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626章 万历二十三蓟州兵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626章 万历二十三·蓟州兵变
    天幕上。
    宽阔的校场之上,一群穿着短扎布衣的将士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着:
    “说先登赏银一万的是他们,说不割倭奴首级的也是他们。”
    “最后功劳给了他娘的北胡那帮人!他们是攻得了牡丹峰还是打得了芦门!净他娘的扯淡!”
    “这些事咱们不白扯了!当时四面围攻,也说不清谁先登!但是!一开始答应的赏银一定要拿回来!”
    “没错!奶奶的,二十一年正月开始算的饷银,到今年八月,这都欠一百多两了!今天必须给个说法!”
    “就是!出征前就说好……诶!你们看!来了!”
    “等等!你们看!是火炮!”
    自校场辕门处,一门门黝黑的火炮面对众兵将。
    而自火炮身后,一队队战骑奔涌而出!
    ……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初九】
    【蓟州兵变,“南兵”一千三百余人被杀。】
    【当初,朝廷许诺“南兵”按募兵出国作战标准,在正常饷银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
    【当时,北方边军士兵的标准军饷一年是十八两银子,南兵由于多了这一系列的补助,一年的军饷达到了四十三两银子。】
    【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南兵”在朝鲜作战十分卖力,表现非常出色。】
    【但在实际执行中欠饷严重,特别是平壤大捷后,朝廷定杨元一部为先登首功劳,诸军不平,开始磨洋工。】
    【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部也不愿再战,宋应昌和朝鲜只能多依靠蓟镇副总兵吴惟忠所率防海南兵,南兵立功更大。】
    【明日议和后,诸军换防撤换,其中南兵返回蓟州。】
    【离家日久,拖欠粮饷,返回的蓟三协南营兵要求兑现双饷,因而出现躁动。】
    【总兵王保派军袭杀。】
    【《明神宗实录》中对这次屠杀有详细的记载。】
    【《实录》中说,王保命令讨薪的戚家军徒手进入演武场,听候处置。“南兵已唯唯听命”,还以为朝廷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谁知道,“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
    【紧接着,王保又命令手下骑兵将剩余的戚家军分成若干小队,一个个点名,凡是点到名的“随点随斩”,演武场上一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次屠杀遇害的人数,按《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
    【据几个当事人的《孙月峰先生全集》和《滦东平叛记》,讲是“擒斩八十余人”“擒斩又四十余人”“首恶三十二人”】
    【《两朝平攘录》“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杀三千三百余口”】
    【具体的真实数据已不可考。】
    【唯一在各种史料中可确定的数据是,蓟州兵变后,遣散“南兵”两千人。】
    【随后,言官或弹劾或支持王保,后者在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下占据上风。】
    【最终,明朝兵部下令,处置南兵骚乱首领,余部押解原籍,王保等人以平叛有功受赏。】
    ……
    {散了吧,作者纯粹明黑,《两朝平攘录》这种二手史料都引用。}
    {这些人根本不是戚家军,是后面后补招募的兵将。}
    {那军饷都不是给他们的,他们凭什么要军饷?这就是兵变谋反!}
    {明粉,神了!}
    {发动蓟州兵变的防海兵是驻防于蓟州的南兵,根据《明史·王保传》中“蓟三协南兵营,戚继光所募”的记载来看,这些防海兵其实就是戚家军。}
    {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戚家军一路猛冲猛打,第一个冲上了平壤城,立下了头功。朝鲜人在这次战役中亲眼看到“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知道你们最恶心的地方是什么吗?}
    {你们根本不明白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被杀有多少,在乎的是讨饷被杀这事性质!}
    {难道就算证明被杀的不是戚家军,这事就不恶劣吗?}
    {其它军队讨饷被杀就是理所当然?}
    {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说了!只要出军就有月银多少!}
    {你们说话不算数!我就该在要钱的时候被砍死?!你们特么大脑穿刺了!}
    {额外提一句,吴惟忠部第二次援朝时兵力三千七百五十八人。}
    {这么详细是因为有交叉记载印证,因为大部分是刚招的新兵……为什么是新兵?这个就要问王保和孙礦了。}
    ……
    大汉。
    窝在软榻上的刘邦阴沉着一张脸。
    “无论是百人、数百人、千三百人,还是三千三百余人。”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
    “在万历二十三年的这个冬天。”
    “在蓟州镇石门寨,明朝针对讨薪的将士进行了一次血腥屠杀。”
    吕雉嘴角带起一抹讥讽,贴近刘邦轻声道:
    “现在,你觉得我狠吗?”
    刘邦摇摇头。
    “你没有妇人之仁。”
    吕雉怔了一下。
    妇人之仁……
    项羽是妇人之仁,韩信也是妇人之仁。
    而她……没有妇人之仁。
    吕雉突然恍悟了。
    “原来你忌惮的不是吕氏。”
    “是我!”
    这话说出去谁信啊!
    ……
    大唐。
    “只此一事,大明便废了半壁江山。”
    李世民直接给大明下了病危通知书。
    李承乾吓了一跳。
    “阿耶,此事何至于此?”
    李世民上下打量他一眼。
    看着李承乾浑身发毛后,缓缓道:
    “募兵,兵从何来?”
    李承乾自然回答道:
    “当然从民间百姓……”
    有时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把叶子拿掉事情就很清晰明了。
    南兵将士来自南方百姓。
    但这些讨薪的“百姓”被“官府”杀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你是南方百姓,你邻居他儿子去应募当兵,说每年能拿回四十多两银子。
    两年半后回来了,一问钱呢?
    没发。
    那怎么办?
    上司说明天去校场领。
    第二天,你看到邻居高高兴兴的置办些酒菜打算庆祝一下。
    你觉得这事挺好,打算以后再有这事让儿子也去。
    两天后,你邻居儿子被砍了。
    理由是谋反。
    你看着“儿子”谋反被杀,却没被牵连但哭天喊地的邻居。
    你觉得这里面门道太深了。
    然后,募兵的人又来了。
    你还让儿子去吗?
    官府能信吗?
    李世民看着深思的儿子,目含赞赏。
    虽然有时过于天真,但终究不是蠢货。
    他继续看着天幕。
    蓟州兵变的规模不大,但其背后透露出的问题却十分严重。
    明朝的军政正在遭受严重破坏,各军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
    其次,明朝各军之间的冲突,已经被党争所利用了。
    李世民目光幽深。
    皇帝,就快成空壳子了。
    ……
    大明。
    朱元璋恨不得咬碎嘴里的牙!
    “万历在干什么!”
    “什么叫平叛有功!”
    “不给饷银!还杀了讨薪将士!这叫平叛吗!”
    “你这是在挖大明根基!”
    朱元璋从来不在乎什么文官,大约在乎一下武将。
    因为他知道这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是百姓,提供税赋。
    二是军士,攻伐保卫。
    什么文武都是从这两者中脱胎而出。
    就像盖房子一样。
    外面的红砖青瓦确实好看,也能遮挡风雨。
    但一处房子最关键的地方不在它是否好看和能不能遮挡风雨。
    而是它会不会突然塌了!
    “呵……呵呵……”
    朱元璋突然笑了。
    笑得瘆人。
    “文、武、兵。”
    “等什么时候民也被抛弃,大明也就彻底完了。”
    朱元璋只感觉一阵疲惫。
    有五次通往之能又如何?
    大明的问题自己不是一个皇帝能挽救的了……
    不是一个皇帝……
    咀嚼着脑海中突现的几个字。
    朱元璋开始直视自己的举措。
    “制度问题……”
    “这是咱的问题。”
    ……
    大清·乾隆时期
    “明,实亡于万历。”
    乾隆扇着扇子,侃侃而谈: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一个国家最应该担当负责的就是皇帝本人,就是因为你要担当负责涉及天下的决定,你才是这个国家的皇帝,皇帝不去作为不去担当,你指望谁能给你越俎代庖?”
    “真要是让石星去担当也行,给他封爵、重开大都督府、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赐。”
    “那你万历愿意给人家吗?”
    “实录一推四五六,全是石星的错。”
    “你万历自己都不信王保只杀一百五六十人。”
    “无非是恨屋及乌罢了!”
    “真要追究,石星能保住王保?”
    “那王锡爵不照样撤了。”
    “还是时间好啊。”
    乾隆合拢扇子,感叹一声:
    “这种强兵要是换在更混乱点的时期,直接造反了。”
    “像五代十国那群兵爷,你不给我饷银我自己去要!”
    和珅笑着道:
    “万岁爷,所以才会有宋明这种军制和以文制武的陋习啊。”
    “就是被五代十国这些骄兵悍将整怕了。”
    乾隆点头称是。
    “这可真是一报还一报啊。”
    ……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