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56章 后记十二儒家也能婆罗门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156章 后记十二·儒家也能婆罗门化
    围墙挺高的,只搭凳子不够用,还得去搬梯子才行。
    刚把梯子搬来搭好,母亲王贻彤就无声无息的出现了。
    之前给谢衍端药的侍女,此刻缩在王贻彤身后,低头不敢与他对视,显然她就是通风报信者。
    “你们要去哪里?”王贻彤问道。
    王昇吓得跟鹌鹑一样,缩头缩脑回答:“娘子容禀,我与郎君……”
    “没有问你!”王贻彤直接打断。
    谢衍只能说:“我想去府立图书馆,查阅这几年的化学期刊。”
    王贻彤冷笑:“你当自己的亲妈没读过书?你说自己想转理科,都还没正式上课呢,用得着去查阅化学期刊?那些学刊上的文章,科举根本就不考,只有饱学之士才看得懂。你——看得懂吗?”
    “懂的,母亲若是不信,可以一起去图书馆。”谢衍说道。
    王贻彤盯着儿子看了又看,并没有当场否定,而是说:“那好,我跟你一起去图书馆。”
    又叫上几个健仆,母子俩乘坐马车出门。
    离开内院的时候,小妹跟来廊下,躲在立柱后面,朝着谢衍悄悄做鬼脸。一副六哥你死定了的表情。
    城内并不乱,真正混乱的是城外。
    马车直奔东南城区而去,文庙、贡院、府学、县学、小学、图书馆都在这一片,周边街道的店铺也多经营文化用品。
    包括京城在内,全国都是这样的布局,官方文教机构必在城内的东南方。
    今日天气凉爽,出门逛街的还挺多。
    都被前些天的闷热给憋坏了。
    从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不同年龄的士子们,聚在这一片的各家店铺当中。
    甚至还有不少女学生,或是家人陪同,或是闺蜜相邀,手持各式扇子沿街漫步,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谢衍把车帘拉起一角,偷偷欣赏那些古代美女。
    王贻彤心想,也该给儿子说媒相亲了。但还要等明年科举再说,万一能够考中秀才,跟人结亲时也更有底气。
    只不过,儿子撞坏了脑袋,以前学的全忘了,还闹着文科转理科。
    唉,这怎考得上?
    马车在府立图书馆门前停下,王贻彤领着儿子进去。
    一楼坐满了人,以学生居多,竟也有不少的普通市民。
    小市民居然有闲心来读书,看来这个大明并不糟糕。抛开那些最底层的穷人,也别管官僚之间如何恶斗,大明从宏观角度而言是欣欣向荣的。
    大明王朝,在鼎泰帝控制军队之后,确确实实进入了真正的鼎盛期!
    之所以看起来很乱,一是沿海和内地发展悬殊,酝酿出非常激烈的地域矛盾;二是鼎泰帝的皇权受到威胁,对官员的各种行为容忍度极低,在晚年布局故意让矛盾更加激化。
    事实上,鼎泰帝如果不表现那么强硬,后期满朝文武就全都是贤臣,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好臣子。
    强硬倒是也可以,但鼎泰帝当时老迈病弱了啊。
    皇帝自己精力不够,还让太子彻查大案,自然搞得那些文武人心惶惶。直至太子自然病逝,皇帝更加老迈不堪,跟皇帝矛盾极深的臣子肯定生出更多心思。
    这个时候,雍王也看到了机会,悄悄跟那些文武勾结。
    太监见到皇帝活不久了,太子也病逝了,太孙又年幼不堪,轻轻松松就会被雍王和大臣拉拢过去。
    于是,雍王、太监、文官、武将,四方势力联手掌控内外,结成一张大网只等着老皇帝驾崩。
    老皇帝无力反抗,干脆顺水推舟、以退为进。把真正贤良的文官贬出去,把还能信任的武将调去长安、开封,又让少数绝对心腹留在洛阳保护太孙出逃。
    那些绝对心腹,尤其是带兵武将,暗中接受皇命,假装同流合污,给奸臣们营造一种已控制全局的错觉。
    负责护送太孙逃离洛阳的一位禁军指挥使,原本靠着祖上余荫只是子爵而已,在新君继位之后直接被册封为县公!
    谢衍甚至怀疑,是否因为中年时的遭遇,让鼎泰帝变得性格极容易应激,导致后半生的施政手段过于激烈,活生生把自己给变成了孤家寡人。
    说得直白一些:总有刁民想害朕!
    在图书馆一楼,有几位学生认出了母子俩。这里不得大声喧哗,他们站起来作揖行礼,但并没有说话发出声音。
    谢衍见母亲欠身还礼,也学着对方的样子作揖。
    王贻彤低声对儿子说:“你上楼吧。我不为难这里的公人,就在一楼看书等你。”
    谢衍拿出自己的府学生腰牌,向图书管理员出示之后,便轻手轻脚爬楼梯上得二楼。
    王贻彤不认为儿子看得懂学刊,但无所谓。
    反正儿子上了二楼,就不可能再出去乱跑,而自己正好可以在一楼看看书。
    她在家也憋坏了啊,一直想出门逛逛,今天终于遂意了。
    王贻彤走到放小说的几排书架,先取一本现实主义题材小说。
    她举止端庄,神色从容,继续往前面走。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抽出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并用先前那本小说来作遮挡。
    王贻彤开始寻找座位。
    旁边一个学生站起来,低声说道:“府学内舍生郑耽,拜见夫人。”
    王贻彤回礼道:“小郎君万福。”
    这个学生让开座位说:“夫人请坐。”
    “多谢。”
    这学生在通判夫人面前留了姓名,便喜滋滋的归还图书离开了。
    王贻彤跟最角落的另一人换了座位,终于毫无顾忌的开始看才子佳人小说。
    随她出门的几个健仆,则散在周围假装站着看书,暗中阻止任何人过来打扰。
    才子佳人小说而已,被知道了也没人笑话她。但王贻彤得保持形象啊,她幼时家教极严,这种小说是不被允许阅读的。如今虽然已经嫁人了,甚至长子已经娶妻了,再没有谁来约束,她依旧对自己要求严格。
    看一本小说都跟做贼似的!
    当读到书中的小娘子,与落魄书生私会时,王贻彤的嘴角不由翘起。她连忙抬头看向周围,发现无人注意这边,于是又继续读起来。
    只不过,她接下来抬袖遮住嘴巴,防止有人瞧见她看书时痴般傻笑。
    哎呀,这本小说字数有点多,今天恐怕是看不完了。
    王贻彤想支使某人把书借走,可思来想去找不到合适人选,而且一楼的图书似乎不能带出去。
    仔细想了想,王贻彤招手把贴身侍女唤来:“让余大陪你去买书,别让他看到买的是什么,用皮纸把小说包好了带回来。”
    说着,便让侍女看看封面。
    侍女一脸严肃的领命离开,出了图书馆才捂嘴偷笑。
    要知道,这位夫人可是以母老虎著称!
    却说谢衍上了二楼,仔细询问之下,才知道学术期刊都在三楼。
    他继续上去,沿着书架浏览各类图书。
    三楼存放着大量科举不考的经史子集,还有全套的大部头官修正史。
    这类正史,由于销量不大,因此印刷量较少。往往收藏于富贵人家的藏书楼,寻常士子要么去富人家里借阅,要么就只能到公立图书馆来查找。
    五代及以前的史书,没有什么变化。
    到了宋朝就变了。
    有《宋史》、《辽史》、《西夏书》、《金书》、《安南书》、《高丽书》、《大理书》、《高昌书》等一大串。
    还有什么《南洋诸国志略》、《西南诸蛮志略》、《西域诸国志略》、《印度诸国志略》、《天方诸国志略》、《泰西诸国志略》……
    谢衍不知道什么是天方,但他听说过天方夜谭。
    顺手取下一本《天方诸国志略》,翻看目录时发现一堆大食,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什么。
    再浏览前言,终于搞明白什么是大食。
    大食:出自波斯语,原为一部族之名,又译为多食、多氏、大寔。以大食为名之国,皆信沙漠教。
    谢衍对中国古代历史都不熟,更别说什么波斯、埃及、阿拉伯。
    他看得一阵眼晕,便把书放回去。
    接着又抽出《泰西诸国志略》,这次总算稍微熟悉了些,有什么罗马啊、法兰西啊、十字军啊。
    《西域诸国志略》,则更像是一本西域诸国覆灭记。
    朱铭和西夏公主李清露的儿子,跑去中亚建立了大宛国,定都在河中府(撒马尔罕)。
    由于推行宗教自由政策,并拉偏架扶持佛教,而且发展儒家学说,大宛开国之初的几十年地盘不大,忙于镇压一次又一次的宗教叛乱。
    期间,大宛国王还多次请求大明迁徙汉民过去,三十年间陆陆续续移民七八万人。
    只能移民这么多,一来路途过于遥远,二来安西和七河也需要移民。
    大宛国的开国君主,在晚年征服了复兴状态的古尔王朝,最西的地盘甚至到了霍拉桑(伊朗东北部),最南的地盘囊括半个阿富汗。
    很快,大宛国王驾崩,爆发王位继承战争,边境军队纷纷回京参战。
    大明皇帝降旨怒斥这种行为,并出动七河都护府的军队南下调停。
    等内乱平息,还没消化的新占地盘全部叛乱,接下来十多年都在忙着打平叛战争。
    主要是阿富汗山区太难打。
    大宛国的军队,只能控制关键城市和周边区域,然后命令那些山区部落缴纳贡金。
    山区部落总是降而复叛,镇压叛乱非常耗费钱粮,如果杀得太狠又没人交税。最后把大宛国的财政拖垮了,不得不扶持一个傀儡国王,而大宛军队则从阿富汗撤出。
    大宛国从阿富汗撤军,除了财政窘迫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跟哥疾宁王朝打仗。
    经过连番大战,哥疾宁丢失了北部、西部领土,蜷缩回开伯尔山口以南不敢动弹,并且赶紧向大宛国王俯首称臣。
    此后和平了二十年,大宛国主要朝着西边扩张,试图打通丝绸之路控制里海东岸。
    就在大宛国远征里海时,哥疾宁的新君悍然出兵,不但想要脱离大宛国而独立,还打算收复二十年前沦丧的国土。并且,他们还拉上阿富汗的傀儡国王。
    大宛国第三任君主大怒,把远征里海的军队,拉回来南下阿富汗平叛。又让大宛国的东部军团,从开伯尔山口一路杀到印度河流域。
    大宛国王让自己的弟弟留在那边,并册封弟弟为天竺国王。
    天竺就是印度,音译不同而已。
    嗯,在印度河流域建国,完全可以称为天竺国王。
    如今这个天竺国都还存在,主要国土在印度河流域,然后往旁遮普东边扩张,连续好几次重兵围困德里城。
    但是,天竺国已经被婆罗门化了。
    开国时带去的军队太少,在覆灭哥疾宁之后,必须向地方贵族妥协。
    印度河流域的贵族,竟然愿意放弃沙漠教,纷纷带着百姓改信佛教,而且还痛快的接受儒家学说。
    渐渐的,儒家学说在印度河流域变味,带过去的佛教也开始出现种姓制度……
    现在,天竺国的土邦王公们,开口闭口孔子孟子荀子。甚至声称这三位儒家圣贤,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下凡转世,只不过当初一不小心转世到了中国。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