知道古代山上的柴需要地主批准才能捡和砍伐,不然你就是偷盗》
    《很多树木都是官府的,不允许砍,禁山泽你不知道吗?》
    金陵城国子监,此前写小说的姓杜的监生和他的几个同窗,看着天幕不觉已泪目。
    读书人读书,不就是为了一展生平所学,造福社稷吗?
    后世人言语多荒诞可笑,可语言荒诞的背后令人心塞。
    伱能想象一下,山上的柴枝、地上引火的草、叶任你捡吗?
    杜平无法想象,但他知道如果有那一天,那会是很开心的事。
    《小冰河时期确切说到1980年才结束的,明朝清朝是最冷的》
    《自己不想赈灾就说,明朝因为冷冻死的人最多,差不多的领土,明巅峰时期人口就一亿,清朝干到了四亿,而且清朝还不是汉人王朝,在民生方面比明朝好多了》
    《其实有一个主要原因,清朝大规模推广红薯了,明末引进的红薯,但是时间没给到就亡了》
    汉末南郡。
    “红薯”诸葛亮郑重地在“科技发展”旁边写下两个字,这就是后世说的穿越后要寻找的高产粮食?
    可是,该去何处寻找?
    科技发展又是什么?工业化又是什么?红薯好歹还知道是粮食,这四个字每个字他都认识,组合起来就是天书,根本看不懂。
    通过天幕的评论区,诸葛亮也逐渐还原了后世的现状。
    吃饱穿暖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2008年以后。像早些时候的记忆,生活状况和此世却是大差不差。
    所以,真的有十来年就将日月换新天的伟力吗?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
    或许,借着天幕的帮助,他们也能再造另一个盛世大汉!
    《为什么不逃难移民到南方一带,到达两广一带的话,应该不会冻死了》
    《以前两广地区全是原始森林,到处是毒蛇猛兽,还有剧毒瘴气,要不怎么会有一条“流放岭南”的罪啊[捂脸]》
    《古代的交通不行,更没有交通工具,从中原到两广山那么多,估计路上命就没了》
    《古代没有?》
    《最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在宋末元初,大量传入内地,在明朝初期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古代用的都是芦,保暖性不如。》
    《感谢工业化带来的变化,古代封建王朝就没有什么盛世》
    贞观年间,长安城。
    李世民、房杜、魏征、李靖等一众人看着天幕的说法,脸色也是有些郁郁。
    按后世的标准来看的话,确实古代是没有什么盛世。
    不过,自我等始,却是能造一个令后世都赞叹不已的盛世!
    红薯!!
    朕,全都要!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